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孙筱祥先生
2019-11-30孟兆祯
孟兆祯
人生在世,父母是启蒙的先生。可是中国传统讲究“异子而教”。主要还在于各级学校任教的先生们。就中影响最广而深的当是迄今从事社会工作最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的先生。我今生有幸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合办、通过吴良镛和汪菊渊两位大师远瞻创议于1951年成立的造园专业一年级新生。时在1951年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由两校名师任教。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基础。到了主要专业课“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就更难找到称职的教师了。汪菊渊先生不仅为我们开设了“中外园林史”,而且在全国号召和组织专家归队,在这种形势下把孙筱祥先生从杭州借调到北京,再从借调转为正式调任,我们这些学生就享福了。汪先生在“园林史”中讲的“中国园林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孙先生就用有血有肉的,生动范例加以有力的印证,学生脑子里才开始接受了园林爱国主义的思想,逐年积累了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群体,坚信中国园林艺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时孙先生的师辈如陈奉怀先生还在世,加上汪、吴、孙等先生,嫡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乃至全国同道,形成不忘中国园林初想,要传承、发展宏志的民族自信的文化体系。从物质和精神保护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当时一边倒向苏联,杭州西湖也有大轴线的改造方案,由于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后盾,我自岿然不动。当前也有一股西风吹入现代人居环境,竟以西名称谓。可是有不少传承传统的志愿者在冠以西名的小区内,利用庭院筑山理水,点缀园亭,木门楹联,引起大家注意并参观。西名小区中国心说明传承中国传统的渗透力。
因受孙先生教益特多,被先生领进了园林之门,这才有修行在个人的机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而难以忘却。孙先生常说:“I am a teacher”而不是“I was a teacher”。他这一生的志向就是身为人师,在第一线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1 按照学科的需要塑造自己
孙先生出生在浙江农村,是一个打赤脚穿草鞋的文化农民。他的哥哥是书法家,他从小就学习和研究篆刻金石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书画同源,画理通园而方法归一。孙先生与书画结缘一生,写了一辈子,画了一辈子。我敬佩前辈的老先生集书画、金石和园林于一身,这是我学习的楷模,在此基础上“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国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幼功。课上课下,开口必引古诗词,自然流露,背吟如流,感染至深。虽是望尘莫及,却激发了定向学习的决心。
孙先生的学科基础是园艺,这是在浙江农学院修炼的。他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夯实了基础,拉丁学名默记于心。课下他以采标本的老师傅为师,跟老师傅上山涉水采标本。老师傅认植物除观看外还嗅、咬、嚼,鉴定植物种和生态习性,日久自深。他之所以专长植物园设计的基础在此。不像我们必须找植物学家合作,最后请专家校正拉丁学名,而孙先生是把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深入到植物园领域,得心应手,传承创新。今获最佳植物园奖的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就是在他创立风景植物园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的,茅塞顿开才导致设计一泻千里。
他深知园艺和园林的共性和差异,毕业后决心补学建筑学。他到当时的南京工学院请教刘敦桢大师学习建筑学,从写生到画传统水墨渲染,从学画法几何到画园林鸟瞰图全面地学习。他为学习绘画到重庆求教徐悲鸿大师而获益匪浅。经过这样的修身,按造园学科塑造自己,这才成为讲授“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全面、系统,而且灵活生动。学生因受感染而得理论知识,扎根心灵深处而永志难忘。
2 实践是真理,设计为中心
建筑学以建筑设计为中心,风景园林学以园林设计为中心。“学而时习之”,实践出真知。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教学行政领导提出以生物学为中心,在有的班级中取消了设计课,这对园林规划学科教育是严重的打击。孙筱祥先生嫉恶如仇,脸都气白了,直言不讳地反驳了这个观点。有时发言时气得发抖,说明情不自禁地激动,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没有激动情绪是出不来创作的,我们都赞同孙先生的观点,迫使恢复了设计课,孕育设计人才。
“园林艺术”讲的是传统理法,“园林设计”是理法的实践。有关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孙先生主要讲了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设计、山水地形竖向设计、园林建筑的造型与方案设计、意在手先的理论和方法、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我们方知道了植物种植设计的类型和传统,那时没有正式刊印的教材,有油印的讲义和报刊上孙先生发表的论文,主要靠听讲和笔记。孙先生讲课出口成章,用形象印证意境,有大量的直观教材如教学挂图和幻灯片。诗词歌赋和山水画的熏陶,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永志难忘,跃跃欲试。带我们教学参观实习。现场教学、分析名园名景,也告诫其中有所错误,如将“柳中间桃”理解为一柳一桃整齐栽种,当时少年宫前广场种尖瘦的龙柏削弱了宝俶塔的形象。
1 孙筱祥先生、孟兆祯先生于戈登·卡梅伦演讲厅合影(2005年IFLA大会)Prof. Sun Xiaoxiang and Prof. Meng Zhaozhen took a group photo at Gordon Cameron Lecture Hall (IFLA World Congress in 2005)
设计教师的水平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反映在循时代而进的社会实践中。20世纪50年代初,应杭州余森文副市长的邀请,孙先生一举成功地设计了花港观鱼,由胡绪谓先生配合施工,人们耳目一新。
花港观鱼设计可谓“既古且新”。本原是清代西湖十景之一,如今只剩下一亭一碑,名实不符。孙先生理水考察花港,将西里湖与西湖连通。“疏水之去由,问水之来历。”水港两岸种植多种花卉,花瓣落在水面,引来鱼儿衔花,体现传统之意境。筑牡丹山,山近处安牡丹亭,以往专类园多为几何式布局。孙老先生循传统筑起自然土山并植以疏荫矮乔木为牡丹创造半阴的环境。土山因高又利于排水,山石蹬道曲折引上,视线焦点点缀“寸石生情”的山石,文人写意自然式的牡丹园因此诞生。多在自然式土山围合的封闭空间里引水成池,跨水驾曲折平桥,游人在桥上或投食或击掌,引来各色的鱼群,成团成簇,翻跳迅潜,煞是赏心,重墨渲染了公园主题。
除了小桥流水安静休息的空间,还着意布置了雪松大草坪供过队日的少先队员们和过团日的青年们活动,这种地形出自英国园林。孙先生便到上海中山公园考察英国人设计的高尔夫球场,从中汲取自然式草坪设计的要领并加以发挥,提出带状土山、屏障带状土石和阜障的设计理论和方法。阜障高度仅一米多,用于路口组织路线,几个阜障便可组织大草坪。阜障与大雪松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阜障向上顶,雪松往下垂,起伏的草坪加以大雪松的自然围合,给人新的景象。全园地面排水也是凭借地形高下起伏。园中也保留了大片杂木林,地形利用土埂改造,还有水石植物与山石护岸设计。
3 从意到象,迁想妙得
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如何完成从意到象的飞跃,花港观鱼设计已经做了全面深入的诠释,但教师教学生是要举一反三的。孙先生给我们讲中国文学是如何运用“比兴”奏效的,不但介绍了经典之作,还穿插了一些故事甚至谜语来开启学生的心灵深处。他讲苏小妹新婚,但要考一下新郎的文才,出了个上联要新郎接下联。上联是“双手推开窗前月”,新郎一时束手无策,苏东坡很支持他妹妹的婚事,唯恐新郎落选,又不能明言提醒,就用一小石抛在池中,新郎茅塞顿开回应下联“一石击破水中天”。
有一次孙先生参加学生的灯谜晚会。他说了一个字谜把大家都难住了,一直猜不出来。他的字谜是一句诗“春雨绵绵妻独宿”,从笔画、音韵、象形各方面猜都未解,最后还是孙先生公布谜底,大家恍然大悟。春雨绵绵就要去掉春字中的日,妻独宿要去掉夫,最后就是扁担倒下来的“一”字。这对学生的思路很有启发,没有思维的灵犀,哪有“大事成于细”的设计成果呢?
孙先生把学生领进园林之门是长期教学积累而成的,因此也是根深蒂固的。我有幸请他为我刻了一方印章。他在布局中把字的下方拉长,我理解为教我扎根要深,根深才叶茂。这就是“修行在个人”的长期积累。我带本科生毕业论文,领他们到承德避暑山庄实测山区著名景点的遗址,并循清制制作了模型。不仅得到实践的锻炼,而且总结了“因山构室”的理论知识。孙先生给我们鞭策性的肯定,领进门就很不容易,但路一定要学生自己走。孔子在泰山入山口留下“登高必自”,受用一生。
4 清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心
孙先生课上课下都是既严正而又幽默风趣的。退休以后仍然坚持出差工作,平时在家吮毫练书作画。在家务生活中有时难免有不同意见,但孙先生对孙师母一贯敬重,总是听从夫人的安排。他很风趣地说:“你们想呀,她在外面总是接受上级领导,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家里来领导我。”有时下午拉个小车和师母一同去菜场买菜。买什么菜也有争议,但他总是听师母的。孙先生对我们说:“我说买什么她不买,她说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她买的菜都是做给我吃的。”孙先生大女儿生了儿子带回国来看外公外婆。几岁的男孩哪有不淘气的,高兴起来拿起孙先生的丁字尺把桌子上的玻璃面敲破了,孙先生一点没发脾气,反倒说:“他在美国看的电视多是卡通片米老鼠,到处砸东西,他学米老鼠也没什么奇怪。”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地解决了家里的矛盾,清享天伦之乐。
年龄到了九十几,老年腿脚也不利索。外出坐轮椅,但仍然坚持远出到西双版纳设计植物园。回北京后感到后累,一日午饭用完后躺在床上午觉,就这样安详地与世长辞了。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应该是天道助勤善缘吧。
孙筱祥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