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12-02李君平
李君平
( 临沂市中医医院北城分院骨科 , 山东 临沂 276002 )
骨折是由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导致骨结构的连续性全部或部分断裂,多发生于小孩及老年人,中青年偶有发生[1]。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效果,本研究针对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65例骨折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65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不同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男女比例19:13,年龄23-69岁,平均(61.17±8.25)岁,18例为上肢,14例为下肢,14例为轻度肿胀者,10例为中度肿胀者,8例为重度肿胀者;观察组33例,男女比例18:15,年龄25-71岁,平均(62.55±7.74)岁,其中17例为上肢,16例为下肢,20例为轻度肿胀者,6例为中度肿胀者,7例为重度肿胀者。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后全部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并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防治切口感染,患者因长期卧床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发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疼痛,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镇痛治疗;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如下:(1)中医饮食护理。在护理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嘱咐患者应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少进食高脂肪、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有助于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等食物;且中药适合在饭后1小时服用;(2)中医情志护理。患者由于伤势较重,通常对自身的病情存在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根据“喜胜优”中医理论相结合,为患者进行情志护理,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3)早期康复性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变化及生命体征监测,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避免和预防褥疮及血栓等发生,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使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因长期卧床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并促进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能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通畅,加快伤口早日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
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对比2组住院及卧床时间,对比2组骨折愈合情况。治愈: 患处局部没有疼痛感,可正常活动,X线检查报告显示骨折线消失;显效: 患处局部有轻微疼痛感,生活可以自理,X线检查报告显示骨折线消失;无效: 患处无法进行伸展或弯曲等活动,患者患处疼痛加剧,X线检查报告显示骨折线存在[3]。
5 结果
5.1 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对比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 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骨折后通常出现局部的疼痛及肿胀等现象,一旦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目前,临床上大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而患者术后大部分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导致压疮、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及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5]。为探讨中医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65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显著,表明对骨折术后患者开展中医护理效果明显,能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促进伤口早日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以往临床上通常对骨折患者进行的常规护理,以饮食、用药及口头指导等对患者进行早期训练,但护理效果并没达到理想。而中医护理主要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使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6]。开展中医情志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在全程护理中保持舒畅安适的心情,注重患者情志调节,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开展早期康复锻炼,是根据患者自身因素所定制的有效锻炼方案,加快患者术后骨折顺利愈合。护理人员可进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护理方式,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使血液及筋骨再生,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中医饮食护理,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及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等食物,让患者机体代谢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切口恢复,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意义[7]。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对骨折患者术后进行中医护理能减轻患者疼痛感,使患者血液循环流通,促进伤口早日恢复,同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