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民歌传承田野调查报告

2019-11-30韦筱旖谭茜郑欣解雯惠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发展措施

韦筱旖 谭茜 郑欣 解雯惠

摘 要: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民众自古爱唱山歌,山歌经由民众世代传唱得以流传,成为了仫佬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罗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革新,仫佬族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仫佬族自身的文字缺失、政府财力有限等,民歌发展艰难,日渐消亡。因此,要切实发挥政府在仫佬族民歌传承保护中的领导作用,重视民歌教育,推进民歌创新,才能使民歌得以传承发展,保住民族之魂。

关键词:仫佬族民歌;传承情况;发展措施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县,也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人人爱唱歌,寨寨有歌手。这些传唱至今的民歌是仫佬族民多年以来的智慧结晶与劳动成果。但近年来,随着社会急剧转型、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仫佬族民歌逐漸淡出人们生活,产生了传承危机。为进一步了解其传承状况,本项目小组成员先后于2018年寒暑假期间到罗城当地开展了田野调查,旨在把握仫佬族民歌的传承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传承危机原因,并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仫佬族民歌传承现状

仫佬族民歌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分为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等。自90 年代以来,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冲击下,仫佬族民歌的传承陷入新的困境,发展令人堪忧。传唱歌手严重老化,大多数民众对民歌了解甚少,缺乏兴趣。传承文本、场域也发生了极大的转换和更新。以下试从传承历史、传承人及民众的传承状况、传承文本、场域等多方面来分析民歌的传承现状。

(一)仫佬族民歌的传承历史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文化部门和民间相关人士逐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仫佬族民歌调查和收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留下了不少书本资料。进入21世纪,民间歌手和传承人成为了仫佬族民歌的传承的主力军。2007年出版的由龙殿宝、黄桂秋等主编的《仫佬族古歌》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本书是仫佬族历史上第一部古籍整理的科学版本。[1]2010年,仫佬族古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愈受政府和传承人的重视。2011年,龙光利被确认为“仫佬族古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除龙光利外,还有罗周兰、廖秀鸾等14名“广西歌王”。仫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等歌曲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吴宝剑和韦志彪创作的《仫佬山乡歌意浓》曾获全国群众文艺系统铜奖;谢盛钜创作的 《好玩好耍好地方》获得了“中国民歌金奖”。[2]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使仫佬族民歌走出罗城山区的狭小天地,广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二)传承人状况调查

民族民间艺术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传承人则是我们的 “活宝贝”。正是传承人将民族民间文化精粹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推动了文化创新和发展。[3]仫佬族民歌也正是通过传承人的口口相传才得以生存、发展,并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2018年8月,本调查小组来到广西罗城进行走访调研,在东门镇拜访三位主要民间歌手:“仫佬族古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龙光利、仫佬族走坡节代表性传承人罗周兰、热爱仫佬族民歌的汉族歌手兰承群。通过走访统计我们得知,目前民歌传承人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没有青壮年人群,断代状况十分明显。在罗城县仅存的几位传承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位是龙光利。他于2012年被正式授予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龙光利初小毕业以后就开始学唱山歌和表演,平时注意培养年轻歌手,并创作了多首山歌。其主要传唱作品有《开坛歌》、《今古耍乐歌》等。他表示成为传承人主要还是源于热爱。他平时一有灵感就动笔写歌,并汇集成多本手抄本。他每天还会在微信群里和同好分享交流,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民歌活动。民歌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当地民众对仫佬族民歌的认知状况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地居民对仫佬族民歌传承现状的认知程度,本小组在罗城多地利用面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民众进行了采访,选取了60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大多数居民对仫佬族民歌的了解程度不高,样本中超过70%的人仅仅知晓民歌的存在或是只会唱几句,在其他方面所知甚少,可见民歌的影响力不大;此外,居民虽然对民歌没有深入了解,但对其依然表现出积极态度,知晓民歌保护的重要地位。

(四)对传承文本和传承场域变化考察

本调查小组成员通过对手抄本的整理搜集、对传承人和民众等人的采访来考察传承文本的转换更新和场域变化。

根据调查发现,在传承文本方面,民歌的记录形式从汉语方块文字转变为国际音标和汉字相结合;文本内容上的变化则主要体现为教化内容显著减少,继承了传统主题,增加了大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的巨大变化的内容,抒发对新时代、新生活、党的感恩赞美之情;传唱的民歌类型方面,由传统的五种变为以走坡歌、口风歌为主,还新增了时政歌。

在仫佬族民歌传统场域方面,传统的民歌传唱空间基本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自家厅堂、晒谷场、田野、河边等),还包括祭祀仪典、人生礼仪(婚丧乔迁、满月祝寿等)、节日庆典(“赶圩”、“依饭节”等)等各种民俗活动场合,可以说旧时山歌已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壮阔浩荡的“山歌海”盛景。而如今的现代场域则转换为文化广场、大街小巷、旅游景点(石围古村等)、网络平台(音乐网站、微信、QQ群等)、仫佬族歌剧、民歌比赛、学校课后兴趣班等丰富多彩的场合,大多数传统场域则近乎被搁置弃用,只有节日习俗的庆祝活动场合、歌圩等传统场域仍得以延续。

二、仫佬族民歌传承发展困境原因

(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条件、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仫佬族以前主要以务农为生,常常用民歌来点燃耕作的热情,缓解劳动的疲惫,抒发收工的喜悦等,高亢动听的歌声总是萦绕在十里八村之间。再加上当时娱乐方式匮乏,民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为仫佬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生活调味剂。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繁华都市,为了谋求生计外出打工,几乎没有学习民歌的机会。他们青睐流行音乐,对民歌难有兴趣。人们找到了更快捷有趣的娱乐方式,民歌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原有生存环境。

(二)仫佬族民歌传唱的自身缺陷

仫佬族民歌的传承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语言的日渐消亡和文字的缺失。仫佬族民歌的传唱主要依托于三种方言——土拐话、壮语、仫佬语。“土拐话”是仫佬族语言和汉语结合的一种变体。目前主要以土拐话为传唱语言,少有人再用仫佬语唱民歌。由于仫佬族汉化严重,仫佬语不再用于日常交流,更不必说唱仫佬族民歌了。更重要的是,仫佬语本身的晦涩难学、没有文字。仫佬族的语言是传唱仫佬族民歌的基础,是本民族最大的特征,失去语言文字,仫佬族民歌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其他现实原因

相关部门的保护政策措施落实缺位。文化馆在五年前制定的保护计划,直至现在都没能完全落实,有的甚至还没开始实行。例如建立仫佬族传习馆、编写仫佬族古歌的乡土教材、聘请歌王到学校任教等,这些计劃原定都是2015年至2017年间完成的,但至2018年才逐步开展。大部分措施也都普遍停留在宏观层面,缺少具体部署和可操作性。此外,政府宣传手段缺乏科学性,难以吸引民众,传播范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民族教育对民歌的传承存在认识不足和传输欠缺现象。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偏远山区,仫佬族子孙世代都想走出罗城,因此当今家长们更注重培养子女应试读书,即便是政府在大力宣传传承民歌,家长们也无暇顾及、无心配合。

三、仫佬族民歌的传承发展措施

(一)提高认识,多渠道传承民歌,营造利于民歌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

政府首先应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根基的高度来对待仫佬族民歌的传承,加强组织和引导,切实展开和落实传承工作。据调查,当前政府虽花费大量资金在文化活动上,但对民歌投入较少。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罗城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力有限,难以为民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支持,这是情理之中的。但政府又在民歌传承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积极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必不可少。因此,当地政府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文化活动资金计划,并推动民歌保护措施的法律化,为政策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其次,统一协调各界力量,积极寻求上级政府的财政资助,与民间保护组织协作传承,加大对民歌的扶持力度。除此之外,还可采取政府组织和百姓自娱自乐、传统对唱和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民众对民歌的兴趣。文化部门和媒体应拓宽宣传途径,推动民歌传承与发展旅游经济、仫佬族戏剧、文学的进一步结合,探索符合时代需求和人民审美情趣的民歌演出新方式,如定期举办仫佬族民歌擂台赛等;设立民歌宣传周,制作融合现代民众审美趣味的民歌宣传片等,并充分运用多元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如QQ、微信、音乐网站等平台,切实开展民歌的展示交流活动。

(二)重视民歌教育,实现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每一种得到成功传承的民族文化内部都有成功的教育。[4]新时代的青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解决传承问题的希望。如果仫佬族民歌能够真正走进罗城校园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耳濡目染,认识和热爱本民族文化,那么民歌走出的传承困境便指日可待了。

首先可从课程与教材方面着手。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精选民歌作为教学内容,组织编写当地中小学仫佬族民歌的乡土教材,作为校内补充课程和校内外文化活动助力元素,并配备相应教师。争取政府、学校、家长的支持,形成以学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民歌教育网络。

在语言教学方面,开设“双语”课程,以“土拐话”为主、仫佬语为辅,以利于学生接受。以民歌表演、歌词创作、游戏组织等方式展开教学,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切实贯彻“仫佬族民歌进课堂”的政策。

家庭也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民歌传承氛围,让孩子从小密切接触民歌,培养其对民歌的兴趣,主动配合学校民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如建立仫佬族民歌传习馆,帮助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民歌。

(三)注重创新,大力打造创作队伍,焕发民歌的时代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仫佬族民歌若要发展,必须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血液。因此,当地的文化部门应竭力打造专门的创作队伍,大力支持和引导传承人及专业音乐工作者有计划地开展地方音乐采风。在作曲方面,可在遵循民歌的音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追求民歌曲调、歌腔上的突破创新;作词上批判性继承传统民歌题材,保留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涵,融入反映新时代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内容。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已有热爱仫佬族民歌的音乐专家正不遗余力地做这样的工作。例如被称为“仫佬族民歌保护第一人”谢盛钜,他以收集到的民歌作为演出的原始素材,力求仫佬族民歌从村落走上舞台,以实现从“一线民歌”到“二线音乐”过渡发展。若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能够在民歌创新上积极探索、实践,民歌将会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人民世代相承、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仫佬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因此,保护传承仫佬族民歌尤为重要,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以探寻民歌的未来发展的广阔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仫佬族民歌焕发永恒的生命力,使仫佬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龙殿宝.罗城歌谣集上[M].柳州罗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印刷厂印(内部出版物),1987:3.

[2] 李琳.浅谈仫佬族民歌的档案式保护[J].云南档案,2014(07):40-42.

[3] 李琳,滕志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从静态走向活态——以仫佬族民歌档案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13):95-96.

[4] 何朝峰.仫佬族文化的社会教育传承[J].民族论坛,2014(05):106-108+112.

作者简介:韦筱旖(1998.05- ),女,回族,广西柳州人,本科,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间文学;谭茜(1998.09- ),女,蒙古族,湖北恩施人,本科,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间文学;郑欣(1997.07-),女,汉族,四川资阳人,本科,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间文学;解雯惠(1998.08-),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本科,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发展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特征及发展措施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对固原市原州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思考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