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弱的力量”

2019-11-30温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世界主义胡适观念

摘 要:本文以世界主义为观测点,梳理胡适在1921年前思想中的世界观念之体现,早期的胡适头脑中并无激烈观点,仅要求中国人重新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并努力改良中国的教育。世界主义是胡适为遥远的非暴力幻想奋斗、超越暂时性、征服不可征服之物的象征。

关键词:胡适;世界主义;非暴力

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式教育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社会上出现了追求西学的热潮。当时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主要还不是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而是有关政治、社会思想方面的著作。这其中,既包括西方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如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也包括十九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如斯宾塞、穆勒等人的著作,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也被翻译过来;此外,康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哲学也有人提倡和介绍,这些西方著作直接成为五四前期世界观念的营养素和发酵剂。

我们在此论述的是胡适在1921年前的世界观念,此时他还没有提出著名的“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1929 年用英文为《中国基督教年鉴》撰写过一篇题为《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的文章,文章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英文关键词:一个是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另一个就是wholesale westernization。)。他在五四文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现代思想领域里少有出其右者。虽自小受新式教育,少年时期游学美国,受到杜威等世界名家的教诲与影响,但骨子里对于中国传统仍然不能放弃,尤其在接触世界后,更是在强大的西方文明的映照下感受到中国的柔弱与落后。这种新旧、中西交煎的矛盾也映射在他的世界观念中。

早期的胡适头脑中并无激烈观点,仅要求中国人重新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并努力改良中国的教育,鞭策他的同胞要爱国。“一国之中,人人都晓得爱国,这一国自然强大……你看那英国人德国人,谁敢惹他一惹,碰他一碰。因为他们个个都晓得他们自己的祖国…… ”他到美国后不久就卷入世界主义运动中,世界主义是胡适为遥远的非暴力幻想奋斗、超越暂时性、征服不可征服之物的象征。在文艺复兴时期,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和法国的蒙田当然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世界主义”理想的主要诠释者。“我愿做一个世界公民,否则,我宁愿做一个永远的异乡人”,是伊拉斯谟从德尔图良、芝诺比奥斯或西塞罗那里转引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乡土纽带的超越,以及对于一个更大的、超民族共同体的忠诚。然而,不像天国耶路撒冷这样一种圣经式的隐喻,也不像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因为它们都带有中世纪的那种基督教世界帝国观念,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国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不是宗教性的,也不是教会性的,而是像纪尧姆·波斯特的《世界的和谐》一样,是世俗性的。它宏扬个人的自由选择,并推崇人道和宽容。在“世界主义”的更为概念化的视阈中,让·雅克·卢梭在“世界主义”方面的特殊地位源于其政治哲学。对于卢梭而言,“世界主义”是反人性的,因为它是理想化的,并且它误判了人的真实需要和真实利益。在卢梭眼里,一个“世界主义者”只是一个反社会、自私的人,因为他用一种世界性的,但却不真实的人类联盟,去取代其对于邻人的真实的同情,这些“世界主义者”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的公民投入到祖国的事业,因为他并不承认有这样一个祖国。

然而,“世界主义”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也是一种生存方式。1915年3月,正当“二十一条”要求危机之时,胡适在玄想柏拉图、康德、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摩尔和圣·奥古斯丁的乌托邦图景:“吾今年正月曾演说吾之世界观念,以为今日之世界主义,非复如古代Cynics and Stoics哲学家所持之说,彼等不特知有世界而不知有国家,甚至深恶国家之说,其所期望在于为世界之人(A citizen of the world),而不认为某国之人。今人所持之世界主义则大异于是。今日稍有知识之人莫不知爱其国。故吾之世界观念之界说曰:‘世界主义者,爱国主义而柔之以人道主义者也。顷读邓耐生(Tennyson) 诗至‘Hands All Round篇有句云:That man' s the best cosmopolite Who loves his native country best(彼爱其祖国最挚者,乃真世界公民也。)深喜其言与吾暗合。故识之。”胡适还考虑了拿破仑把中国比作睡狮的比喻,“余以为以睡狮喻吾国,不如以睡美人比之切也……矧东方文明古国,他日有所贡献于世界,当在文物风教,而不在武力”。胡适最痛苦的时刻发生在1915年6月6日,即日本对袁世凯“二十一条”要求提出最后通牒的前一天:“昨夜竟夕不寐。夜半后一时许披衣起,以电话询《大学日报》有无远东消息,答日无有。乃复归卧,终不成睡。五时起,下山买西雷寇晨报读之。徐步上山,立铁桥上,下视桥下……忽然有感,念老子以水喻不争,大有至理……“上善莫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石与水抗,苟假以时日水终胜石耳。”并且不失时机地抛出《文学改良刍议》的宏文,唾弃文言文而倡行“文学的国语”——白话文,他所征引的故实即为欧洲诸国语言世俗化之史案:“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Dante)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德Luther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迨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

就爱国的本质而言,胡适及五四时期的其他人一样,然而胡适的爱国更加偏向于理性而不仅仅是作为中国人的本能。“吾辈醉心大同主义者不可不自根本着手。根本者何?一种世界的国家主义是也。爱国是大好事,惟当知国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团体在,葛得宏斯密斯(Goldwin Smith) 所谓‘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 是也。”就对国家态度而言,五四时期移向两个方向,一方面,民族主义感情达到新的高度,实实在在影响了能读会写的每一个人。这一现象非常明显,大多数历史学家对此都非常注重。而悄悄增长的世界主义情感却不太明显,虽然它仅限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集团,但却非常明确,意义重大。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胡适反对自己国家的叫喊和那种外国式的批评中国的严酷推理。随着思想的发展,胡适逐渐以西方文化之长透视、克制中国文化之短。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西方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中国在整体上不如西方,只有西化或世界化才有可能趟出一条繁荣富强的路来。

“五四”一代最大的实绩莫过于抗击逆流,在前人止步的地方前行,继续和扩充世界观念的现代化,以阔大的胸襟尽量全面地输入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重估中国传统文化,创设出多元共存互补的思想格局,为世界观念走向成熟别辟新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代进程。他们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主动对世界形势加以观察,发现共有的世界舞台;在侧重于存在经验的“世界”理解中,展示“国际”中的中国;通过对世界语的提倡,从语言上展示对国际化的追求。

这是由这个时代急剧而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所决定的。这股思潮以启蒙与救亡为主题,涤荡着当时传统士大夫们极力维护的锁国思想,把滞碍西学输入的一切旧观念逐渐淘汰出局。它始终极力遵循这样一条逻辑:任何事物都必须参与竞争、加入进化的过程,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而中国的文化比西方文化要落后,所以中国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摆脱传统的限制,转而向西方学习。西方文化不仅仅是西方的文化,它已经摆脱了空间上的限制,進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由守本开新到全面弃旧图新,这是数代观念变革者前仆后继、艰难创业的历史一瞬。在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危局中,在强势文化挤压弱势文化的痛苦处境中,他们做不出比学习西方、重历西方社会文化进化之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适.《爱国》,《竞业旬报》第34期.

[2] 胡适: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240页.

[3] 胡适: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6页.

[4] 胡适: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33页.

[5]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主编:《新青年》2[M].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335页.

[6] 胡适: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31页.

作者简介:温泉(1979.12- ),女,汉族,湖南南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

基金项目:洛阳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基金《近代文学中的世界观念考探》(编号:2016BR01)。

猜你喜欢

世界主义胡适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
20世纪初期中国世界主义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