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次应用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12-02韩科诚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股骨颈入路患肢

韩科诚

(北票市中心医院骨科,辽宁 北票 122100)

基于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增加,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针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临床多采用初次THA作为治疗方式,不仅可以缩减患者卧床时间,同时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THA疗效通常由Harris判定,但并未将所有影响因素包含在内。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初次接受THA治疗的16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探究其疗效与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计168例。其中女性患者116例,男性5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2.2±3.5)岁。26例患者BMI≤18kg/m2,88例患者BMI在19kg/m2-24kg/m2之内,46例BMI在25kg/m2-29kg/m2之内,8例BMI在30kg/m2-39kg/m2之内。所有患者均接受X射线与CT检测,结果如下:头颈型32例,基底型48例,头下型88例。Garden分型情况:Ⅰ型28例,Ⅱ型56例,Ⅲ型62例,Ⅳ型22例。患者骨密度情况:正常24例,骨量下降84例,骨质疏松46例,严重骨质疏松14例。

2 方法:116例患者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于L1-L2或是L2-L3位置予以硬膜外穿刺麻醉。28例患者接受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通过静脉为患者注射异丙酚、阿托品、芬太尼、维库溴铵或是海俄辛进行麻醉诱导,帮助患者吸入异氟醚,通过静脉为患者注射芬太尼,该过程中利用利多卡因或是布比卡因保持麻醉状态。手术入路方面,82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外侧入路,86例患者采用微创前侧入路以及微创后外侧入路,之后对患者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前与术后为患者滴注头孢类抗生素,避免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应用无痛处理的患者需在术前1天内口服600mg塞来昔布胶囊,分2次或3次服用,术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1天2次。患者麻醉清醒之后,需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足踝关节主动活动,术后1-3天,接受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术后3天后,接受关节活动训练,并尝试负重锻炼。患者出院之后则由家属负责监督,保证患者完成训练目标。

3 观察指标:术后随访1年,对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并记录结果,判断患者髋关节恢复状况。评分标准如下:总分100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可:70-79分;差:≤69分。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此外,精确记录患者BMI、骨密度、手术入路、麻醉方法、患肢长度变化相关数据。

4 统计学分析: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2检测。影响因素为自变量,Harris评分为因变量,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独立影响因素。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临床治疗效果:本次168例患者中,Harris评分优秀48例,良好84例,可26例,较差10例,优良率达到78.6%。

5.2 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骨密度、手术入路、麻醉方法、患肢长度变化均为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独立影响因素之一。见表1。

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 论

1 BMI与骨密度同髋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BMI是判断人体胖瘦的基本标准之一,BMI值越高,则证明体型越胖。而肥胖者往往生理机能不佳,导致髋关节承担较大负荷[1]。若患者体型超重,则有可能提高退行性骨关节炎发病率,对手术视野与空间均造成不良影响。且患者术后痛感明显,康复训练也容易受到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也受到阻碍。而BMI数值过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同样不佳,原因在于患者因太过瘦弱,营养不足,生理机能不佳,使得髋关节附近组织修复速度减缓。骨密度是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骨密度下降,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相应较差。原因在于假体可能导致附近骨质的Ca2+流失,使得骨密度数值进一步下降,对髋关节功能恢复造成不良影响[2]。此外,骨质疏松的老人所用相关药物也可能造成手术位置附近骨折概率提高,延缓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

2 手术入路与患肢长度同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微创切口入路在确保手术视野与空间的基础上,减少髋关节附近组织受到损害,降低出血量,便于切口恢复,术后护理工作较为简单[3]。传统入路方式针对BMI数值较低的患者而言较为复杂,不利于之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股骨偏心距是保持股骨小转子同旋转定点垂直距离的关键,其确保了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造成患者患肢长短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医师对股骨偏心距的调节不精确、未能正确评估前倾角及其它因素造成患者髋关节附近结构出现变化等。患者患肢异常导致行动异样,大幅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故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患肢长度,以便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3 麻醉方式与髋关节功能恢复关系:相比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效果更为优秀。该麻醉方式操作相对简便,对麻醉师的技术水平与熟练程度要求不高,且该方式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预后效果较为理想。

本次研究表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初次应用THA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发现在允许范围内选择微创入路,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此外,BMI、骨密度、患肢长度变化均为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之一,需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猜你喜欢

股骨颈入路患肢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