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9-12-01周蒋浒梅纪萍
周蒋浒 梅纪萍
[摘要]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道德实践价值,是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职业素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实践锻炼等。
[关键词]劳模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周蒋浒(1978- ),男,安徽宁国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梅纪萍(1964- ),女,江苏泰兴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江苏 扬州 225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A2061,项目主持人:周蒋浒)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89-04
劳模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精神。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政治导向价值
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中的优秀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先鋒模范作用。劳模精神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优秀代表在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成为推进时代前进的强大动力。
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终于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并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时代,劳模精神不仅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更展现了他们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自信。
(二)文化传承价值
劳模精神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一方面,劳模精神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勤劳、自强、奉献等文化因子,并辩证地将传统文化与价值系统中的良性基因进行创新性变革,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呈现。另一方面,劳模精神也充分汲取了革命文化的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等文化特质,实现了革命性与时代性的融合,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诠释。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逻辑使得资本主义文化中始终无法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弊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家致富,资本的逐利性让劳动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唯有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成为社会风尚,在推进时代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三)道德实践价值
劳模精神增强了人民群众劳动观的德育示范功效。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模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劳模精神所蕴含“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遵循,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劳模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当前社会中存在投机取巧、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等浮躁之风,要扭转这些不良风气,就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二、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一代,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还存在劳动意识不足、进取意识不够、奉献意识不强等现象。劳模精神强调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倡导恪尽职守、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纵观劳动模范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源于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以劳动模范为标杆,在劳模精神的指引下,牢牢树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踏实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劳动习惯差、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渴望不劳而获等问题。以上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国家与社会发展。劳动模范提供的鲜活案例和劳模精神表现的示范张力,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有助于激励当代大学生在劳动中奋斗、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奉献,在劳动中绽放自己的青春风采,在劳动中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此外,劳模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理念,是矫治大学生错误就业观念、岗位观念的一剂良药,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劳模精神包含的敬业、创新、奉献等品质是对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升华,呈现了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如制造行业从业者必须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制造出一流产品;会计行业从业者必须将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信条,才能创造出一流业绩;等等。因此,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楷模,弘扬劳模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精神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劳模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等内涵的巨大影响力,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精神,有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成功转变。
(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但两者在精神实质上却高度契合,都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传承方面,两者都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在道德提升方面,两者在目标定位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导向方面,两者都具有调节情绪、整合力量、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在爱国情感方面,两者都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劳模精神为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素材和有力支撑,有助于引导大学生陶冶情操、追逐理想、提升自我,主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融入劳模精神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推进劳模精神进课堂,把劳模精神融入所有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是宣传弘扬劳模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可邀请劳模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或在课堂上适当播放有关劳模的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组织编写有关劳模精神的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各类课程教学广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编辑出版劳模读物,并在学校圖书馆、阅览室、网站等场所广泛传播,用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启迪学生、鼓舞学生;针对专业课程难点或当代大学生现实思想困惑,邀请劳模进行讲解后制作视频微课程,并通过易班向学生推送。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精神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宣传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注重将劳模文化符号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充分挖掘劳模校友的先进事迹,注重建设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景观,充分利用劳模展示馆、报刊、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使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劳模精神文化活动。如结合入学教育、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宣传劳模精神;定期开展“劳模伴我成长”等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劳模到学校做专场报告,现场分享劳模成长故事,当场展示精湛技艺;组织学生开展“劳模伴我成长”“我心中的劳模”等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指导大学生成立以学习、宣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并在其他社团活动中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日常活动。
(三)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
进入新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社交空间之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新媒体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主动占领大学生的网络阵地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劳模精神是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以交流讨论、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活泼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相关信息,不断延伸劳模精神培育的空间,引导大学生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使之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新向度。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劳模精神是汇聚创新创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精神动力。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大学生重温劳模人物事迹,重审劳模精神内涵,重拾劳模精神记忆,用劳模精神感染、鼓舞大学生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主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自觉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
(五)在学生实践锻炼中融入劳模精神
实践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自觉认同。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增强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性认识。技能竞赛既是检验大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载体,又是宣传学习劳模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技能竞赛的磨炼,教育大学生尊重劳动、崇尚技能、追求卓越,引导大学生学技能、当能手。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劳模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大学生奉献意识;组织大学生到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专业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践行劳模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
29(2).
[4]姜萍萍,杨丽娜.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5]习近平.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光明日报,2016-4-20(1).
[6]田鹏颖,王圆圆.论劳模精神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2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