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2019-12-02林志军
林志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具有神经外胚叶分化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实质脏器也可以发生。WHO(2013)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将其分为良性颗粒细胞瘤和恶性颗粒细胞瘤两大类[1]GC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70岁的成年人,女性稍多见。临床上肿瘤虽然一般较小但周界不清,大多数颗粒细胞瘤是单发性无痛性肿块,直径多在3 cm以下,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界限不清,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较大,可能会误诊为其他肿瘤。病因不明,但也有多发及家族易感性的报道[2]。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观察为了分析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我院针对收治的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进行了分析及观察,详细报道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2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了6例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其中男2例,女4例,男∶女=1∶2。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为(39.63±5.12)岁,原发部位舌体3例,腮腺实质内1例,颊部肌层1例,上颌牙龈1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为(1.25±0.96)年。
1.2 临床表现:肿瘤常表现为无自觉症状而缓慢增大的肿块,无明显疼痛及破溃,边界稍不规则,边界清楚,质地硬,表面无溃破,肿块活动;肿瘤直径0.5~3 cm,平均1.6 cm。
1.3 治疗:本组6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例位于腮腺区者,同时进行肿瘤十部分腺体摘除+面神经解剖术。其他部位者,采用肿瘤包膜外扩大切除的术式 。
2 结果
2.1 6例患者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光镜表现:6例大体检查肿瘤均为单个结节,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未见明显包膜,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大,呈多边形、圆形或卵圆形,胞核较小,胞质丰富内富,内含多量嗜双色或嗜酸性颗粒状物质;肿瘤紧密排列呈巢团状或条索状,其间纤维组织分隔。细胞多侵及周围组织,有些瘤细胞围绕神经小束生长。肿瘤组织均无坏死,其中5例呈浸润性生长,1例牙龈呈膨胀性生长。肿瘤核分裂像均罕见。其中3例患者的光镜病理学检查报告图像及结果见图1~图3。
2.2 免疫表型:本组6例均强表达S-100、NSE,2例表达CD68,1例Ki-67增殖指数为2%~3%,上皮源性及肌源性标志均为阴性,也不表达Melan-A和HMB45。
2.3 治疗效果:本组6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为100.00%;病理证实,术后随访4个月至5年,均未见复发及恶变。
3 讨 论
图1 王江患者的光镜诊断结果
图3 康和山患者的光镜诊断结果
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低,约占软组织肿瘤的5%左右,且肿瘤均属于良性,可见于机体的各个部位,但多发于头颈部位、四肢、躯干、外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等部位[3],口腔部位发病的患者较多,经常发生于舌部[4]。大多数的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生长速度较为快速且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经常发生于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部位,肿瘤的边界不清晰,会由于增大而出现破溃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将会导致病变现象的出现。
本次观察过程中,我院针对近年来收治的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均为良性细胞瘤,不存在恶性表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过肉眼可见肿物呈现圆形或椭圆形,长度一般在2 cm以内[5],存在不完整的包膜且异常的薄膜,且质地较为坚硬,颜色呈现灰黄色,切面为灰白色、乳白色为或淡黄色。在光镜的诊断下可见细胞呈现为圆形,胞质较为丰富且存在较为丰富的嗜伊红颗粒,核小且圆,均匀且一致,位置较为居中[6],偶尔存在偏位的现象,颗粒细胞瘤排列的较为紧密,主要呈现为索状或状,偶尔可见颗粒细胞与横纹肌纤维的紧密相连现象[7]。在电镜下部分患者肿瘤表面覆盖的上皮呈现假上皮样的增生现象。临床中一般针对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实施病理学诊断,在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嗜酸细胞腺癌的瘤细胞异型性较为显著,可见核分裂现象[8],肿瘤呈现浸润性的生长,对患者的血管、神经等部位造成侵犯,还可见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现象。多形性腺瘤及黏液表皮样癌:存在大嗜酸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为肿大的线粒体[9],而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中的颗粒为溶酶体,异于正常的涎腺肿瘤及组织。恶性颗粒细胞瘤(malignant granular cell tumors,MGCTs)的诊断必须依赖其临床生物学行为。有些报道仅将有转移者定义为恶性[10],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和淋巴结。组织学上明显的浸润是良性GCT常有的表现,并非恶性的标准[11]。临床中一般针对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在保证不影响患者面部神经的基础上将肿瘤切除,不对肿瘤的包膜产生影响,减少肿瘤的复发现象。但手术治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的边界不清晰,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最大程度上扩大手术切除的范围,尽可能的将肿瘤切除;否则将发生复发现象。在手术治疗之前应对不典型性GCT 完全切除,因其具有恶性潜能,应尽可能完全切除病灶,以防复发[12]。且术前还应针对3cm以上的肿瘤、存在局部破坏性改变(如溃疡、坏死和出血)等现象及明显浸润性边缘、很高的核分裂活性(>2/10HPF)、瘤细胞核呈空泡状及有突出的核仁时提示肿瘤存在恶性的肿瘤实施针对性的诊断治疗[13]。
4 结 论
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术前不易诊断,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良性者预后好,极少数病例为恶性,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