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性,明确目标,拆解模型
2019-12-02袁华风
袁华风
[摘 要]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以其为基础命制的考题也是高考的重点题型. 问题突破时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几何特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建模转化. 一般而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获得不同的解题思路,实现问题的多解,文章对一道立体几何题开展多解探究、空间拆解,并开展解后反思,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立体几何;多解;体积;余弦定理;转化;拆解
考题呈现,试题点评
1. 考题呈现
(2019年高考全国卷理数第12题)已知三棱锥P-ABC的四个顶点在球O的球面上,PA=PB=PC,△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F分别是PA,AB的中点,∠CEF=90°,则球O的体积为( )
A. 8 π B. 4 π
C. 2 π?摇?摇?摇 D. π
2. 试题点评
上述试题是高中常见的立体几何求体积问题,其特点在于依托正三棱锥构建了外接球,因此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正棱锥的特性,求解外接球的半径. 从题干信息及核心突破点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特性的掌握及空间联想能力. 对于该考题有多种突破思路,下面对其深入探究.
思路构建,多解探究
所求几何体积是正三棱锥的外接球,突破的关键是求出外接球的半径,考虑到正棱锥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求正棱锥的边长实现,也可以转化为分析内接正方体与外接球的半径关系. 题干给出了三棱锥的相关中线、构建的几何角,突破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方法一:依托公式构建,定理转化获解
求外接球的体积,只需要求出其半径即可,所给三棱锥为正三棱锥,底面三角形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则△ABC的截面圆半径r= ,则后续只需要求解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即可.
解:如图1所示,三棱锥P-ABC为正三棱锥,可设三棱锥的棱长PA=PB=PC=2a,底边三角形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若设△ABC的重心为G,则CG=r.
E,F分别是PA,AB的中点,则EF=a,CF= ,在△PA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PAC= = . 而在△EAC中,可求得EC2=a2+2. ∠CEF=90°,由勾股定理可得EC2+EF2=CF2,可解得a= ,即PC= . 在Rt△PCG中,CG=r= ,GP=h= = ,利用正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公式R= ,可得R= ,再结合球的体积公式V= πR3,可得球O的体积为 π.
评析:上述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借助正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公式R= ,将问题转化为求底面正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和顶点到底面正三角形的距离h. 前者可以借助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勾股定理转化来获得,后者则可以由正三角形性质直接获得.
方法二:综合分析体积,关系转化构形
该球是正棱锥的外接球,因此可以依托正三棱锥的特性来分析两者的体积关系,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则底边中线CF= ,又因∠CEF=90°,由勾股定理可得CF2=EF2+CE2. 在△APC和△EPC中使用余弦定理,可求得PA=PC= ,所以PA⊥PC,同理可推得PA⊥PB,PB⊥PC,因此分析可得三棱锥P-ABC的体积是外接球O的内接正方体体积的一半,因此可通过求内接正方体的边长来转化求外接球的半径.
解:设正三棱锥的棱长PA=PB=PC=b,由中线性质可得EF= PB= . ∠CEF=90°,由勾股定理可得CE= . 在△PEC中使用余弦定理可得cos∠EPC= - ,在△PAC中使用余弦定理可得cos∠APC=1- . 由∠EPC=∠APC可得 - =1- ,解得b= ,则∠APC=90°,2R= ,所以R= ,由球的体积公式V= πR3可得球O的体积为 π.
评析:上述在求解时采用了体积分析、半径转化的思路. 首先由三棱锥的特性入手,确定了外接球与内接正方体的体积关系,进而获得了半径与边长之间的长度关系. 解析过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推理的有效融合.
方法三:先猜后证入题,关系转化破题
题干给出了三棱锥为正三棱锥,且PA=PB=PC,因此可猜想P,A,B,C四点是球O内接正方体相邻的四个顶点,因此可以由内接正方体边长与外接球半径关系来求解,则只需要证明PA,PB,PC两两垂直即可.
解:取AC的中点为D,然后连接PD,BD,则PD⊥AC,BD⊥AC,所以AC⊥平面PBD,则PB⊥AC. 又因为∠CEF=90°,所以EF⊥EC. 点E,F分别是PA,AB的中点,所以EF∥PB,则有PB⊥EC. 而EC,AC是平面PA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PB⊥平面PAC,则有PB⊥PA,PB⊥PC,同理可证PC⊥PA. 因此可由内接正方体与外接球的关系获得半径长,即2R= ,可得R= . 由球的体积公式V= πR3可得球O的体积为 π.
评析:上述在求外接球的半径时采用“猜想—证明”的方式,即猜想正三棱锥的四个顶点位于内接正方形上,通过证明线段的两两垂直证明了结论. 该方法的优势是摒弃了繁复的计算过程,从几何证明角度入手进行推理,但对解析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推理过程需严密、有序.
关于考题的空间拆解
考题要求三棱锥的外接球体积,因此需要关注三棱錐在球O的空间位置,同时利用三棱锥的相关特性构建相应的数量关系,下面对三棱锥进行空间拆解.
拆解1:关注球心O的位置
从三棱锥摆放的空间位置来看,可将其视为是以△ABC为底面,以点P为顶点. 由于△ABC为正三角形,结合正棱锥的特性可得点P在底面上的投影就为△ABC的中心O1. 要确保三棱锥外接于球O,则顶点P,A,B,C四点到球心的距离需相等. 从平面角度考虑,则球心O在底面△ABC上的投影与△ABC的中心点O 重合,也就是其外心. 而从空间角度考虑,该点应位于过外心O1且垂直于底面△ABC的直线上.
拆解2:关于平面条件的建立
求球O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其半径,因此需要在平面内构建相应的等量关系,包括求三棱锥的棱长和底面各点、顶点到△ABC中心的距离两部分. 前者可以依托中线性质、余弦定理,后者则可以由正三角形的特性直接获得.
解后反思,教学思考
本考题是高中常见的立体几何体积问题,其特殊之处在于所求球的体积是正三棱锥的外接球,因此在突破求解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构建了不同的思路. 同时其解法思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面对其深入总结反思.
1. 把握图形特性,明确突破目标
立体几何问题通常会涉及线段、面积、周长等内容,但在实际分析时均需要将其定位到核心线段长上,然后通过剖析图形的几何特性,结合相应的定理、公式来构建思路,因此问题突破时需要整体把握特性,明确突破目标. 以上述考题为例,无论采用何种思路,均需要将问题定位到求球的半径长上,然后由正三棱锥、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特性来构建线段关系. 另外,在把握几何特性时应关注定点、定线、定面在空间内的位置,构建合理的模型.
2. 培养空间观念,树立模型意识
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一般按照“几何解读→模型构建→平面转化”的策略进行,即首先根据题干条件读懂图形,然后结合问题来提炼模型,最后转化为平面问题来拆解分析. 在该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几何观,能够合理地对图形进行拆分重组. 以上述考题为例,不仅需要把握正三棱锥的特性,还要对映射图像有着一定的认识,能够完成“空间”与“平面”之间的任意切换.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线线、面面、线面关系的讲解,从基本的定理入手帮助学生培养模型意识. 常考的几何图形较多,教学中可以用几何元素作为研究基础,引导学生从元素角度来看待问题,通过以“点”破“面”,由“面”窥“体”的方式完成空间观念培养.
3. 重视数形结合,发展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方法在函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样适用于立体几何问题,尤其是求值类几何问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以上述考题的方法为例,首先结合题干信息来识别图形,然后通过对图形的拆解重组转化为相应的平面问题,从而辅助后续的计算分析,即以“数”辅“形”,由“形”助“数”. 实际上,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策略,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该思想的核心是“数”与“形”的互助. 在教学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教师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结合具体内容使学生体会该思想的应用价值,深入感受运用数学思想解析问题的本质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写在最后
求解立體几何问题,需要剖析问题本质,明确突破目标,充分利用图形特性来构建模型. 考虑到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其解题思路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时需要学生牢固理论知识,熟识模型构造、条件转化等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空间观念,以“不变应万变”来突破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