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2019-12-02谭新宇谭杜勋通讯作者彭福强吴夏侯陈结文邓柱安
谭新宇 谭杜勋(通讯作者) 彭福强 吴夏侯 陈结文 邓柱安
( 1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广东 广州 510000 ;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空意外坠落和交通事故频发,骨科创伤的病患人数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而言,如果不及时对其伤口进行急救和有效处理,非常容易发生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1-2]。鉴于此,本研究以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36例骨科创伤患者为主要对象,旨在评价损伤控制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中抽取13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4]:(1)本研究中纳入的136例患者均为骨科创伤性疾病;(2)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3)本研究中的病例选择和分组方法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采用随机表达法将本研究中纳入的136例骨科创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病患例数分别为38例、30例;年龄从20-7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28±2.6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高空坠落伤28例,其他15例;创伤类型:足部骨折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例,多发性创伤5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1例;病患年龄从21-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35±2.7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空坠落伤27例,其他15例;创伤类型:足部骨折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5例,多发性创伤58例。在统计学软件中分别录入和对比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创伤类型等一般资料,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2组患者可作为临床对照研究的对象。
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创伤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积极救治,具体如下:先将患者创伤部位坏死的腐肉和组织进行清除,使用生理盐水浸泡伤口。修复以解剖性修复为主,综合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创伤的具体指标及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对症的支持治疗。于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注射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治疗后伤口感染。观察组:充分运用损伤控制技术,将骨创患者的治疗分别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急救方案如下:第1阶段要对患者出血的伤口进行紧急止血处理。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要及时清理创伤面,清除坏死组织;对于出血性休克患者,要及时对其进行血容量补偿;对于确诊的闭合性骨折患者,可先使用固定架或是石膏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对于肢体损伤严重的患者,需要在向患者说明情况且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截肢手术治疗。第2阶段要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明确具体的送诊方案:评分在20分以上(包括20分)的患者要及时送到ICU病房进行紧急救治,纠正凝血紊乱和代谢酸中毒症状,保持患者的气血通畅;评分在20分以下的患者要送往骨科重症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急救。第3阶段,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全天候密切监测,待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再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综合评估结果,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观察指标。①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骨科创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重点统计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率:创面感染、凝血障碍、酸中毒,计算并对比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②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对2组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疗效判定标准[5-6]。显效:治疗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对位良好、正常愈合,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可以负重,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的行为能力;有效:治疗后经X线检查,X线检查结果显示创伤部位有轻度下移,骨折部位呈现出轻微的延迟愈合,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部分生活可自理;无效:治疗后骨折愈合仍然较差,关节活动功能和负重功能改善情况不明显,生活无法自理。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在2组治疗有效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5.29%,2组比较发现P<0.05,差异显著,说明观察组的急救方案效果更佳,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5.2 2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别为2.94%、11.76%,可见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5.3 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通过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观察组相比相对较长,可见观察组的优势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
讨 论
骨创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出血性休克,生理平衡和代谢平衡会受到影响,治疗后的并发症多。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必须要做好急救处理工作。损伤控制技术是指在确定治疗方案前处理好患者的损伤,提升机体耐受度,更有利于急救的顺利进行,以降低死亡率[7]。
本组研究对比了常规急救模式和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获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损伤控制技术的治疗优势从3方面体现:(1)体现在总有效率上。运用损伤控制技术(观察组)的骨创患者总有效率为95.59%,相对于对照组(常规急救治疗)的85.29%而言,优势更为显著,说明运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以更好的改善骨折愈合情况,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和负重能力。(2)体现在安全性上。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创面感染和酸中毒方面,观察组体现出的优势更为明显,这说明急救中应用3阶段的损伤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3)体现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这说明损伤控制技术对于患者治疗和治疗后的身体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可以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压力和思想负担。本结果与王美勇等人[8]报道中的结果相似,从侧面体现出了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再次说明损伤控制技术是具有临床应用优势的。
综上所述,在骨创患者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有利于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骨创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