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枚零件引发的“风暴”

2019-12-02程佑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做中学风暴

程佑寅

摘 要:中小学机器人课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开展学习。教师在进行机器人课程的教学时,可以以竞赛为抓手,让学生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尝试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机器人课程; 竞赛辅导;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10-001

一、案例背景

一年一度的机器人大赛如期而至,各个学校的机器人代表队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备赛。然而,不少参赛队都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

1.小小零件阻碍备赛进程

集训第一天,所有学生都开始着手搭建机器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只要仔细对照图纸,按照步骤即可搭建好。可是不一会儿就有一位学生急匆匆跑来告诉我说缺零件。我起初是以为这位学生粗心看错零件了,然而随后又有几位学生都来向我反映相同的问题。我对照着参考图仔细地检查了学生的机器人,发现确实缺少两根16格长度的零件。

“看来少了这一块零件还真是不行呀?”我面露无奈地问学生。

“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们异口同声道。“我也不知道呀!”我把这个问题抛回给他们。

2.头脑风暴激发解决思路

见我也没有办法,学生们只好开动脑筋想办法。他们聚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一位戴眼镜的女生小声提议:“我们可以去淘宝上看看,说不定能买到这个零件!”这时又有一位圆脸男生大声说道:“我的好朋友学校里有3D打印机,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做零件,缺什么就打什么。”在座的其他同学都瞪大了眼睛,感觉不可思议。话音未落,一位高个子男生眯着眼说:“要不我们把结构改一改,看看能不能不用那个零件呢?”

我正欲开口,突然转念一想,“他们会接受我的想法么?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自己的方法呢?”

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请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二次风暴引出最佳方案

集训第二天,学生们早早地到了教室,激烈地交流着自己的方案。

只见那位提出“改造结构法”的高个子男生坐在凳子上不停地搓著手,面露怯色地说:“我昨晚试了好久,但是没有成功……”随后,那位提出“万能淘宝法”的女生兴奋地说:“我昨晚在淘宝上找了好久终于找到这个零件。”大家惊喜万分,似乎看到了希望。可是她话锋一转,沮丧地说道:“可是卖家在广州,要过好几天才能寄到南京,而且单独买零件价格也不便宜……”

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那位提出“3D打印法”的圆脸男生,他清了清喉咙大声说:“我的那位好兄弟答应帮我们打印零件!大概要个4、5天左右吧。而且据说他们学校3D打印出来的零件不是特别精准,搭建起来不是特别牢固,容易晃动……”

之后又有几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方案,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见到大家略有沮丧,我立即打趣道:“同学们的‘脑洞确实很大呀!我都没有想到这些方法!”学生们哈哈大笑。我的视线扫过每一位学生,随后说道:“我倒是有一个‘替换法,大家看看行不行?”

我对照着搭建图纸问道:“我们现在缺的这个零件的作用是什么?”大家陷入沉思,我提示道:“这个零件连接着两边的车架,它的作用是加强结构强度,稳定车身,其实只要有长度足够的零件就符合要求,不一定要和图纸上一模一样。”

4.举一反三收获独门秘籍

“哦!原来如此!”不少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可以用几根稍短一点的零件,用铆钉拼凑起来,就能达到要求的16格长度!”

不少学生立刻转过身去忙碌起来。不一会儿就用其他零件拼接成好几种满足要求的长条零件:有的学生拼出了“10格+10格”组合,还有的学生拼出了“8格+12格”组合。各种组合不胜枚举,一时间整个机器人实验室热闹非凡。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都开始动手搭建。集训第三天,我惊喜地发现所有学生都在计划的时间内搭建好了机器人。甚至不少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操控,他们一边练习一边讨论,似乎更多的“秘籍”正等待着他们去发掘……

三、案例反思

在这则机器人课程的教学案例中,我和学生共同经历了“发现问题”、“讨论方案”、“实践检验”、“迁移运用”、“解决问题”这五个教学环节。虽然最终我们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却并没有按照我的设想按部就班地进行。其中所有的环节都是由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的,而我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者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本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是“活”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活教育”理论,即“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方法论。结合此案例,让我对“活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1.先说“做中学”

陈鹤琴先生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强调做的同时,还强调思维的作用。

首先应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本案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并不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生硬突兀,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解决方案。

其次,学生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之下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随后亲身实践,去检验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发自动的,学生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体,此谓“在做中思考和检验”。

再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的适当提点就像是知识的催化剂,能立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引起连锁反应: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思路,并运用发散性思维去举一反三,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体现着“做中发展思维”。

2.再说“做中教”

作为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需要在学生遇到问题情绪低落时给予激励,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及时点拨,传授思维方法,维持学习信心。

“有所不为”即不要在学生开展思考之前就提出解决办法,要让学生深入思考后畅所欲言;也不要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后就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动态生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取得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做中学风暴
脑力风暴
脑风暴大挑战
脑风暴大挑战
泽西风暴
技校“项目教学法”的讨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
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