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2019-11-30张娟
摘 要:思政辅导员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完整的人格才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准。现在的许多学生问题,归根结底都和心理健康有着某些关联。辅导员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干预方法,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呼声,学会有效沟,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政辅导员;心理干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一、案例简介
某高校2018级专升本班学生李某(化名),今年端午节放假前,在QQ中与其辅导员(心理健康老师)请假提前一天离开学校,问其原由,解释为想去省内某知名高校参观体验,因其不想一直颓废下去,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所以想去感受下顶尖学校的学习氛围,激发斗志,不再虚度光阴。辅导员建议其周末或者假期时再去参观,但该生言语中透出消极情绪,回避辅导员问题。当辅导员意识到李某可能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表示想进一步约谈时,李某突然拒绝并逃避该话题。辅导员对其所言表示理解,并感受到了其苦闷的状态,引导其继续倾诉。李某表示不想浪费老师时间,羞于和老师当面沟通(此时李某已不再谈论与端午节请假有关的话题)。辅导员进而转换沟通方式,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对李某的欣赏,夸奖其聪明,用李某的个人经历及在班级中各个方面的反馈加深对李某的正面评价。李某听后主动表示想要与辅导员进一步交流,于是第二天双方在心理咨询室见面。通过两个小时的沟通,双方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李某开始敞开心扉,主动聊起其专科时的经历。原来李某在读专科时,有过学生干部的经历,担任过学校的勤工助学岗分配工作。但是这份学生干部职务并非全部靠其较高的工作能力换来的,而是利用其它机会得来的。在这份校内学生岗工作中,李某获既得了老师的肯定、学生的服从、岗位的工作报酬,又工作的得心应手,深得老师的信任。在三年的专科生活中,李某不仅拥有灵活的勤工助学岗位支配权,而且作为一个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竟然超水平发挥,成为了宿舍里面唯一的一个没有报辅导班,仅通过自学便顺利升入本科的学生。来到本科学校学习后,李某发现了新学校的各项管理与专科时的学校有着天壤之别,开始无视学校的管理制度,我行我素,懒于学习,把大部分精力给了打工兼职,与班内同学也不太交流。由于专科时的“幸运”,李某误以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是突击一下就可以掌握的,在期末考试中,李某担心某门课程考不过,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考试作弊被抓,收到了纪律处分。从此之后变得更加消极,作为班里期末考试中唯一受到记过处分的学生,自觉无脸见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加不愿与人交流,感觉别人看他的眼光都是异样的,在心中暗暗嘲讽他看他笑话。不仅如此,在他原本游刃有余的兼职中,也感觉负责人好像发现了他动过的一些小心思,总是用警告的眼光看他,似乎提醒他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李某之后想过要努力学习,按时上课,却发现自己很难把心收回,已经无法专注于学习,于是感觉未来一片迷茫,自我评价很低,感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内心极度痛苦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倾诉。
二、案例定性分析
通过与李某的成长过程的情况了解,发现了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几个原因:
出现新生入学不适应症状。
李某专科时的“幸运”经历及不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导致其出现了许多“非理性”认知,错误的认为专科阶段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自己是优秀的,本科学校的管理是非人性化的,从而导致最后的“求利”行为(作弊),事件发生后李某拖延逃避,缺乏主动反思。
专科时李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逐渐脱离了班级群体,不断进行自我封闭。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又不愿承认,怨气都闷在心里,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自卑且焦虑。
缺乏自律性,现阶段被消极情绪主导,过度关注自己的情绪。
三、问题关键点
透过李某异的常行为,發现学生的潜在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方式转化错误认知,引导其重塑自我。
四、解决思路
(一)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苦闷,学会倾诉。在对李某进行倾听、共情的时候,可以采用叙事疗法的方式,帮助李某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李某对曾经生活中积极事件的回忆,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驱动力,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二)正确面对错误的认知行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过度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如果任务不能完成还会带来“自我挫败”。正如我们周围的一些负性体验,当无法通过合理的悲伤和愤怒表达出去时,就只能朝向自己。可能有些人在儿童时期都经历过类似的体验,我们明明已受到委屈,可家长却依然告诉我们:“你不能哭,要坚强”。一旦这种思想植入到自我潜意识中,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样的自我攻击型人格。他们一个核心信念就是:“什么都是我的错,我需要为此负责”。当被负面情绪影响时,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森田疗法”,让李某学会接受自己当下的消极情绪,选择忽视它,把它放在一边,而不是想方法去消除它,学会与消极情绪、事件和平共处。
(三)树立正确认知,目标制定具体可行。引导李某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理性评价自己的才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自我定位。正视内心的情感与理性,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会有能量和足够的热情去生活,脱离麻木空洞的内心体验,悦纳自我。
(四)跑步是应对消极,提高专注力的有效方式。让李某坚持运动,通过跑步,专注于思考,专注于体验,不抵触,不对抗,不消沉,和自己好好相处,维持好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定期与李某做心理咨询,了解最新情况,保持持续关注,定期反馈心理状态。
五、实施办法
通过QQ这种李某比较喜欢的沟通方式,定期与其进行网络或面对面的交流,表达对李某的关心与关注,不断鼓励李某接触新事物、挑战自我,制定易于实现的阶段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心理四级网络制度,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之间的定期反馈。适当的时候多给李某一些展示及锻炼的机会,帮其梳理过往认知,重新认识大学,认识自我,学会与过去和解,学会用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待问题。
六、经验与启示
(一) 重视青少年学生周围的危机事件,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不能漠不关心。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认识社会,形成对社会评价的关键时期,抗挫能力差,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此类危机事件很可能造成他们精神、心理、经济上的重大伤害,继而形成对社会错误的认知,影响人的一生。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认识危机中的新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危机,及时把握转机,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个体获得成长和力量,最终走向成熟。
(二)大多数专升本的学生经历过两个高校的学习,在专科时期价值观已经形成,如果与本科学校差异较大,易产生新生入学不适应的一系列心理应激症状,应加强新生心理状况摸底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紧密结合,辅导员是学生一手信息的掌握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隐藏在学生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形成多方合力,搭建有效沟通平台。
(四)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其交流,比如以学生的爱好、经历等为突破口,尤其对于自卑、消极的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美,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平等对话,获得学生内心真实独白。
(五)尽早开展新生心理普测,通过网上问卷、自评量表等方式对入学新生进行普测,通过对比筛查结果,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尽早发现问题,及早介入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陈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思政教育工作司.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娟(1983.12-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