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导师孙筱祥先生
2019-11-30胡洁
胡洁
1 孙筱祥先生生平
孙筱祥先生(图1)1921年5月29日生于浙江萧山,汉族。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园艺系,主修造园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54—1955年,孙筱祥先生在南京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与制图;1944—1952年师从徐悲鸿大师学习油画。
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之父”闻名于国际风景园林界。孙先生是新中国各大学中最早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教师之一,是中国大学中第一位设置研究生项目开始培养研究生的教授。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在中国传播杰里科爵士关于风景园林与大地规划思想的老师。孙先生在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史中扮演着诗人、画家、园艺家、生态学家以及建筑师5种角色,是新中国第一位从事园林设计的专业设计师。
早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会员资格以前,孙筱祥先生就已经成为IFLA的个人会员。2014年,IFLA将风景园林行业最高荣誉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①授予93岁高龄的孙筱祥教授,孙先生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他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图2)。
2 孙筱祥先生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理念
2.1“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
孙先生提倡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刚开始跟随孙先生学习理论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他文章的方法学习先生的思想,但是,孙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他一直向我们强调 “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独立思考”,他认为所有的思想都应该是由内心产生的,别人的想法只能是一种营养和养料,并不能替代你自己的思想。孙先生经常说:“现在有很多教师阅读量很大,可以将别人书本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这造成他们上课时说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但是你要问问他们自己的思想是什么,就未必说得出来了。”孙先生就是把别人的知识消化领会之后,通过实践转化融会为自己思想的。孙先生无论从教学、做学问还是做人等方面,都坚持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和独立精神,这一点令我非常钦佩。同时,由于在整个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流行各种风格,有些是推动风景园林行业向前的,有些则是偏离主要轨道、影响发展的。每每此时,孙先生在坚持自己思想的同时又是一名旗帜鲜明的战士,他非常勇敢地同这些不良风气进行战斗和批判,这也正是孙先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最真实、完美的体现。
2.2 “红与绿”的设计哲学
孙筱祥先生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和教育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是我们每个人努力学习的榜样。1983年,我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4年建筑学后进入北京林业大学,跟随孙筱祥先生学习园林。记得刚刚开始接触园林,孙先生就教导我说,不要自以为学习了4年建筑就是很牛的建筑师了,建筑学的训练侧重于几何式的画图方法,思维都是几何式的立体空间。现在进入园林的世界后,应该把之前学习的东西全部忘掉,跟随他学习画流水潺潺和自然的山体,学习种植设计,了解地理和土壤,从而体悟和学习自然的规律。孙先生认为学习建筑就是学习搭建几何,相当于在手上拥有了一块“红色的泥”。而学习园林却有不同,园林中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的。所以,园林绘图不画任何直线,不用任何尺规,而是徒手画出优美的曲线,如潺潺的小溪、表示自然高低错落的小山的等高线;再如石头的摆放不是成行成排的,而应该是像《芥子园画谱》一样错落有致,那才是美的;学会了园林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块“绿色的泥”。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将“红色的泥”和“绿色的泥”放在手中反复捏揉,这个过程就是进行园林设计推敲的过程,是经过千百次不断的园林实践的过程。红泥和绿泥的界限逐渐模糊,最终融会贯通、难分你我,成为一个没有分界线的整体,使不同的思维方式整合和交融,这样才能成为一位成熟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这方面突出的案例就是北海琼华岛后山,在孙先生眼里那就是一个完美的综合体。我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几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测绘琼华岛后山,把建筑、山石、地形、环境、植物四季的变化领会融合成为一个三维的、四维的甚至五维的整体空间,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园林境界!
孙先生的这种“红与绿”的设计哲学也应用在山东百脉泉公园的设计中(图3)。首先,在山东百脉泉公园的地形设计中采用了自然式的设计,即等高线、园路和湖岸都是大曲线的自然设计;孙先生强调统一感,园路的线条、山体的线条和湖岸的线条都采用同一种设计语言。当时的作图方式是小钢笔画总平面图和等高线图,这种训练培养我后来在做竖向设计的时候经常跟大家一起完成整座山
1 孙筱祥(1921年5月29日—2018年5月4日)Sun Xiaoxiang(May 29, 1921—May 4, 2018)
2 2014年IFLA大会孙筱祥教授获得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Prof. Sun Xiaoxiang was awarded with 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 at the 2014 IFLA
1体的等高线设计。其次,在公园建筑设计方面,孙先生要求在公园里面有服务建筑、休闲建筑、茶室和厕所,但是,不要用任何建筑的手法和尺规来做茶室设计,不能让人看到横平竖直的几何状线条,不能有建筑形象的出现。所以,当时我就设计了一组假山,将茶室建筑藏于自然式的假山里,使建筑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体现了 “红与绿交融”的设计哲学。后来,在孙先生和白日新先生共同指导下,我结合不同风格的现代建筑和地方民居建筑,完成了这份建筑设计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只有把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设计作品。
2.3 “实践第一”的教学方法
孙筱祥先生自 1946 年起,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他在近 70 年的职业生涯中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我是1983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成为孙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孙先生一共带有4位硕士,其中一位是王向荣,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另一位是我,现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图4、5)。孙先生当年的学生现在都成为风景园林行业内的一线教育与实践的负责人,这足以说明孙先生在风景园林人才教育方面的成功之处。
孙先生提倡实践第一和体验第一的教育方法,强调所有的工作一定要迈开双腿,用双手从实践中学习,而不仅是学习书面的知识。记得刚一入学,到孙先生家里去,我带着笔记本准备听孙先生讲课。但是孙先生说:“第一堂课,我不想跟你们讲园林理论,如果你们一开始就听我讲园林理论,有可能听不懂,即便听懂了也只是表皮。”他又强调说:“老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讲义,学生自己阅读即可,不用听老师讲课。”孙先生强调理论的授课是建立在实践和切身感受的基础之上的,而能培养学生切身感受的途径就是测绘。所以第一堂课的任务就是安排我们到杭州去进行场地测绘。我们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其中两个星期在杭州西湖花港观鱼,两个星期在杭州植物园分类园进行场地实测(图6、7)。具体工作是把所有看到的场地中的植物、水系、道路、地形,用画速写和画等高线地形的方式记录下平面、立面与透视,同时把自己的感受都画下来。测绘回来后我们向孙先生汇报“现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之后,孙先生才会给我们讲授关于测绘对象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孙先生就是这样将实践、感受与理论讲授相结合来进行园林设计教学的。
孙先生自己也经常亲自进行现场实测工作。如带领学生测绘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测绘完成后他就会问学生“谐趣园的廊子有多高?多长?廊子给人的感觉舒不舒服?每一段廊子都有方向,每一段折桥都有对景点,那么对景的是什么内容?”,这些都要求测绘后的学生复述出来。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完成后就学到了园林的精华,之后他再讲理论的时候就能很好领悟。相反,倘若学生脑子里没有关于园林的基本印象,孙先生讲的关于园林的建造背景、文化典故、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对于学习者来说就只是空泛的纸上谈兵。比如孙先生讲庄子观鱼桥的典故,如果学生事先把观鱼桥测绘并画了一遍,头脑中有了空间印象了以后,再聆听观鱼桥的典故,就能在头脑中将典故和空间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对于园林场地测绘,孙先生不但强调对于园林的亲自踏勘、测绘和制图,同时还强调从场地中各处获得所观与所感。如颐和园谐趣园中有一处名为“听琴峡”的景点,是乾隆皇帝仿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之作,“听琴峡”意为自然之音、流水之音,即所听之音不是管弦乐器。正所谓“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国古代园林是把风声、雨声、鸟鸣声和环境之声当作音乐来欣赏,充分表现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环境中积累的园林艺术思想、文学艺术、生活态度和哲学思维,当时达到了非常高的鉴赏水平,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欣赏价值的。
3 山东百脉泉公园园林设计方案 (1984年,设计:胡洁,指导:孙筱祥)Shandong Baimaiqu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scheme (1984, designer: Hu Jie, tutor: Sun Xiaoxiang)
在研究生第2年基础课修完后,孙先生安排我出去实测了十多座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包括拙政园,网师园,北海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琼华岛,香山见心斋,颐和园的谐趣园。实测完成后,孙先生逐一向我讲解这些园林的造园思想与手法。这其中的重点是北京北海的琼华岛及后山(图8),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对整座琼华岛进行了测绘,完成了测绘园林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鸟瞰图。琼华岛完全是由人工修建完成的,其中山体是人工堆筑的,建筑是人工修建的,植物是人工配植的,山石水系也是经过人工精巧设计的,但正是这样的人造园林能做到因地制宜、浑然天成,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同时完成的还有谐趣园等十几处经典的园林的测绘图和效果图。这些测绘图纸画出来之后,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开始做设计,但是这些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的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和精华,使我受益匪浅,最终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图9)。在2003年我回国之后,孙先生建议我的毕业论文发表,而且可署我和孙先生两人的名字,他谦虚地说“这是你的硕士毕业论文,可把你的名字放在我之前”,就这样经过孙先生同意和审核,我和孙先生合作出版了我们的这本硕士论文,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名为《移天缩地—清代皇家园林分析》(图10),这本书非常受欢迎,目前已经售罄!
孙先生的教学思想认为:如果不亲身到实际的场地空间地点调研、踏勘、做设计,仅仅纸上谈兵是成为不了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的。他常常以园林设计老学生身份自居,他说:“做设计的人应该以什么身份去调查研究园林呢?第一身份应是游人身份,之前没有人这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下雨时全世界所有紫藤花架下面都淋雨,我以游人身份做设计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在紫藤花架下面加了玻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从我才开始解决,就是因为其他人都以专家身份开始做设计,要知道专家身份很麻烦。所以,做设计的时候游人身份是第一身份,专家身份是第二身份。总之,我做设计的第一要务是游人身份和专家身份相结合,并且首先是游人身份。”孙先生的教诲和培养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之后的园林事业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2.4 “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是孙先生的又一项教育思想。孙先生常常告诫我说:“园林中不应该出现几何线条,而应该是自然的,园林设计应该将自然元素当成设计元素,而不是几何元素。”这样的指导对于我的设计风格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说:“你学习了建筑设计别觉得自己了不起,你只会拿三角板、直尺和圆规画图;学习园林这些工具都用不上,只能手绘。因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小溪水自然的流淌,上面的大、小石头自然的摆布,这些拿尺规画不出来。如果是植物的变迁,不管是松树、柳树、梅花、桃花,手绘如果画得不像,画得不美的话,那么园林也是做不出来的。”他告诫我首先要做到的是把已经学的建筑几何造型的概念暂且搁置,以致最后全部忘掉,学习做自然式的设计,学习如何画等高线,学习如何利用模型切板表达地形,这些都必须是自然流线式的。
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大多是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在室内安排功能房间,厘清功能房间的连接和沟通,然后生成平面和立体效果图。孙先生倡导的园林设计方式与建筑设计方式非常不同,他倡导用自然的方式做设计,真正好的园林设计不需要也不应该在办公室中画图,孙先生强调设计前先踏勘场地,进行详细的场地调研。1986年,孙先生已经60多岁高龄,他在隆中带领我们完成诸葛亮草庐设计,当时我和王向荣老师都已经毕业,我们作为孙先生的助手在隆中跟他一起跑现场。由于甲方无法提供基础测绘图,孙先生就带领学生拿着皮尺到场地进行测绘,测绘内容包括石头、水、树等诸多自然要素。我们就这样跟随孙先生,看大树,走河沟,爬大岩石,设计现场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下面这张照片非常珍贵,当时正在向甲方做汇报,孙先生将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以及文人山居类园林的设计境界娓娓道来(图11)。
6 1985年胡洁杭州植物园山水园写生速写Hu Jie’s sketch in Hangzhou Botanical Garden in 1985
7 1985年胡洁杭州写生速写Hu Jie’s sketch in Hangzhou in 1985
8 1986年胡洁北海琼华岛测绘图Hu Jie’s elevation drawing of Beihai Qionghua Island in 1986
诸葛亮草庐的设计过程体现了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即在对场地自然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场地内现场研究房间的功能和排布,从而生成设计任务书,再根据设计任务书在场地上复量,到场地中去寻找功能布局,即在树与树之间寻找功能布局、在石头缝之间寻找功能布局,如柱子能不能跨过溪水搭在石头上,抑或者两棵树之间能否安排插进一座房子等;场地上找完了、觉得舒服了之后,找工人探勘远近距离,计算房间之间的距离是否合适,在探勘好的地方打桩刷颜色,再请测绘队进行测绘,整理成建筑图、道路图和方案设计图(图12)。所以,真正的设计源自场地本身,而不是设计师拿着一张测绘图就能轻松在图纸上完成的。这种设计方法就像是从场地上生长出来的一个园林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思路和方法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在做种植设计的时候,孙先生强调的两点是今天我们的很多设计院都是做不到的。第一点,即当时孙先生要求植物四季色彩要分成4张图,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第二点,除了种植设计表示四季植物色彩外,他还强调说:“植物种下去的时候是小苗,是规格5~10 cm的乔木,但是5年之后植物规格就会变成15~20 cm,10年、20年之后植物规格就会长得更大,所以,种植设计要强调间苗计划,即种植设计的同时要考虑留出若干棵植物的空隙,为植物生长留出空间,某些植物还可成为标志性的大树。”所以,整个植物设计的过程要求完成种植设计时间图,即刚种下去时候的植物图纸,5年生长周期之后的植物图纸,10年生长周期之后的植物图纸和20年生长周期之后的植物图纸。至今为止,我认为这种训练在我经历了国内国外的各种训练之后,是唯一的对种植设计中植物生命周期的关注,关注植物从栽种开始到未来20年、50年的生长动态变化,将植物不仅是看成材料而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看待,这是非常难得的。孙先生这种设计方法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生的,他源于自然、忠于自然,设计灵感完全是从场地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简单拍脑袋想出来的,是真正根据对土地的观察,从而产生感情和交流后生成的“师法自然”的设计。
2.5 “五条腿”的设计本领
在教学过程中,孙先生强调风景园林师要具备“五条腿”的本领,既要学习生态、文学、绘画、园艺、建筑,同时又要将这些方面融为一体。孙先生说:“成为一位大地规划的大师之前,他首先必须是一名‘园林大师’,作为一名‘园林大师’,他必须一人有五条腿,才能挺起胸膛,站起来。第一,他必须是一名充满爱心的诗人,唯利是图的商人设计师是不会有良心考虑人民利益的;第二,他必须是一名画家,如果他都不会在纸上画一个伊甸园,那么他怎能在地上造出一个伊甸园来呢?第三,他必须是会栽培种植树木花草的园艺家;第四,他又必须是一位掌握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植物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植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学家。还有,因为园林还有社会效益,园林要作为观光、休闲、文化娱乐、健身、体育、交际等活动,所以必须要建造一些大型的、小型的园林建筑;又有道路、桥梁、喷泉、瀑布;所以,第五,他必须是一名建筑师。如果还要提高,成为一名大地规划师,那么,仅仅是一名‘园林大师’的水平,那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有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自然地理、地质土壤、农业、林业、地球发展历史、生命进化历史、社会发展历史、社会心理学、交通规划、城市设计、水文水利、能源等知识,还有航空测量、遥感技术及电脑应用等高新技术。”[1]当然这“五条腿”是根据他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他有深厚的文史基础,可以写诗,对古文、古典文学、历史、书法、绘画、篆刻图章都非常精通。他本人学习和教授过园艺学,亲自栽培过几千种植物,掌握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专门进修过建筑学和生态学,工作以后,又以教授的身份专攻大尺度的生态规划。
9 1986年胡洁硕士毕业论文Hu Jie’s master thesis in 1986
10 2011年胡洁、孙筱祥合著《移天缩地—清代皇家园林分析》In 2011, Hu Jie and Sun Xiaoxiang co-authored Move the Sky and Shrink the Ground — Analysis of Imperial Gardens of Qing Dynasty
11 1986年孙筱祥先生讲解诸葛亮草庐设计与现场调研照片In 1986, Prof. Sun Xiaoxiang explained the design of Zhuge Liang Thatched Cottage in a field survey
掌握了作为风景园林师的“五条腿”技能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融会贯通,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同时也是非常难做到的一点。“五条腿”可以当作五门学问来学,将每一项都去实践,将每一项都争取做到这项专业里的较高水平。要做到“五条腿”的整合,成为一名优秀的风景园林师,需要大量的实践,达到真正浑然天成,才能够使一座园林从生境走到画境,再走到意境,孙先生说“这是一条通向高水平园林设计师的必由之路,即实践与整合”。孙先生就是利用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将这“五条腿”做到真正的融合,对于这“五条腿”的融合在今天的实践领域里几乎没有人能够企及,孙先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原因就在于孙先生做过的项目,每一个都是综合体,都是把5种内容融在一起的完美结晶体。这种结晶体不能简单肢解,如这个地方建筑做好了,那个地方园艺做好了,这个地方地形好,那个地方有诗情画意,而是各个要素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园林作品。而这种完整的园林作品所达到的最后的生境、画境和意境的水平,能够推导演绎成为一个最高级的过程和一个最完整性的表达。
2.6 “融贯古今中西”的哲学理论
首先,孙先生学贯中西,既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理论,又研究西方的理论,视野非常的广阔。孙先生充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并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了分类,特别是对山水型的古典园林、人文园林、皇家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孙先生认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创作过程是:首先创造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生境’;再进一步通过艺术加工上升到艺术美的‘画境’;最后通过触景生情达到理想美的‘意境’,进入3个境界互相渗透、情景交融的高潮”[2]。孙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同时,对国际行业的发展和理论,特别是西方的生态科学、大地规划、气候变化等影响我们人居环境的宏观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从具体的、人文的学科,从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到大地的规划一直到建筑的设计,孙先生是一个全面的集大成者。
孙筱祥先生曾多次在国外做学术讲座和交流,受到国际专业行业的认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还经常鼓励并建议他的学生多去海外学习,开阔眼界,为专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在孙先生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走上了海外求学的道路,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校园规划师5年,之后又在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公司Sasaki设计事务所从事了8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这期间我还曾经邀请孙先生当顾问参与 Sasaki 公司的设计项目,如广州汇景新城、东方太阳城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记得当时我去请教孙先生,他非常热情,完成了两个项目方案设计的若干草图(图13),还包括种植图平面图,完成得非常仔细认真,获得了美国Sasaki公司的认可,特聘孙先生作为园林设计的总指导,并将孙先生的名字纳入Sasaki公司整体设计团队的主要设计师之列。当时我作为美国Sasaki公司的中国代表非常感激,最后通过Sasaki公司的整合修改之后,完成了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图14)。
其次,孙先生论贯古今,他对整个风景园林历史、文化和哲学都有着综合独到的理解。他的古文、历史、书法、篆刻绘画的造诣都很深(图15~17),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他就经常给我们讲历史典故和故事,知识非常渊博。同时对今天学科的发展,最前沿的理论,也有深入的研究。孙先生在给我们讲课和谈话时谈到过很多东西,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非常有力的理论专著,我想在时间和精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认真总结可能会形成一部高水平的著作,书名可以暂且称之为“中国传统园林哲学与文化史”。
2.7 “与城市结合”的大地景观规划
12 1986年胡洁跟随孙筱祥先生完成的诸葛亮草庐设计In 1986, Hu Jie followed Prof. Sun Xiaoxiang to complete the design of Zhuge Liang Thatched Cottage
13 1999年孙筱祥汇景新城景观方案设计草图Sun Xiaoxiang’s landscape design sketch of Huijing New Town in 1999
14 1999年胡洁汇景新城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Hu Jie’s Town landscape design plan of Huijing New Town in 1999
孙先生曾谈到学科未来发展,他说:“在中国建设达到高潮的时候,如何与大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我们民族复兴相结合,就是风景园林行业如何在这个时代中发挥自己作用的一种学科展望。”他认为:“学科的中心工作是地球表层规划—城市环境绿色生物系统工程—造园艺术。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3]学科的工作范围涵盖“从一个小园林的设计一直到宏观的、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3]。在孙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这也正契合了实现美丽中国之中国梦想的长远大计。
孙先生强调团队集合,强调利用自己的品牌,把风景园林、园艺、植物、城市规划、建筑学、交通、城市设计等整合起来,作为团队的整体来进行学科的推动和发展。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这种做法,就应用在我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组建的一支风景园林团队,这个团队中包含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交通、建筑、园林、植物、园艺等多种学科的人才,这也是为了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所必须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也是风景园林下一步的理论和建设中需要讨论的重要事情。
3 结语
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到今天,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要长出像孙先生那样的“五条腿”,是一个毕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位风景园林师,如果要成为一位合格的实践者,而不仅是理论家,还要熟悉社会、经济、市场、运营。后来等我毕业的时候,孙先生对风景园林师的要求标准已经不是“五条腿”了,他说至少“八条腿”才能够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这“八条腿”怎么长出来,不是通过2年或3年时间拿到硕士学位或者本科学位就能学到,这是一个学到老做到老的漫长过程,通过一生来逐渐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这个过程就如孙先生自身的写照,孙先生一生恪守着对这份事业的承诺 ,他说“学者是早晨也学,中午也学,晚上也学,不懂就问,见人就问。……在中国我是第一位教授风景园林与大地规划学的老师,这已成为过去。现在我是世界上一名学习风景园林与大地规划学科的老学生(图18)”[4]。
孙先生一生强调“敢为人先”,有勇气做突破性的、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他性格直爽、刚直不阿,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立场。在近几十年风景园林业界内部的争论中,他旗帜鲜明、勇立潮头,不屈服于各种形势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思想,他是一位捍卫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的勇士(图19)。
孙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通才,他跨中西文化、写古今文章,把自己心中的诗画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设计作品。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又是一位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作品众多的实践者,希望各位同仁和孙先生的学生、弟子,联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团队来共同研究孙先生的学术思想。
孙先生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通过这篇缅怀孙先生的文章,总结他的设计思想和教育理念,望能够在孙先生的理论方向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继续发扬光大,并且有所创造、有所突破。我们一定跟随孙先生的脚步,努力完成自己应做的业绩,利用这个最美好的大建设时代发挥出风景园林行业真正的作用,让我们中国的风景园林发扬光大,再创辉煌。愿孙先生安息。
16 孙筱祥书法作品1Sun Xiaoxiang’s calligraphy work 1
17 孙筱祥书法作品2Sun Xiaoxiang’s calligraphy work 2
15 孙筱祥书法创作Sun Xiaoxiang’s calligraphy creation
18 胡洁与孙筱祥合影Group photo of Hu Jie and Sun Xiaoxiang
19 孙筱祥(1921年5月29日—2018年5月4日)Sun Xiaoxiang (May 29, 1921 — May 4, 2018)
注释(Note):
① 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是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出资,用于奖励具有杰出才能的世界知名风景园林师。这一风景园林界的最高荣誉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以其杰出领导人、IFLA第一任主席杰弗里·杰里科(Geoffrey Jellicoe)命名的。杰里科奖是为健在的风景园林师而设的最高荣誉,其目的在于肯定获奖者一生的成就,即为造福社会和环境而设计的独一无二并有长期影响力的作品,为推进风景园林事业发展而做出的贡献。
(因本篇部分参考文献未直接引用,故未能在文中全部标注引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