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网络渗透研究
2019-11-30舒豪胡皓
舒豪 胡皓
摘 要:当今互联网已经普及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境外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网络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极大,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阻力。高校应针对宗教网络渗透造成的危害成因,多措并举,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网络渗透。
关键词:互联网;境外敌对势力;宗教网络渗透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其意识形态攻击的重点目标,加緊对我国宗教渗透的步伐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阵地,更是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宗教渗透的重点区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终端产品的不断更新和普及,境外宗教纷纷驻足网络,其传播方式基本涵盖了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形式,如虚拟社区、论坛、门户网站以及手机社交软件等等。这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境外敌对势力向高校进行宗教网络渗透的危害
(一)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高校生活是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高校大学生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尤其是舶来文化产品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由于大学生群体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型的阶段,对于蕴于文化产品中的价值观没有足够的辨别意识。而网络宗教渗透以线上的宗教文化产品为载体,以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扭曲了大学生对于国情民情的认知,阻碍了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面对高校生活中的情感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压力等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便会养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第三层、第四层需求分别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若满足不了这两层需求,便容易将虚拟社交、网上冲浪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宗教的教义表面上给人以心理上的慰藉,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纳,从而妨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宗教网络渗透以网络作为载体,传播方式和手段呈现出多样化和隐蔽化等特征,针对大学生三观未健全,心智未发育成熟以及高校舆论监控机制不健全等弱点,抢占网络话语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宗教网络渗透则是以传播宗教文化、宣扬宗教理念为掩护,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途径的渗透,这种行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疑是一种冲击,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境外宗教网络渗透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足
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虽然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总体来说,教育理念陈旧、教育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育模式仍主要采取由上而下的灌输模式等问题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尤其是对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对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应用技术的教育与培养,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产生偏差,从内心抵触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给境外宗教网络渗透以可乘之机。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具备信教动机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主体主要是“95后”、“00后”,当中多为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个性张扬,人际交往不畅,同时渴望别人的接纳,期待别人的认可,是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西方宗教宣扬“博爱”“爱人”,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福音计划”迎合了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其次,绝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都本性善良,富有爱心,而这一点恰好与宗教教义中对“爱”的宣扬相契合,对宗教认识不够充分,极易被动摇三观的大学生便很容易因为笼统的、虚幻的“爱”而自愿加入宗教团体。
(三)信息传播渠道丰富,网络渗透更加隐蔽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方式也体现出复杂化与多样化的特点,网上不仅有QQ、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知乎等社交软件,还有各种网站、论坛等虚拟平台,这也进一步加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宗教信息鱼龙混杂,包含大量的虚假信息,且自媒体、网文等新载体的出现掩盖了宗教信息的传播痕迹,加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造成了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跟踪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状况,增加了反渗透工作难度。
(四)宗教权威性被打破,更容易被接受
传统宗教在传教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则消除了宗教本身的权威性,皈依、礼拜等宗教行为更多地转移到了线上,宗教网络渗透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隐蔽性等特征,打破了宗教科层制,简化了宗教皈依仪式与日常宗教活动,借传教布道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灌输式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宗教行为愈发个人化、自由化,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与荼毒,更容易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极端对立起来,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网络渗透的策略
(一)发挥党员学生干部主动性,加强反网络宗教渗透队伍建设
高校大学生适逢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以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情感寄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与学生工作的骨干,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觉悟较高、主观能动性强。我国高校应针对境外宗教网络渗透的隐蔽性特点,发挥党委学工部、校团委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挥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积极主动、要求进步的优势,在现有的学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学生思想监督机制,组建专业的学生监督队伍,了解大学生日常网络活动情况,关注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并将信息及时向班级、学院党、团支部反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教师团队
宗教是人类解读与崇拜神灵的产物,其本质是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对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的错误认知,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倒影”,是“虚假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和消逝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而宗教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应有专业的教师团队负责教学。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宗教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思想,教授大学生关于宗教的相关知识,揭露宗教的本质,加深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与理解。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辅导员进行宗教理论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在课堂上对学生施加专业的宗教教育,在生活中对学生予以细致的关切。高校也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宗教网络渗透相关问题,把握网络宗教渗透的特点和规律,理论与实践并进,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环境,使宗教网络渗透无所遁形。
(三)加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必将“消亡”,宗教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始终以对立为主,故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高校应不断加强并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权,在线下通过举办菁英人才学校、我国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相关的讲座与宣讲会、在线上引导大学生利用共青团公众号参与“青年大学习”、下载“学习强国”app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宗教工作的了解与掌握,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于宗教以及宗教文化的认识,促使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网络渗透形成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抵制宗教网络渗透。
参考文献
[1] 顾京慧.高校防范网络宗教渗透的途径和对策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8(05).
[2] 王晓华.构建高校抵御宗教势力网络渗透的长效机制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18(09).
[3] 林清龍;林怀艺.前波兰剧变中的境外宗教渗透因素剖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01).
[4] 段德智.我们是如何思考和写作《境外宗教渗透与苏东剧变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16(03).
[5] 韩秩.筑起大学生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思想防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6).
[6] 陈国成.宗教的网络渗透对青年意识形态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7(01).
[7] 黄岩.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原则和途径[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