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

2019-12-01张俊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重要职责。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以树匠心、立匠德、砺匠技、成匠才为目标,为此,文章提出要共建政校企协同机制,协同培育工匠精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贯通培育工匠精神;建设职业化校园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深化三大类课程改革,渗透培育工匠精神,以期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目标维度;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张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广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GZJG2015A040,项目主持人:张俊)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6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①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追求卓越、敬业乐业、守正创新的大国工匠。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研究新时代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

(一)树匠心:专心专注,守正创新

匠心就是巧妙之心、独到之心,本质是创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匠心就没有匠品,所有工匠的大成之作都是秉承匠心的彰显,他们或精细打磨,或手工雕琢,或传承创新,所有的工匠们在各自领域技艺精湛、匠心独具,以匠心筑梦圆梦,成就精彩人生。树匠心,就是要不忘初心、专心专注、守正创新,不为社会浮躁所吞噬、不为时代前行所遗忘、不为金钱利益所动摇。

专心专注是新时代工匠必备的职业人格。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往往专注于自身的专业与技艺,忠诚于产品,孜孜不倦地追求产品的质量和设计。一个人从普通技工蜕变成能工巧匠,需要执着专注、勤学苦练、敬业乐业,任何一件匠品的精湛品质都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工匠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既是“设计者”又是“生产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产品的设计构思、物料采购、制作过程到标准监控,都需要卓越工匠的巧思巧技,可以说没有专心专注,就没有支撑中国智造实现强国梦想的大国重器、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工匠应有的职业追求。守正就是坚守本身的核心价值和技术优势,创新就是要顺应时代、找准需求、改善工艺、提升技术、升华产品,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源泉。在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相互影响,如果没有工匠人的守正创新,就没有工匠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空间,就没有尽善尽美、独特价值和体验的产品,就没有禀赋创新的生产缔造和中国创造。

(二)立匠德:敬业乐业,甘于奉献

匠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和统领,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不仅有高超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且是敬业乐业、甘于奉献,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自身职业有敬重的情感,对自己的产品有敬畏之心,忠诚执着、踏实肯干、不断创新、追求完美,并理性认识自身职业价值,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创造价值、默默奉献。

敬业乐业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是古代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预浩造塔的用之精心,还是现代铁裁缝高凤林的焊接心脏、手艺人胡双钱的无一次品,无不体现着他们敬业乐业的职业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他们认真专注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持之以恒、高度负责,劳动过程中有稳定心理倾向,对待劳动产品有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②敬业乐业精神既是工匠精神的思想动力,更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体现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就是敬业乐业。

甘于奉献是工匠精神的高贵品质。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它反映了从业人员在职业实践活动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如果没有甘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技艺的炉火纯青。造船工匠张东伟、捞纸大师周冬红、排船师傅张兴华,他们坚守情怀、坚持信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一门职业,把生命化作绝技,不计得失、潜心研究、默默坚守、孜孜以求,他们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榜样。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功利化、世俗化、物质化思潮蔓延的背景下,“技术人”和“道德人”“职业人”分离,一些人一味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培养甘于奉献的职业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砺匠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高超的匠技是工匠精神的显著标签和外在表现。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的匠技活动是一个实现目标、体现价值和获得意义的过程,从自然属性走向社会属性,不再停留依靠匠技之术养家糊口的自然生理层面,而是对自身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把“职业”当“事业”和“信仰”,走向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层面。

精益求精是高超匠技的重要条件,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精益求精就是对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对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工序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追求极致。正如“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精益求精也”③。古往今来,许多匠人把追求精湛的技艺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他们苦心钻研,感性拿捏,切割打磨,锉平雕琢,专注每一件产品,成就了为世人所敬仰和青睐的品牌价值,如中国华为、德国汽车、瑞士手表、法国爱马仕、日本小林研业等。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精益求精都是新时代工匠应坚持的基本宗旨。

追求卓越是高超匠技的重要目标,也是工匠精神的境界追求。卓越是一种在不断超越中追求完美的境界,而不是一种标准。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不会停滞不前、因循守旧和简单重复,也不会满足于“差不多”,而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博采众长,追求品质,以打造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培育更多胸怀理想、勇于创新、脚踏实地、追求极致的工匠人才。

(四)成匠才:道技合一,止于至善

工匠精神,匠才为基。既有精湛技艺,又兼具道义、坚守初心的匠才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中坚力量。培养数以万计工匠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新时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消失,并且新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产品创新、产品品质和产品服务已经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构建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道技合一、止于至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提高我国中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精心打造高质量产品,不断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工匠精神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文精神。我们要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专心专注、守正创新、敬业乐业、甘于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道技合一、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历史上“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津人操舟”等,都是道技合一的美谈佳话和人生境界的生动体现。“由技至道”,意在达到天人合一、運用自如、尊重规律、造福于人。柏拉图曾说:“艺术产生健康,而挣钱之术产生了报酬,其他各行各业莫不如此,每种技艺尽其本职,使受照管对象得到利益。”④工匠生产的产品终极目标是呈现完美、受益使用者、服务社会。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人才,不是只会掌握高超技术甚至会被“机器换人”的“经济人”“技术人”,也不是利用技术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人,而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工匠,是会思考、有情感、有智慧、能创新的“职业人”,是实现知识、技能和精神世界高度融合的“职业人”,是有着极致职业追求和鲜明人性光辉的“职业人”。

二、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共建政校企协同机制,协同培育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培养新时代工匠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产教融合倡导高职教育的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突出强调政校企协同育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把产教融合定位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重大制度安排。产教融合的深度直接关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水平。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参与方的主体作用,共建政校企协同机制,培育工匠精神。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激励政策。近年来,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方兴未艾,需要大量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工人,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因此,政府要出台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并在相关的职业培训、医疗保险、租房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向引导和监督,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倡导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二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和产业、行业、企业无缝对接,使教学和生产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知和领悟工匠精神,要把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铸魂工程”来抓,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监督和评价。

三是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企业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培育学徒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增强企业员工产品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抓手。因此,企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打造具有工匠精神底蕴的企业文化,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观,让顶岗实习生、专业见习生和学徒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工匠精神。切实发挥企业师傅带学徒的作用,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企业师傅要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指导和行为示范来传递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使学徒入脑、入心、入行。

(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贯通培育工匠精神

新时代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理性,使他们明白技术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生活和服务社会的需要,从而追求和坚守技术的精度和产品的精致,树立标准、精确和完美的技艺观,养成专心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理性,使他们在手工生产或机器生产中发现技艺之美、欣赏坚守之美、创造产品之美,树立理性的审美情趣;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伦理理性,使他们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工具、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由技至道、道技合一”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理性,使他们在坚守中突破,通过不懈学习和刻苦钻研,实现技术攻关和创新,不懈追求真、善、美。因此,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说,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是一个阶段性、速成式、碎片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整体性、长期性和协调性的过程,需要产、学、研各部门形成合力,贯通培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须坚持培育对象与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科研院所有机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实现各要素各环节各部门的融合贯通,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特色,把专业群建设与产业转型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行业对接、教学改革与岗位能力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高职学生及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使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把工匠精神的产学研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养成过程来考虑,统筹安排产、学、研的时间分配、顺序安排和团队建设。工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工匠一生的职业追求和生命境界之中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要经历感知感悟、日渐体悟、真正领悟和大彻大悟的不同阶段,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渗透、企业行业文化的熏陶、产业发展的呼唤、科研院所的助推和社会的崇尚。

(三)建设职业化校园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职业化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校园文化,它是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吸收、渗透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职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中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第三产业发展要求和高新技术快速崛起的新形势,坚持特色化办学,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

鲜明的职业化特色是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应有之义。要把校园文化规划布局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对接起来,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突出“职业”特征,体现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要打造彰显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在文化长廊、文体活动中心、教室张贴富有职业气息的名言警句,建设工厂化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室和实习车间,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企业文化,养成规范做事的行为习惯,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岗位素养。高职院校要打造彰顯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多地走进企业、走近能工巧匠,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做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基础。高职院校要打造彰显职业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强调标准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效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实现学校制度文化和企业文化接轨,如在实践教学中推行6S管理,模拟职场环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同向同行,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促进其顺利就业。高职院校要打造彰显职业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把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特点,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专心专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塑造他们的整体形象。

(四)深化三大类课程改革,渗透培育工匠精神

课程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积极发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职业素养课程渗透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专业课程是核心,也是渗透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把握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制造升级的新趋势新动态,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理念、职业标准和素质要求纳入专业群和专业建设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管理等环节中,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他们对工匠精神的崇尚。

通识课程是辅助,更加注重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通识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价值追求上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职业人。通识课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要把通识教育内容设置为核心素养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精心设计体现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前景和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工匠精神学习读本,增强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怀,感知感悟工匠精神。要借助慕课平台改革教学模式,建设优质慕课资源库,大力推进通识教育现代化,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要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倡导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和体验中内化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课程是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推动职业素养课程改革,把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课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工匠精神相契合的职业情操和职业信念,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励志报告、现场实操、实践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崇尚劳动、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②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 2018-05-01(1) .

③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76.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0.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