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防火墙式”的常态审计监测机制

2019-11-30张同乔杨阳

经营者 2019年19期
关键词:审计监测机制

张同乔?杨阳

摘 要 本文主要以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以数字化审计为手段,建设“防火墙式”的常态审计监测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点、难点、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职能,构建预防风险的防火墙,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

关键词 审计 监测 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企业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的内部审计准则也对企业审计目标定位、职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强化公司数据管理,以挖掘“大数据”为手段,在审计过程中实现对公司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和客户服务的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协调控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促进公司安全健康发展,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管理绩效和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一、审计计划统筹管理

对审计计划进行统筹管理。一是突出计划引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以整改和提升为目标,紧抓政府监督热点、社会关注焦点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关键控制点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任务和工作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二是完善计划管控机制。制订计划管理工作规范,明确需求提报、汇总编报、计划审批、计划调整、执行评价等工作内容和职责流程,突出指令性计划的统一组织作用、指导性计划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管理水平。三是强化计划刚性执行。强化过程管控,保证计划刚性执行,确保任务有序推进。审计项目实施单位定期向公司审计部报告计划完成情况,公司审计部督导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问题协同监督机制

开展在线协同审计。加强与各业务部门协同交流,将审计关口前移,按照《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相关要求,开放相关业务系统查询权限;从各业务系统数据库提取所需业务数据,将业务数据与审计专业系统数据比对分析,综合运用数据筛选、验证、对比等方法,进行远程在线审计。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内部审计的审计能够从事后查证延伸到事中监测乃至事前预警。[1]

查询分析。通过多系统、多维度数据比对,深入分析数据;通过业务逻辑关系确定数据内在关系,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充分考虑各业务系统数据间的业务联系。对业务系统数据与审计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对比,筛选数据疑点进行核实,完善审计结果。

疑点问题协同监督。建立疑点问题协同监督机制,对在线审计发现的疑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编制“疑点风险流转单”,下达至相关专业部门,由审计部门与专业部门协同落实排查,初步明确分工责任。召开问题疑点核实协同监督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加强部门间沟通,对数字化审计管理需求进行调研,消除部门业务壁垒,协同问题排查及防控,提高排查效率,深层次融合数据。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审计、监察、财务等专业管理部门横向协同,明确数据共享技术、路线,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按需获取业务数据。对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和方法,提高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将审计成果与专业管理成果共享、共同落实、共同提高。

构建数据拓扑图。梳理企业业务种类、流程,建立各业务数据之间的分层、分级、分区拓扑图,以满足审计需要。構建数据拓扑图要充分考虑各业务系统数据之间的结构和算法,根据业务流程设计合适的数据关系结构;同时要考虑算法,规划好各业务数据的布局及连接,客观反映公司业务管理整体全貌、业务流转路径。

三、对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

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重点关注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精准扶贫、煤改电、配网改造等国家重大政策落实项目和国家出资的项目;特别是对投资项目关键环节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全领域、全过程审计,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降低投资风险。

四、进行风险等级管理

为进一步实现规范化,便于数据应用,针对每个问题从机构层级、业务类型、流程环节等多个维度整理归档,形成数据集合。有效地对风险点进行统计分析后,统一确定风险清单格式,制定风险等级标准,对不同风险明确其风险等级,对不同等级风险采取相应管控措施。通过风险等级管理,明确企业经营风险点,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审计预警;预警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准确,要能在危机发生之前就预见到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防范或避免其发生。[2]

五、建立持续审计机制

持续监控内部控制并对交易进行测试,主动检测和调查例外事件,[3]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跨专业、跨部门、多系统、多维度建立数据审计模型;综合考虑问题,建立数据、信息关联关系,深挖问题根因,及时进行风险预控,为决策提供依据。持续监测审计以独立的视角监测、发现、揭示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4]重点运用在线审计手段,注重疑点或问题的合规性和风险性。

在审计过程中构建“防火墙式”的常态审计监测机制,有效识别业务违规问题,消除管理盲区,堵塞管理漏洞,防控经营风险,有助于提升专业管理精益化水平,促进工作改进,有力支撑公司领导决策。

(作者单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卫峰,朱瑞利.连续实时的常态化非现场审计预警监测体系[J].中国内部审计,2017(12):44-47.

[2] 王天佑.建立审计工作预警机制的初步构想[J].当代经济(下),2010(6):94-95.

[3] 黄庆惠,何黎萍,刘辉成,史晨昱.以持续审计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6(7):20-27.

[4]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南京分局课题组.持续监测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途径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05):47-51.

猜你喜欢

审计监测机制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