都是“发展”惹的“惑”
2019-12-02冯明月
冯明月
摘 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由于语言输入活动缺乏,对自主发展认识偏颇,教学预设准备不足,影响了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依据学情,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语言输入; 自主学习; 教学预设; 学习共同体; 生活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23-001
初中英语课要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目标,落实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发展。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促进学生发展。
一、“惑”因“冷场”而起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下同)8A Unit 3 Reading部分的文章为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课型是阅读课。授课教师将整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准备导入(用时6分钟)、阅读理解(用时15分钟)、情境展示(用时24分钟)。在情境展示环节,教师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3项任务:(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当地的名胜,讨论where to go,when to go,how to go,why to go等问题;(2)小组分角色,模擬表演“问路指路”的生活情境;(3)每个小组推荐两名学生,以对话形式呈现本组的旅游经历。
从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教师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情境展示环节。但是从展示效果看,出现了“冷场”,大多数学生并未踊跃参与,且语言错误频现,学生也极少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结构。
课后,当笔者问及为什么把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时间(24分钟)用于情境展示时,授课教师的回答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言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问及为什么学生在情境展示环节中出现了“冷场”,授课教师无言以对。
二、寻找“惑”之根源
经过大家认真的分析、研究与学习,一致认为“冷场”的根源是:
1.语言输入活动缺乏
生活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但如果教师缺乏对语言输入方法途径的认识,未能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心理特征,并通过多种途径设计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就不能长久保持,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
案例中,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展示对话,没有经过多种形式的有效语言输入,还不能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不能在展示活动中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相关表达来表情达意。学生有话说不出,也就不会持久地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李永大认为,如果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语言输出,则有表演、作秀之嫌。学生在课堂上只关注输出,不善于接纳与吸收,只关注即时的点滴感悟,不善于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梳理别人的观点和思路,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导致发言始终是零散的、杂乱的、模糊的、重复的,认识水平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对教师而言,一味追求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影响自己对英语教学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探索,尤其会忽视对语言输入方法途径的探讨。
2.自主发展认识偏颇
一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老师就不能讲、不能问。还有的认为: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挑战权威,就是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只能肯定,不能否定。在课后研讨中,那位授课教师也认为:强调学生自主了,我们还敢引导吗?一句话:都是因为对“学生发展”认识偏颇而惹的“惑”。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行为上的偏差,造成课堂由自主走向自流。
以上教学中,主观意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行建构,其结果却表现为交流时的纷繁杂乱和认识上的肤浅,教师表现被动旁观。教师没有根据“学情”及时介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适时参与学习过程,也没有通过师生对话,促进学生与文本有效沟通。
3.教学预设准备不足
自主阅读式的课堂,预料之外的因素大大增加,而惯于“按部就班”地演示教案的教师,上课时有“计划意识”而缺乏应变意识,会“执行计划”而不能随机应变。因而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百花齐放”或是“前进受阻”时,教师因“没有充分预设”而“无以应对”,只能“被动地旁观”。
正如那位授课教师所云:“我们也觉得课堂上不能顺其自然,但让学生自主学习后,一切都在预料之外,不知怎样对付这样交流的场面,听之任之吧……”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提倡课堂自主,而教师的被动旁观,却造成了课堂上有自主而没有发展,这是课改中阅读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变“惑”为“获”
教师引领和学生自主同样重要。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看,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才能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从而才有“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才能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师应依据“学情”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时要“敢为”,“善为”,以“学习共同体”一员的身份,介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适时巧妙地点拨与交流,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生动地走进文本,透过语言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轻松自然地徜徉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能使师生彼此真切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自主学习效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除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将自己当作课堂上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使自己和学生、文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追求生活情境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无可非议,但是要考虑课型或教学环节的特点,不要以为只要英语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就是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了。
学生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不断进步、成长、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美好课堂。
参考文献:
[1](加拿大)Patsy M.Lightbowm,Nina Spada.语言是如何学会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2]鲁子问,康淑敏编.英语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