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理论源泉关系探究
2019-11-30韩俊喆
摘 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征程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归根结底,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是源头,是根子,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在新征程40周年之际,中国的发展更需要探本朔源,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并不断沿着这面旗帜大胆创新,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希望,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被不断丰富与发扬。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发表了《乌托邦》,这是空想社会主义最初的开始,作者在书中描述的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不存在的地方。起初,包括圣西门与傅里叶在内的空想家们,都主张建立一个不存在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美好社会,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其中有些人还有暴力革命的主张。这些主张无论是对资本主义丑恶本质的揭示还是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它也是实现由想象到科学转变的思想来源,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但归根结底,这些主张之所以不被定义为科学,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某些不切实际的思想与实践行为。包括圣西门,傅里叶以及更早的这一类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群众力量,同时,由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不甚了解,其理论基础缺乏合理性以及必然性,在法国开始兴起的这一类思潮,很大程度上只是美好的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英国在18世纪开始的浩浩荡荡的技术与工业的革新,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力,与手工业相比,机器所带来的巨大效率是前者所不能相比的,到19世纪40年代,其生产方式在西欧等国家奠定了统治地位。正因为资本主义在欧洲乃至美洲与世界的弥漫发展,阶级对立加快,工人生活极端困苦,大量的社会矛盾因为一系列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革命与革新的思潮也不断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参加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及其阶级本质,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从哲学以及经济的角度深刻剖析社会制度的实质而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理论,使那种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美好愿景由空想变为科学。
在21世纪的今天,伟大征程的40周年,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泯灭的关键作用,那是因为归根结底它不仅一直是新中国伟大征程与愿景的理论支撑,还在于它的基本原则历久弥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恩格斯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在伟大征程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立足于这一基础,重视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真正做到从理论中去深挖,又注重赋予其时代内涵。这样,才可以实现把人民作为一切根本的价值取向和包括公平、和谐在内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宣言》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文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关于如何建设和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发展最高阶段的最高理想,决定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社会大前进方向和根本特征,同时,也是对于其发展的最深层次的规定与要求。我们坚持这种社会建设的本质规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立足于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一基本点,就是要立足于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和长远目标这一基本要求,以及立足于现实国情这一实际情况。
二、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他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根基与支柱。在新起点,新征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沿着开放,沿着改革,沿着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一路向前。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与支撑
在新时代的今天,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与特色,但是归根结底,中国发展的理论支撑没有变,追本溯源,我们国家的今天依然是在马恩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并且还要一直坚持与发展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相同的阶级立场,他始终代表工人,全体劳动人民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幸福而努力与奋斗。其次,在中国建设的今天,这一征程的主体依然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工人们。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无产阶级专政的 “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明确的规定。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实现形式,人民民主专政即是恩格斯所说的,是 “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再次,他们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都是建立一个人类的自由联合体,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自身发展前提的社会。
最后,科學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坚持相同性质的领导核心。那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此曾有过表述,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与统治,只有一个阶级,工人阶级或者说是城市的总之是工厂的产业工人。但是,这样伟大的事业,并不能由全体工人的组织来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先锋队,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去实现,去领导。而这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就是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抵制来自不同行业的偏见与狭隘,才可以抵制来自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与迷惑,领导全体人民为人类的幸福与解放而斗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伟大事业的领导地位,这也是我们国家以及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秉承与发扬
1978年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根据国内国外特殊情况,明确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明确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实际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套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原理在中国的第二次巨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在新的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已经不同于马克思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同时,我们国家的建设也不同于以往,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是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状况决定的。新中国的状况不同于马克思指出的那个时代,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产生的,而马克思所指出的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其中很大的不同便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落后,而且商品经济几乎没有充分的发展开来,因此,生产力状况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在中国的实际建设中,不能照搬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要求,因为那样在中国很难行得通。这样的问题在1978年以前已经有过很大的教训。中国的发展,只能是根据自己实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这样做,既可以摒弃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右倾主张,又可以避免左的盲目冒进。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制定社会经济一年一度的发展规划,是对马克思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思想,同时又避免了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错误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三、新时代继续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
在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深水区与攻坚区,各种形势更为复杂,而发展的状况,需要考虑的方面也越来越多。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分析其产生的实际根源外,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基本原理上来,还是要深挖经典著作的经典论断。经典著作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作为科学以及真理,需要我们去读懂,去理解清楚,才可以更好的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那样,我们实际上还是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因此,我们要向这类经典作家学习并不断请教他们。中国特色道路是建立在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上的,他们好比是基石,支撑着中国的发展,如果没有了这些,它的根基就不会稳,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从当前的情况和局面来看,我们所缺乏的也正是准确阐述基本原理,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中国道路的论著,如果缺少了这些,我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会缺乏科学的认识,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依然要紧紧抓住这一科学的理论大旗,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正去搞懂它,读懂它,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弄懂后必然会相信它,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才能科学认识中国特色道路,用它去分析与解决中国实际面临的问题。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更需要的是追本溯源,回归到本质,因为这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要脚踏实地。如果丢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因此,我们党和国家新时期,依然要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用它去分析与解决新的问题,用它去认清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用它去叩响民族复兴的大门。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3]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49.
[4]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00.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韩云川.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崇富.论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上、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年.
[6]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 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作者简介:韩俊喆(1995-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