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社会与文化
2019-11-30胡深
胡深
【摘要】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在《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这本书中,他通过分析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创作与观赏活动,揭示了两者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征。本文将通过梳理其在该书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来呈现其视觉研究的社会学特征。
【关键词】 巴克森德尔;绘画订制;观看;语词描述;图画风格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1972年,巴克森德尔的重要艺术史专著《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出版了。这本书不仅彰显了作者在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深厚功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崇高的学术地位。就内容层面而言,该书通过三个章节分别阐明了三个问题:其一、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是如何被创作出来并进行交易的;其二、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是如何被观者观看与鉴赏的;其三、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是如何用语词或文字来进行描述的。对这三个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加深了人们对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创作、交易、观赏和言说的认识。就方法论层面而言,该书大胆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进行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维度的分析,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艺术作品与其诞生于其中的外部客观环境之间所真正存在的关系。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方法论层面,该书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将分三个部分来对其相关史论展开论述,以期加深我们对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社会之间一系列微妙关系的认识。
一、绘画是经济生活的化石
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创作深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方面,画家运用其自身的绘画天赋和各种绘画技巧进行绘画创作;另一方面,画家的创作又时刻会受到来自雇主目的的制约。与此同时,无论是画家,还是雇主,两者又都会受到当时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传统的深刻影响。如此一来,这些制度和传统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绘画的创作与观赏。
在巴克森德尔看来,作为与画家相对的另一方,雇主积极活跃且坚定,却非个个仁慈,而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通常都是画家与其雇主之间相互交易的结果。首先,雇主会详细述说其主要的想法和各种具体要求,然后,雇主开始约请画家为其制作绘画。一大批出色的绘画作品都是在这样专门订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最吸引我们的祭坛装饰画和湿壁画,都是出于订制。在订制的过程中,雇主和画家通常会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根据该协议,画家必须认真履行雇主在协议中所确立的或简略或详尽的条款。与此同时,现成的图画(如平淡无奇的圣母玛利亚像和结婚所用的镀金箱子上的图案)则由一些不怎么吃香的画家在闲散的时光中绘制。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雇主都要为获得绘画作品而支付一定的金额。然而,巴克森德尔发现,在15世纪的意大利,雇主支付的方式却会深层次地影响到绘画的品质。于是,他指出:“绘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沉淀物,而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种便是经济或商业关系,因为某一时期的经济实践活动会十分具体地体现在该时期创作的绘画作品中。”[1]1在西方艺术史发展的过程中,金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对绘画所发生的作用不仅通过雇主愿意花钱在绘画上来实现,还通过雇主拨款的具体方式来实现。例如,当时一位有名的雇主费拉拉公爵博索·德埃斯特特别强调按平方英尺来支付绘画作品,而另一位在商业上更加精明的佛罗伦萨商人乔万尼·德巴迪则特别强调按画家制作绘画作品时所消耗的工具材料和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时间来向画家支付酬金。这样一来,15世纪意大利绘画制作的各种不同的耗资方式以及对绘画大师和熟练工人的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便都深深地融入到了绘画所展现的风格中,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对此,巴克森德爾的结论是:绘画是经济生活的化石。
与此同时,图画是按照雇主的用途和目的来进行设计和制作的。由于每位雇主的目的都是既复杂且不尽相同的,因而就各个雇主在委托画家作画过程中所持有的不同目的进行猜测便是毫无益处的。例如,佛罗伦萨商人乔万尼·鲁切拉伊是当时一位积极活跃的画家雇主,他个人不仅收藏了大量佛罗伦萨绘画大师如多明尼科·委内齐亚诺、菲利普·利皮、委罗基奥、波拉约奥洛、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诺和保罗·乌切洛等人的作品,还拥有很多知名金匠和雕塑家的作品。通过阅读文献,巴克森德尔发现,鲁切拉伊对其个人的艺术品收藏质量感到十分满意。在谈到他为修建、装饰教堂与房屋所花费的巨资时,鲁切拉伊表明了他的三个动机:做这些事情可以带给他最大程度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因为它们保持了上帝的荣耀、城市的光荣和个人的记忆。在雇主委托画家作画的大多数情况中,这三个动机想必是最为有力的。例如,教堂中的祭坛装饰画或湿壁组画便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动机。之后,鲁切拉伊又介绍了第五个动机:购买这些艺术作品可以获得合理有效使用金钱的乐趣,而这种乐趣甚至大于赚钱的乐趣。也许,还应该有第六个动机,即观看绘画杰作时所享受到的那种愉悦感。对此,鲁切拉伊并没有明确地提到,但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里,巴克森德尔对雇主心理需求的分析颇类似于哈斯克尔对赞助人心理需求的分析。在哈斯克尔看来,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画家的创作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赞助人的心理需求,因而他们的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易于接受的“公众风格”,这种风格带有浓厚的时代氛围的烙印。[2]44
如此一来,巴克森德尔向我们表明,在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的创作并不仅仅是画家一个人的事情,它更多时候是在雇主与画家之间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点迥异于浪漫主义晚期以来的情况,因为浪漫主义晚期以来的画家通常都是画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和最合适的作品,然后再为那些已完成的画作寻找买家。如今,我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基本上选择的都是现成品。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比15世纪的人如鲁切拉伊对艺术家的个人才能怀有更多的尊敬,而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商业社会中。这种绘画作品交易的方式会逐步融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浪漫主义晚期同时也是后工业革命时期),如今,我们大多数人所购买的家具也都是现成品,而这一点迥异于15世纪的绘画订制模式。
二、观看行为的社会文化属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制作既可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沉淀物,也可以说是经济生活的化石。那么,彼时的绘画观赏活动是否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呢?对此,巴克森德尔认为,人们在观看一幅图像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解释,那么大脑就需要充分调动三种不同的、与文化相关的因素:一、储存的图案、范畴和推理方法;二、再现程式方面的素养;三、根据不足信息做出适当想象的实际经验。事实上,这三种因素并非逐一发生作用,而是同时发生作用。由此观之,文化习得在人们观看或解读图像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不禁联想到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就视觉方面所做的出色研究。根据布列逊的观点,观者在观看图像的同时也是在对图像进行识别。观者的识别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视知觉活动,而是一种会涉及到多种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视觉行为。对此,布列逊说道:“识别发生于其中的领域相应地就是社会的领域,它完全是一种物质性的和可观察的行为。”[3]42换句话说,如果观者想要对一幅图像进行有效地识别或解读,那么他必然会调动自身的多种知识文化储备,而不能仅仅依靠视网膜对外界光与影的生理感知。可见,在承认观者视觉的社会性这一点上,巴克森德尔与布列逊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知识文化是如何对观者的观看活动发生作用的呢?对此,巴克森德尔做出了十分具体的分析。在他看来,观者在观看一幅图像的时候,会把他从一般经验中得来的许多信息和假设带入其中。例如,观者在观看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画作《圣母领报》时,要想对其进行有效地解读,必然会运用到两种知识:一、假设作品中所呈现的建筑单元可能是长方形和规则的;二、知道天使传报或圣母领报的故事。如果缺少了这两种知识,那么观者将难以理解这幅画。关于第一种知识,尽管皮耶罗在作品中使用了严格的透视法来结构画面,然而对画面结构的把握却严重依赖于观者假设画中的走廊是从后墙向前凸出的,否则,他将无法准确把握画面所呈现的整个空间格局。关于第二种知识,如果观者不知道天使传报或圣母领报的故事,那么他也难以把握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正如某位批评家曾经所说的那样,如果所有关于基督教的知识或故事已经失传,那么观者在观看这幅画的时候很可能会假设画中的两个人物(天使加百利和圣母玛利亚)是在向石柱做某种虔诚的祷告。其中,圣母玛利亚面对我们的姿势具有多重目的:首先,皮耶罗试图通过这种设计来吸引观者的参与;其次,改变观者因圣母在阿雷佐教堂中的地位而从右边开始看画的原有做法;最后,有助于表现圣母故事中的某一特定时刻,即她在最终接受命运的安排前对天使的片刻沉默。显然,是否具备上述知识会直接影响到观者对眼前这幅画的理解和把握。如此一来,观者在观看绘画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对其进行解释,以致观看行为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属性。
与上述紧密相关的是,巴克森德尔将其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认知风格。经过大量地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深入地研究,巴克森德尔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观看绘画作品时是非常用心和专注的,因为他们认为有文化的人应该能够对绘画的趣味做出有效的鉴赏,而在鉴赏之前,观者通常已经对画家的绘画技巧有了某种预设或先入之见。我们会发现,这种预设或先入之见其实早已十分牢固地根植在了某些经济和知识传统以及假设之中。换句话说,“一个人用以整理其视觉经验的部分心理能力不仅是可变项,而且也是与文化密切相关并由社会所决定的”[1]40。在这些可变项中,有他用以区分各种不同视觉刺激的范畴,有可以用来补充视直觉的知识,也有面对艺术品时的态度。观者在观看绘画作品时必须使用他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视觉技巧,然而这些视觉技巧中只有很少数的几种是可以专门用来观看绘画的,而且他很可能会采用那些他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十分推崇的技巧。与此同时,画家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认真去研究其观众所具备的视觉能力,因为不论他自身已经具有了什么样的专业技能,他仍然是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而创作,同時不可避免地分享着社会的视觉经验和习惯。
三、语词描述与图画风格
在探讨了观者观看行为的社会文化属性之后,巴克森德尔进一步追问了语词描述与图画风格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构成了《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词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当代艺术史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比如,1981年,诺曼·布列逊就出版了一部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著作《语词与图像:法国旧王朝时期的绘画》。在这本书中,布列逊通过经典的文本阐释,向我们说明了语词或文字与图像再现之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最终导致了图像意义的产生。例如,在分析一幅宗教图像和与之对应的《圣经》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布列逊指出:“图像必须屈从于文字,必须像语言符号一样是可控制的。”[4]1这样一来,图像的意义方能彰显。与布列逊不同的是,巴克森德尔更加关注的不是图画的意义或图画意义产生的方式,而是图画的原因即图画何以形成现有形式。基于这种立场,“因而他的目的不是在于图画解释,而是在于他所谓的‘说明,即对于其原因的推论性评述”[5]80。
本着这样的思路,巴克森德尔分析了15世纪的意大利人在公开鉴赏图画时不得不通过语言进行表述的情况。尽管在他看来,语言实际上无法完满地描述一幅特定的图画,[6]2然而他却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观者会在某种压力的驱使下不得不去寻找合适的语词来描述眼前的图画。有时,他们所做的语词描述是恰当的,而有时他们自己的大脑中所储备的范畴保证了他们能够对图画做出恰当的描述。无论如何,在寻找合适的概念来描述图画风格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具有相当高的觉悟。这样一来,就使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文化影响知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图画知觉中变得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巴克森德尔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他指出,在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类过于有教养的人。虽然他们自己并不是画家,但却学会了大量用于描述绘画作品的专门术语、概念和范畴,从而能够对绘画的品质进行准确的描述。例如,他们既可以谈论“触觉价值”,也可以谈论“多样化的形象”。然而在15世纪,虽然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人,但他们却拥有相对我们而言很少的专门概念,或许是因为那时的艺术文献数量太少。当时,画家所迎合的那帮人中,大多只掌握了约六、七个用于描述绘画品质的范畴,比如“缩短透视”“两弗罗林一盎司的群青”和“服饰”等等。除此之外,要想准确地描述绘画的品质,他们得更多地依靠一般性的知识。
紧接着,巴克森德尔又对视觉技巧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在他看来,对绘画品质的描述还会牵涉到许多非常专门的视觉技巧,而这些视觉技巧是直接相关于对艺术品的知觉的。我们不可能生来就具有这些视觉技巧,因而要想掌握它们,必须专门去学习。一般说来,这些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视觉技巧是可以谈论的,因为它们拥有各种规则和范畴,拥有一整套术语和一系列明确的标准,也正是这些使得它们自身具有了较强的可传授性。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发现,拥有表述这些专门视觉技巧的语言对于准确地感知和描述绘画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结 语
从关注绘画是如何被创作出来并进行交易的,到关注绘画是如何被观者观看与鉴赏的,再到关注绘画是如何用语词或文字来进行描述的,巴克森德尔对艺术的思考逐步深入。他把问题的视域固定在了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上,通过社会史和文化史维度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彼时视觉的社会和文化属性。联系当今中国的艺术史研究现状,巴克森德尔注重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路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Michael Baxandall.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曹意强.艺术风格与赞助环境——哈斯克尔的艺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一)[J].新美术,1999(4).
[3]Norman Bryson.Vision and Painting:The Logic of the Gaz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4]Norman Bryson.Word and Image: French Painting of the AncienRegim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5]曹意強.视觉习惯与文化——巴克森德尔的《意图的模式》及其他[J].新美术,1998(1).
[6]Michael Baxandall.Patterns of Intention: On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Picture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