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质

2019-11-30李青青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人民性习近平

摘 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现实的民生状况,提出诸多涉及民生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也蕴含了深远而又丰富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稳增长与惠民生的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而推进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民生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关键词:习近平;民生思想;人民性

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民生问题的看法、观点、思路和政策的综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深化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指导,形成了意义重大的民生思想,不仅加深了人民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同时突出体现了其所蕴含的重要理论特质。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既体现出继承性,又在不断与时俱进。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是对毛泽东等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的接续发展。同时,习近平在继承相关民生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紧密联系新时代背景下民生建设出现的特点,拓展了民生工作的内容,创新了民生建设的新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民生思想。

习近平民生思想不仅体现了批判的继承性,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强调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和生存条件的前提下,进一步突破对统治阶级民本思想的认识,即把人民看做获取利益的工具的认识。习近平民生思想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关注民生是目的而非执政的手段,这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习近平民生思想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民在社会进步中重大作用,时刻强调人民对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历代领导集体也十分重视对民生问题的思考,毛泽东强调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强调物质基础的建立,从生產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上,积极维护人民的利益;“三个代表”明确提出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表明了为人民服务就是社会主义民生的主导思想与基本内容。习近平的民生思想,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并将民生问题与现实的改革发展进程密切联系起来。

习近平结合我国民生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民生诉求,进一步丰富民生建设的新内容,创新改善民生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民生思想。关于民生目标,习近平首创性地提出了“中国梦”,并将其作为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理想和目标。关于民生内容,习近平适应新时期新变化,适时扩充了民生新内容: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在人民健康方面,强调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人民不断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民生内容的增加意味着民生意涵的丰富,民生建设的深入,这些内容都以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最终目标,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关于民生展望,他指出民生工作是没有终点的。我们干工作不能仅仅满足现状,必须继续做好民生各项建设,充分了解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除此之外,习近平民生思想在民生建设原则上强调公平正义,在民生标准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诸多的创新性民生观点正在为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而落地生根。

二、稳增长与惠民生的统一

惠民生与稳增长是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的持续改善需要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撑,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效的需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推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生工作机制,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为民生工作的持续展开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民生工作的持续改善也可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民生思想中的“发展”,着重强调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突出GDP的增长。“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对于民生投入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简单的将其看成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更多的是通过投入可以不断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更加需要我们提高改善民生的水平,而不是限制民生工作的开展。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辩证的去把握和理解。经济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改善民生,通过经济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从而更好实现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人的不断发展。所以,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三、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持续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局面,在改善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只有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产生”。基于此,就要全面把握民生需求,不断解决出现的民生新问题,进一步提升民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在民生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强调民生工作的全面推进,提出了针对新问题的新要求:他指出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他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问题;他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安全感……通过民生工作提出的新举措,注重把握民生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民生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改善民生中收获幸福感。

民生工作既强调全面性,同时还要求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所以要解决好这个重大的根基工程,不断强化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全方位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鼓励择业者多渠道就业创业。除此之外,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切实关注贫困群众,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进一步消除贫困,帮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全面推进与重点攻坚相结合的特点,丰富和扩展了民生的内涵和外延。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习近平民生思想既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性,又包涵实事求是的实践品质。其理论性是指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前提下,针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具体实际,不断总结相关工作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新形势下民生工作的新特点,拓展民生建设的新内容,而创造性地丰富了涉及民生的重大思想和理论。这些涉及民生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指引着开展下一步的民生工作,并且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深入发展。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实践性,是指他的民生观点和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践中萌芽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并且它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接受实践检验的这样一种特性。习近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突出人民的主体性,从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实践导向,推动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蕴含无尽的能量与智慧,不断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涉及民生建设的诸多方面,都要及时将实践中创造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的民生工作。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他自始至终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要坚守正确的执政理念,不仅要随时关注群众的需要、回应群众的呼声,更要把这些呼声和需要看作自己的使命和光荣的义务。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创新与升华,在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说明了其民生思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五、黨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民生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的党性原则。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考验的就是党能不能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能不能把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在民生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切实从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解决他们的具体生活难题,不断加强对民生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体现正确的政治立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民生工作中,能不能抓住民心,能不能体察民情,能不能了解民意,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考验。习近平提出的诸多涉及民生的新举措正是在察民情、访民意的基础上做出的,而其所阐述的民生观正是在对具体的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后作出的应对措施,而这些新措施真正体现了党性原则。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涉及民生的系列新思想更是体现出人民性这一重要的特质。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目前的民生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坚持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民生建设过程中深化对人民主体性的认识,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好民生事务。在这个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鼓励他们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在生活实践中发掘他们的动人事迹,宣传他们的奉献精神,使人民感受到自身具有的强大正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

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民生工作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质。习近平民生思想,在不断继承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是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指导性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新时代建设的阶段,进一步理解其理论特质,可以深化对民生思想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民生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刚.习近平的民生思想[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6(5).

[2]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触摸二〇一四江苏“民生温度”,新华日报,2015年1月14日第5版.

[3]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N].人民日报,2014年7月7日.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季莹,冯砚茹.习近平民生思想特点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8.06- ),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民性习近平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