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大开发的甘肃答卷

2019-11-30杜林杰

新西部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甘肃省甘肃旅游

杜林杰

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而且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全省发展开始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将甘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1999-2010年),着力打好开发基础,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合理经济结构框架初步形成,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为全面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良好开局。

第二阶段(2011-2020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大见成效,特色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经济结构基本合理,特色经济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第三阶段,到21世纪中叶,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甘肃。

2019年已值第二阶段收尾之时,甘肃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2018年甘肃全省生产总值8246.1亿元,是1999年931.58亿元的8.8倍,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0.5∶45.39∶34.11调整为11.2∶33.9∶54.9,趋向合理。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7元,人均消费支出22606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4.1元,人均消费支出9064.6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

决策部署

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200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甘肃省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的通知》《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惠政策》《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的调研方案〉的通知》,形成了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在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纽带和依托作用。

2002年4月18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开放开发的方针,突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生产力布局,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随着2003年《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甘肃省施行了一系列财税优惠、信贷融资、土地利用优惠、矿产资源开发优惠、人才引进、投资政策,以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参与甘肃开发。

200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開发办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规划》将兰州至重庆的铁路、兰州机场、甘肃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点工程,明确甘肃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将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重点经济区发展方向之一。

2010年甘肃省制定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和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政策。

随着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提出,甘肃省及时发布《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确定了该省“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标:在开发重点上,更加注重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力图在某些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区域上有重大突破;在开发理念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开发方式上,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开发布局上,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2017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规划了“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其中,甘肃多个城市成为“节点城市”。天水、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为陆桥通道西段节点城市;白银、兰州为京藏通道西段节点城市;白银、兰州、陇南为包昆通道节点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建成了一大批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重大项目。

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区占全省总面积75%,缺水问题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对甘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先后实施了“引硫济金”调水工程、东乡南阳渠工程、景电一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引大灌溉调整工程、疏勒河综合开发、盐环定引水二期、九甸峡水利枢纽暨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

其中引洮工程是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该项目以城乡生活、工业、生态供水为主,兼有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功能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工程分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工程两部分。受益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属的榆中、渭源、临洮、安定、陇西、通渭、会宁、静宁、武山、甘谷、秦安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4个乡镇,总人口约330多万人。

引洮工程总干渠全长110.47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历时八年,已于2015年建成通水;二期工程预计于2021年8月建成。

严重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还有落后的交通状况。1999年,甘肃全省只有天水市有13.15公里的高速公路。所以,通过以干线铁路扩能和干线公路高等级化为重点,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和油气管道建设,尽快形成以兰州为中心,以铁路和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畅通周边省(区),连接县(乡、村),布局合理,开放型、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成为甘肃省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甫始,甘肃省组织开展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谋划了西部大开发前十年该省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构想,即把干线公路高等级化和路网改造放到公路建设的首位,首先打通兰州5个高速出口,接着建设与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通道。

2009年,甘肃省明确该省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谋划了“一横六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国家级、区域性、地区级综合运输枢纽空间布局。

2012年,响应国家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号召,开展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工作,通过整合甘肃交通运输和物流资源,谋划了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制定了甘肃省物流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节点及通道布局方案。

2014年,甘肃省制定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集中用六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建成公路铁路70000公里以上、实现“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三大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甘肃省提出要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客运快速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7000亿元。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实现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水路开通、邮路融通“五通”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3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7200公里。构建以兰州-白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张掖、金昌-武威、临夏、合作、定西、陇南、敦煌等地区性交通枢纽为支撑,县乡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一主三副、多极多点”交通枢纽体系及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5600亿元,甘肃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242公里。14个市州全部通高速公路,县通高速公路比例达到65%,农村公路达到11.05万公里。全省所有乡镇通了硬化路。初步实现国道主干线高速化、西部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通畅化、运输站场网络化的目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甘肃的铁路、民航事业快速发展,高速铁路达到1153公里,通航机场已有10个,基本建立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生态屏障

甘肃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重要原因:全省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少雨,山地和沙区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同时,甘肃省三分之一的土地存在水土流失。黄河的三分之一泥沙,长江的十分之一泥沙,都来源于甘肃。

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恰恰又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的涵养区,同时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几个大的沙漠在甘肃交汇。为此,過去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示,决不能让它们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退耕还林是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甘肃省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3个试点省份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截至2017年底,甘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3301.63万亩。规划到2020年,该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2.58%以上,森林蓄积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

此外,甘肃还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改变了甘肃的生态面貌。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要求,就搞好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12月,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幕,《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甘肃要用八年时间构筑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河西内陆河和黄土高原四大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20年全省各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以上。

2016年《甘肃“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对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8年2月,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和先进制造产业等十大重点工程。当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即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增长6.7%。

同时《规划》提出,到2020年,甘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电商扶贫

2000年,一个宏大的“千才万乡”计划在甘肃小镇黄羊川开启。台湾企业家温世仁用网络改善西部贫困的实验,建立起了一种将农业社会直接接入信息社会的模式。而在十多年后,“电商扶贫”真的成了甘肃的一个标签。

受自然条件限制,甘肃很长时间以来都在同贫困作斗争。直到2000年,全省人均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756万。而根据2011年的新标准,甘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增至1300万。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甘肃又有两州一县在其中,全省贫困面80%。

2015年,《甘肃省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把电商扶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体系,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网货品牌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不断扩大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网上销售规模。

在推动电商扶贫的过程中,甘肃省充分尊重各地实际情况,放开手脚,差异化发展,让各市州、县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践电商扶贫的新模式。

经过几年发展,甘肃省农村电商带动陇南的木耳、核桃,会宁的小杂粮,庆阳的羊羔肉、荞麦面,永登的玫瑰等特色农产品走俏天下。近几年更是加大与淘宝、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大平台合作,建成了30多个线上特色馆和近700个线下体验(服务)店,推动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电商已与农村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成为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截至2018年底,甘肃省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全省建档立卡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390元,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度,甘肃排在全国第五位。中西文化交汇处河西走廊敦煌,更是产生了世界级文化——敦煌文化。所以文化旅游業成为甘肃绿色发展的主打产业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2010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4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甘肃旅游业发展要“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2017年3月,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支持相关市州、县区开展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持续推进,已完成河西五市、陇东南五市和沿黄四市(州)三个区域联动发展规划,成立三个区域旅游联盟。截至2019年8月,甘肃省共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4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8家。

为统筹指导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2月,甘肃省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强调以更宽的视野和更现代的眼界,把旅游强省建设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来抓,将旅游业打造成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甘肃省计划编制完成《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积极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兰州将加快完成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改造提升任务,启动读者大道文化旅游精品街区建设,推进敦煌和兰州两个区域带动极建设。启动兰州兴隆山旅游度假区、临夏州黄河三峡旅游度假区、张掖市芦水湾旅游度假区等5个拟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打造跨省区、国际化的“交响丝路”系列品牌线路,重点开发交响丝路·河西走廊1号线、黄河风情2号线、寻根访祖3号线、南向通道4号线,渐次开发“如意甘肃”为主题的跨市州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逐渐形成联动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近年来,甘肃的旅游资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2017年,在堪称旅游圣经的《孤独星球》评出的“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中,甘肃荣登榜首。2018年,《纽约时报》发布的“2018年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中,甘肃位列第17位,是我国惟一入选省份,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入全球视野,享誉世界口碑。

与甘肃的口碑一同增长的是甘肃的旅游人口。近年连续突破20%,2018年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2000亿元。

对外开放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国家赋予甘肃“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按照这一战略定位,2014年5月,甘肃省制定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以落实“五通”为重点,拉开了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序幕。

2015年12月《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出台,进一步细化了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对甘肃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划,并逐步形成对外开放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根据两个《方案》,甘肃省确立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向西开放的纵深支撑和战略平台、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经贸物流合作的区域中心、产业集聚和合作示范基地、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2016年,甘肃省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该省“十三五”时期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2017年5月,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充分发挥敦煌国际文博会、兰洽会、国际旅游节等重点节会作用,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至此,甘肃省对外开放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在这些政策体系指引下,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

甘肃把平台打造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以兰州新区、敦煌文博会、兰洽会为代表的经济、文化、经贸合作平台,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立足战略通道和区位优势,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向西开放的陆港和空港建设。

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2018年兰州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6%,经济总量是新区成立之初的14.7倍。

同时,甘肃省把兰洽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中国(甘肃)新能源国际博览会等展会节会,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层次和国际化水平,使其成为该省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为扩大对外贸易,近年来甘肃省以开拓特色优势产品国际市场为重点,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培育自主品牌,建设出口基地。出口产品从最初以土畜产品为主,到目前有装备制造、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产品、纺织产品、动植物产品、食品等20大类200多个品种。1978年以前,与甘肃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不到10个,进出口额仅为5941万元,到2018年进出口额达394.7亿元,比1978年增长660多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正在从传统的内陆省份转化为向西开放的前沿要地。

猜你喜欢

甘肃省甘肃旅游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席晓辉作品
第17站甘肃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