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大开发的贵州创举

2019-11-30林玲

新西部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贵州生态建设

林玲

历经二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贵州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资源优势转变为了经济优势。第二轮西部大开发,贵州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外开放等方面获得多个西部第一、全国第一。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数据资料,归纳总结贵州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成就与创举,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为下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999年,中共中央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方针。2000年,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200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了部署。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意见》,提出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基本任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贵州省西部大开发在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

(一)贵州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绩

1、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999年至2009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从937.5亿元增长到3913.27亿元,年均增长15.36%,高于14.45%的全国水平;人均GDP从2545元增长到10971元,年均增长15.73%,高于全国13.75%的水平;工业增加值从294.42亿元增长到1252.67亿元,年均增长15.58%,高于全国14.39%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96.04亿元增长到1170.29亿元,年均增长19.56%;进出口总额从54763万美元增长到230732万美元,年均增长15.47%。

从1999年到2009年,三次产业比从29∶37∶34转变为14∶38∶4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能源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形成以煤炭、电力、烟、酒、医药行业为支柱,化工、冶金、有色、医药、食品行业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在“西电东送”的背景下,贵州的煤矿、电力等能源产业建设得以快速推进。1999年至2009年,原煤产量从4025万吨增加到1.37亿吨,2000年到2009年的电网统调装机容量2619万千瓦,是从建国到2000年的4.3倍。原材料工业如煤化工、磷化工、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成为优势产业,在贵阳、六盘水、毕节、兴义等地形成了煤化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产业带,在息烽、开阳、瓮安、福泉等地形成以瓮福、开磷为龙头企业的磷化工产业带。贵州电网、茅台集团、贵州中烟和水钢集团年产值超100亿元。

2、基础设施及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提高

1999年至2009年,贵州铁路营业里程从1653.5公里增长到1982.7公里,公路里程从33973公里增长到142561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15公里增长到1189公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建设16座中型水库。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3亩提高到2009年的0.58亩。1999年至2009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从333.9亿元增加到2438.18亿元。

贵州森林覆盖率最低的时候才12.6%,自2000年起,年均增长1%,2010年达到40.5%。2009年起,贵州启动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98%火电机组运行脱硫设施。

1999年至2009年,贵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35.47元增长到12862.53元,年均增长10.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63.07元增长到3005.41元,年均增长8.23%。2007年,贵州88个县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农民参合率达94.25%,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完成23.96万户一级危房改造,“两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到2010年,贵州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贵州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亮点

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

2009年至201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从3913.2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4806.45亿元,年均增长15.93%,高于11.1%的全国水平。 2011年以来,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全国前三,2015年排全国第三,2016年排全国第二,2017年、2018年排全国第一。人均GDP从2009年的10971元增长到2018年的41244元,2015年开始,人均GDP摆脱了全国垫底的位置。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增速全国第一,高于全国9.9个百分点,高于西部11.1个百分点。

2010年10月,贵州工业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11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布。2016年,贵州提出“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大力引进优强企业,培育新业态,提升传统业态,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2009年至2018年,贵州工业增加值从1252.67亿元增长到4378.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2010年起从全国排位相对靠后上升到前五位,2013年达到第二。

2、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在工业强省的同时,贵州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生态环保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9.7%、29.7%、26.3%,分别高于全省投资增速33.9、13.9、10.5个百分点。2018年,贵州的数字经济附加值增长24.6%,连续四年增速全国第一;大数据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长至2018年的9551家;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75.8%。旅游业持续井喷,旅游總收入从2009年的805.2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471.03亿元,年均增长31.5%,旅游人数从2009年的1.04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9.69亿人次,年均增长28.14%。2018年,贵州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增长26.3%,高于全省投资增速10.5个百分点。

发展大数据产业是贵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成绩显著。2016年,贵州省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也是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于2017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展会。2018年,数博会参会人数超过12万人,国内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388家,布展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贵州建成我国首个省级政府数据平台“云上贵州”,挂牌运行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设立全球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苹果、微软、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互联网领军企业纷纷入驻贵州。2018年,贵州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截至2018年底,实现大数据产业与1625户实体经济企业深度融合。

2018年,贵州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68958元,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8.6%。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1%,新经济、绿色经济、民营经济占比分别达到19%、40%和55%,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经费投入121.6亿元,突破百亿,比上年增长26.8%,增速全国第二。三大产业投资结构4.2∶12.7∶83.1,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3.6%,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从十年前的没有高铁,到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渝贵铁路相继通车,省会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及省内各市州将实现全部高铁连接,贵州进入高铁时代。2018年,高铁客运量3700.04万人次,同比增长63%,高铁旅客周转量180.61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08.2%。高铁里程达到1262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从2009年的1982.7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3560公里。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兰海高速、厦蓉高速、杭瑞高速等大通道贯穿贵州形成“六横七纵八联”骨架,高速公路里程从2009年的1189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6450公里,公路里程从2009年的142561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196900公里。贵州实现全省市州通民航,2018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2799.51万人次,同比增长14.4%。威宁、黔北、罗甸机场正在建设中,将形成“一干十六支”的机场布局。此外,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黔渝新欧货运班列开通运营,实现了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通关一体化。

2018年,贵州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5.8%,基础设施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41.8%。贵州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建成。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全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100%建制村通宽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贵州农业产业化革命的推进,农业投资快速增长。2018年,贵州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增速高于第二、第三产业15.8、13.4个百分点。

4、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

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升级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是全国惟一的生态文明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2016年,贵州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西部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2014年,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出台,颁布30余部配套法规。2015年,贵州建立全国首创生态保护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实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和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2016年,印发全国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2013年,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实行河长制。2017年,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2017年,贵州将“大生态”列入全省战略行动,将每年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出台《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加快发展“四型产业”。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2018年,贵州印发的《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启动实施十大生态扶贫工程,包括退耕还林、生态护林员、生态效益补偿等。

2018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57%,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GDP比重达40%。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018年的0.7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54%,是全国下降最多的。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贵州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排名全国第二。贵州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5、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贵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12862.53元增长到2018年的3159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3005.41元增长到2018年的9716元。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2009年的71∶11∶18转变为2018年的54∶18∶28,就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33个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4.3%。2018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6.19万人。

贵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率先免除中职学生学费,率先实现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醫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6、对外开放实现较大发展

201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全国第二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18年,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获批建设。

猜你喜欢

贵州生态建设
寒露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