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人的本质的发展与复归

2019-12-01周子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质劳动力劳动

周子健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双重特性

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要有“劳动类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总和论”两种观点,其论述区别于西方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需要从具体的历史阶段出发,以实践的维度分析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在人类历史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进行探究。

1.1 自然属性——“自由自觉的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一样,人的存在首先需要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在满足人本身的生存需要时劳动相应也产生了,这种有别于动物活动的人类劳动得益于人脑思维存在的独特性,“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社会物质生产和交换的首要条件,人与人之间在劳动基础上的联系与交换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但“自由自觉的劳动”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与资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劳动是私有制的产物,劳动者工资掩盖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关系,劳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资本的积累而非自身的需求与发展。“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是为了满足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发展,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2 社会属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脱离社会关系的单个的人无法通过劳动实现人的本质价值,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与交换才能形成自由人联合体。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将人的本质单纯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任何人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在主体的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相统一的条件下人的本质才能得以阐释,即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当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时,可以实现人的本质的良好发展,反之则会对人的本质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 人的本质的发展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主体的种种问题,造成人的本质的发展困境。

2.1 劳动选择与自身需求相悖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1.2万名白领的工作满意度情况调查数据,2017年的工作满意度指数为2.64 (指数区间为0-5),较2015年为2.28和2016年的2.33有所提高,但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劳动选择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而目前社会中按照他人期许选择职业、通过薪酬高低选择工作、根据待遇随时进行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与自身需求相背离的劳动选择是造成工作满意度普遍较低的首要原因。

2.2 社会生产中主客体匹配错位

目前我国处于后人口红利时期,2010年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规模开始出现递减趋势。虽然城乡二元结构可以实现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劳动人口的转化,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伴随失业与再就业困难的问题。2010年-2016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其中2016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9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4%。劳动力市场中“用工荒”与“毕业难就业”的现象同时存在,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主客体存在匹配错位问题,当人无法通过就业劳动充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的本质的发展便会产生与实践相脱离的病症。

3 大数据技术推动人的本质复归

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兴信息科技和产业技术进行洞察、获取、分析、处理的海量数据资源,具有体量浩大、模态繁多、生成快速、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的特点。大数据可以探寻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一般规律,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推动劳动者的实践发展,促进人的本质实现复归。

3.1 有效探寻人的本质的发展规律

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形成了海量规模的数据资源,而在于能否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技术从庞大数据中筛查出有效信息从而研究出事物发展的特征规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中数据记录的体量巨大化、模式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人、机、物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大数据可以通过人的活动的数据记录,更好地反映人的需求与关系,更加真实、可信、有效地探寻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大数据能够在宏观视域下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在庞大数据的支撑下获取生产活动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从而达到对未来活动进行推算与规划的效果。

3.2 强化自身需求的认知水平

心理学上可以通过微表情、微动作等方面的细节观察,来达到对一个人心理、性格、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的基本判断,通过归纳总结大量个案得出的共性规律。这种分析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思路,而大数据可以采用更加全面、多元的分析方式强化自我认知。

就劳动者个体而言,劳动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深度激发劳动能力的潜能;在社会生产而言,大数据平台可以更好地将人的需求与劳动选择相匹配。大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的异化对人性发展的掩盖与影响,借助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促进每个人找准自己的自身需求,在自身兴趣与工作职务之间达到平衡。

3.3 促进劳动生产的供需匹配

就整个社会生产过程而言,劳动力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是生产实践发展的关键,供需匹配就能实现各个领域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供需错位就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过剩等弊病的出现,社会生产过程的实践状况影响并制约着人的本质发展。

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搜集,实现劳动力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智能匹配。一是可以建立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用工数据库,提高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度;二是可以对劳动力进行差异化培训,将各个产业的劳动力信息录入数据库,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可以及时跟进劳动力就业状况,定期根据劳动力发展状况进行数据库更新,有效利用闲置劳动力并创造二次就业机会。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平台帮助劳动者积极高效地投身生产实践,以社会生产过程的供需匹配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本质劳动力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设计的本质
热爱劳动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