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9-12-02赵娥马学文马金虎
赵娥 马学文 马金虎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影响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榆阳区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畜禽粪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成因分析,概括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旨在为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7-0000-00
0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其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畜禽粪污、秸秆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面源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并加剧,也普遍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环境问题。“十三五”以来,国家提出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具体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战略目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撑。榆阳区是一个种植和养殖大区,年作物播种面积100多万亩,羊子饲养量230万只、生猪110万头、牛8.8万头、家禽248万只,其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是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地膜和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畜禽粪污和秸秆污染。
1污染现状
1.1化肥污染
表现为肥料当季利用率低,氮、磷污染严重。近年来,农民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保证收益,过量施用化肥已成为增产的主要手段。自2015年以来,榆阳区化肥用量常年在6万t以上,每亩平均用量60多kg,草滩区亩用量大都在120kg以上,但是当季利用率低,一般氮利用率不到50%、磷不到30%、钾不到40%。按照2018年化肥用量6.8万t、平均利用率40%计算、利用的仅仅有2.72万t,也就是施入土壤60%的肥料约4.08万t没有被作物利用。同时,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污染,大量的氮、磷随着农田尾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中,使水体富营养化,榆溪河在2018年前氨氮和磷严重超标,一度时期降为劣Ⅴ类水。
1.2农药污染
表现为病虫抗药性增强,施用量增长,污染加剧。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对防治作物病、虫、草害,提高农业产量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过量使用农药,使得大部分农药都残留在自然环境中,参与生态环境系统循环,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榆阳区2018农药用量已超过150t,单位面积施用量约0.15kg/亩,随着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天敌生态失衡,用药量持续增高,而且农药当季利用率也低,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大部分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没有建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体系,导致农民使用完农药后的瓶、袋随意丢弃,过期农药随意倾倒,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1.3地膜污染
表现为农膜使用量大,“白色污染”严重。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等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但是为降低生产成本,农民使用的地膜大都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不易清除,易破碎,极易残留在土壤中。据检测,本区三年重复覆膜地块,每平方米地膜残留量高达6—8g,折合每亩地膜残留量4-5.3kg,残留率在44%—59%之间,年总残留量在90t以上。随着温室大棚种植的推广,无论是塑料薄膜还是地膜的使用量都是持续增长,而农膜捡拾率仅为40%左右,而且捡拾出去的残膜没有得到科学处理,大部分焚烧。残留农膜过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产量、农村面貌和牲畜健康,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1.4农村有机废弃物污染
表现为废弃物随意排放,资源化利用低。榆阳区是养殖大区,2018年养殖生猪110万头、羊230万只、牛8.8万多头,家禽248万羽,但是发展方式相对粗放、集约程度不高、污染防治滞后,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足70%,有效处理率不足50%,小规模养殖场和零散养殖户的粪污大多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畜禽粪中含有重金属、兽药、盐分及有害微生物等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污染,北部风沙草滩区好多农村浅层地下水已无法饮用。随着农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秸秆总量也迅速增加,2018年全区粮食等作物播种面积102万亩,其中玉米50万亩、马铃薯30万亩、小杂粮15万亩、蔬菜7万亩,秸秆产量为140多万t,直接焚烧的秸稈约占总量的35%,随意堆放、抛弃的约占总量的17%,作为饲料、肥料利用的约占总量的48%,但是由于受技术等因素影响有效利用率低,仅为60%—70%。直接焚烧、随意抛洒两项占50%以上,给大气和人居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同时也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事故多发,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存在问题
2.1化肥方面
一是过量施肥。生产经营主体以追求产量为目标,普遍存在超量使用化肥的现象。据调查草滩区种植玉米、马铃薯平均亩使用化肥在180公斤以上,而且有逐年递增趋势;二是化肥利用率较低。大量的氮磷钾通过地表径流或土壤淋溶流失,利用率不足40%;三是施肥方法不科学。氮磷钾施肥比例不协调,追肥为省工一般地表撒施或随水冲施,造成养分挥发、流失;四是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合格矿质肥料,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五是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者加大无机肥利用,不重视有机肥施用,致使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土壤酸化、板结,团粒结构破坏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
2.2农药方面
一是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农药利用率低;二是没有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和回收点,大部分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三是用药不科学、病虫防治时间掌握不当,造成重复多次施药形成污染;四是病虫害防治方法单一,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生物防治少,没有很好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2.3地膜方面
一是全区没有残留地膜回收企业,在残膜处理上,以焚烧、掩埋、随意丢弃为主,处理方式不科学;二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仍有0.005mm超薄或不合格地膜销售和使用;三是地膜深层次污染表象不显著,农民认识不足。
2.4农业有机废弃物方面
一是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单一,利用率低。只有部分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利用率不足50%;二是我区东南部乡村种养殖产业发展不平衡,养殖量少,秸秆几乎全部焚烧;三是没有秸秆回收加工企业和社会化服务机构,秸秆综合利用多样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四是畜禽养殖粪污、病死畜禽和农副产品加工廢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率低,资源化利用率低。
3制约因素
一是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短时间内难以提升;二是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掠夺经营模式广泛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三是综合配套治理技术尚不成熟,相关治理技术研发落后,缺乏集成配套、成本可控、简便实用的成熟技术,难以为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多以工程防治、农艺防治为主,尚未实现管理与技术的软硬结合、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尚未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各个方面,未形成区域集成配套综合治理体系。
4防治对策
4.1实施节肥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
4.1.1推进精准施肥
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乡镇村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4.1.2调整化肥使用结构
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4.1.3改进施肥方式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4.1.4有机肥替代化肥
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4.2实施农药减控,治理农药残留
4.2.1控制病虫危害发生
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4.2.2药、械替代
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4.2.3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技术
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
4.2.4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4.3实施清洁生产,推广残膜回收利用
(1)推进地膜科学合理使用。大力推广使用0.01mm及以上厚度地膜和一膜多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技术,以降低废旧地膜机械回收和人工捡拾的难度。
(2)建立废弃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在地膜使用重点乡镇,建立农用废弃地膜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网点,推行地膜以旧换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建设废弃地膜回收加工,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运行有效的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加工一体化模式。
(3)加强可降解地膜试验与应用。在玉米、蔬菜、小杂粮集中产区,积极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评价试验研究,通过筛选、示范、推广,提高可降解地膜使用面积。
(4)控制农业投入品和“三废”对土壤的污染。
4.4实施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1)秸秆肥料化利用。结合农机化作业,优化秸秆机械还田技术及工艺,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化肥深施技术。大力推广堆沤、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
(2)秸秆饲料化利用。结合畜牧养殖业,大力推广饲用青贮玉米、秸秆压块技术、揉丝技术,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提高利用率。
(3)秸秆基料化利用。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推广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根据食用菌生产特点,提高秸秆在培养料中的比例,支持秸秆粉碎加工厂、粪草腐熟培养料加工厂和秸秆栽培食用菌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
(4)秸秆能源化利用。结合蓝天保卫战,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推广秸秆打捆直燃、秸秆沼气、秸秆气化技术,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和生物质锅炉,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5)秸秆原料化利用。结合工业生产,利用秸秆生产人造板、工业用纤维等。
(6)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能源生产,调整结构,优化服务,重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和有机肥加工厂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发展种养循环农业。
5建议意见
5.1加强领导,从思想上重视污染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农业部门一项新的重要职责,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落实相关人员职责和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形成了领导重视、公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
5.2用心服务,从技术上控制污染
面源污染防治中必须加速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与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循环农业等单项技术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做到源头和末端治理并重。
5.3健全制度,从管理上拒绝污染
工作中须推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谁决策、谁负责,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制度,环保任务单位推行公开承诺、“一岗双责”、年度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农业项目引进、申报、实施、检查环评制度,充分用运各种制度扎紧造成污染的缺口,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效运行管理等机制。
5.4加大执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加强农资销售门店监管执法工作,避免违规农药、超薄地膜、劣质肥料进入市场销售,从源头上阻止污染事件的发生;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设施种植基地等用药、用肥等投入品使用监管工作,严厉查处国家禁、限农药使用等违法行为;加强过期农药随意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施药器械随意清洗、剩余药液随意倾倒等违法违规行为纠正工作;加强畜禽养殖场粪污排放监管执法等工作。
5.5示范引领,从发展上减少污染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及理念,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科技攻关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绿色生产,引领公众绿色消费,使农业环保工作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开展。
6结语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防治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区域分类、多措并举、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突出重点区域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阶段治理;要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污染存量,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绿色发展;要大力宣传引导,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全面助推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引领绿色消费,积极探索改革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监管体制,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可行的方向。榆阳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以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以资源高效利用、农业投入减量、生产过程清洁和生态循环农业为手段,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著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大美榆阳建设。
参考文献
[1]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336-337.
[2]张水龙,庄季屏.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生态学杂志,1998,17(6):51-52.
[3]郭卫广,雍毅,陈杰.等.四川省农村面源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11).
[4]王建英,邢鹏远,袁海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16-223.
[5]华小梅.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保护,1999(9):23-25.
[6]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工程学报,2005,21(8):169-173.
[7]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8]徐玉宏.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3(3):9-11.
收稿日期:2019-07-25
作者简介:赵娥(1978-),女,陕西榆阳区人,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村新能源、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马金虎(1977—),男,陕西榆阳区人,助理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村新能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马学文(1980—),男,陕西清涧人,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村新能源、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