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创建西部大开发的高原特色

2019-11-30才项多杰

新西部 2019年10期
关键词:寺院青海发展

西部大开发实施二十年,青海省立足高原特色,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防范各种风险能力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通过不断加强民生工程,提高民生福祉,有效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十年来,青海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齐心协力,凝聚力量,狠抓落实,从而在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民族团结进步等社会各项事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青海这片荒芜之地,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对外展现出“大美青海”新形象,对内加强团结稳定,扩大内需,全面迎来健康有序发展的“黄金期”。

经济发展稳中有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青海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纵观二十年发展历程,整体经济发展呈前十年的高速增长逐步回归到“平稳、育新、有效、质优”的运行特点。近年來,面对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优势减弱、改革处于攻坚深水区及不可预知性因素增多等新形势和新挑战,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继续保持经济稳中有升的基调,着力加强五个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良高”战略部署,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惠民生促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不断提升生产效能生活品质,使全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1、自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总体呈现平稳有序,结构持续优化。青海经济也同全国一样,高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凸显。201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65.2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8.10亿元,增长了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47.06亿元,增长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50.07亿元,增长6.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1%。人均生产总值47689元,比上年增长6.3%。按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要以稳定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和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来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数据显示:青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68∶51.04∶42.28调整为7.37∶46.39∶46.23,第二产业占比小幅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了3.95%,与第二产业占比十分接近。经济增长由近十年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变为依靠第二、第三产业联合拉动,逐步趋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2、居民收入方面来看,根据中商情报网报道:截至2018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大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

3、工业和产业优势方面来看,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大加快资源开发力度,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形成并培育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生产、有色金属、盐湖化工为主四大支柱和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为主四大优势产业。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一批技术力量强、竞争优势突出的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起来,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工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全省工业增加值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均高于生产总值增速。

4、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步向高质量和高水平方向发展。近二十年来,青海立足高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河湟谷地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其中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特色化优势愈加明显,农作物种植结构根据市场导向进行适当调整,小麦、玉米、青稞和豆类等农作物播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7%,蔬菜和食用菌产量增长了2.1%。畜牧业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在2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点)开展了创建工作,利用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扶贫的政策引导,“农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普遍得到推广和应用,中藏药、藜麦、枸杞等特色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牧业种养殖业趋于多元化和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

重点领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冲刺期的任务要求,提出了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方面的“六个精准”思想。这“六个精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担当,强调扶贫工作当作“绣花”功夫来做,突出了扶贫工作要有针对性、有效性、精确性的科学理念和大事细处做起的政治智慧。青海省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了15个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它们大多是集中在青南藏区和东部干旱山区,扶贫难度大,任务异常艰巨。

2015年精准识别认定时,青海共有1622个贫困村,160056个贫困户,519822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到2016年,全省贫困村下降到1218个,贫困人口下降为122370户415440人,贫困发生率为10.3%,下降了2.9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贫困村下降为696个,贫困人口下降为68902户245736人,贫困发生率为8.1%,下降了5.1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贫困村下降为170个,贫困人口下降为22212户76816人,贫困发生率为2.5%,下降了10.7个百分点。①大多数贫困县(市)乡(镇)相继摘帽,2019年又有部分县乡实现摘帽。到2020年,全省将实现15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129个深度困难乡镇所属贫困村全部退出,24.1万名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二)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民生福祉显著提高

1、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青海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主要归功于省委、省政府针对青海作为民族地区、边缘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和经济发展落后,社会管理和治理能力滞后的现实,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主要涉及农村牧区、寺院、城镇等多个领域。

首先在基层范围内,各州县在城镇、农牧区等区域分别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社会管理现行试点,强化基础两委职能,并层层部署、逐一安排,级级管理,并将社会管理成效和成功经验推广到周边其他村落,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在寺院范围,根据中央精神,将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大力实施通电、通水、通路、“四室”③建设、寺院危殿堂改造和僧舍改造等“六大工程”,从而提升了寺院的基础设施,增强了僧侣群众“五个认同”意识,有效解除了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隐患,丰富了宗教教职人员业余文化生活,夯实了党的宗教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寺院进行网格化、属地化和民主化管理,寺院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体系之中。与此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于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三种新型管理模式。④“三种管理模式”的全面实施,不仅有效控制了寺院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排查和清理,形成严密规范的处置机制,实现了寺院管理从应急处置向常态化管理的转变。

再者在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和社会管理组织网格化程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文件,为青海省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2、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重点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及生态环境保护8个方面,實施了多项民生实事工程。到去年11月中旬,全省财政投入的36项民生工程中19项已全面完成,10项已接近全年目标任务,剩余7项年底前全面完成。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低保标准和分类施保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城市低保标准从每月450元提高到每月50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年3320元提高到每年3700元;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75元,使全省范围内50多万名60周岁以上的城乡参保居民直接受益,基础养老金标准比国家规定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高出87元,位居全国前列;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06元,使42万名退休人员直接受益,这在西北乃至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位次。统筹发放给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的补助资金251309万元,用于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和困难儿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方面。青海省通过不断加强民生工程,提高民生福祉,有效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提供的青海省2015年-2018年各县贫困情况一览表。

② 五四战略:即“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四个转变: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四化同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个更加: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青海;四种本领:增强学习和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施政和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本领。

③ 四室:即藏传佛教寺院民管会办公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医务室。

④ 即对那些维稳隐患较多、问题较突出的寺院采取单设寺院管理委员会,并与寺院民管会进行共同管理的寺院;对那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寺院,由州(市)、县佛教协会名义委派干部进入民管会,实行协助管理;对那些管理规范,一向爱国爱教的寺院,委派指导员,不驻寺,实行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发平,杜青华,甘晓莹,魏珍.2018-2019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J].引自《2017年青海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2019年1月.

[2]陈玮,谢热等.青海省推行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成效及经验[J].引自《2017年青海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2016年12月.

[3]应平.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思路再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4]杨自沿,朱斌,彭延青.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J].党的生活,2009年第9期.

[5] 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取得的成就及主要经验[J].青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6]翟瑞雪,翟岁显.切实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7]西部开发十年巨变[J].半月谈,2010年22期.

作者简介

才项多杰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学、民族社会学

猜你喜欢

寺院青海发展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宽恕
拜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