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宗师

2019-11-30李炜民

风景园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园林

李炜民

先生走得筱然,走得祥和。名字和他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80年进校门读书之时,那时学校刚从云南迁回北京,百废待兴。年近六十的他以饱满的热情,浓重的乡音给学生讲授园林艺术,那时的教材是先生手写、手绘油印的,讲到园林的美,先生的名言“为什么好?就是好”成为学生悄悄流传的口头语。先生经常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鼓励学生要认真学习,求知求解。先生讲授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常讲“一个合格的园林设计师应该具备诗、画、园艺、生态、建筑5个方面的知识,有了‘五条腿’才有可能做出好的作品”。先生早年师从徐悲鸿先生学画,诗书画印样样精通,讲到兴处常常把自己的作品在课堂展示。先生的才华在学生的眼中是高山仰止的,虽然经历了“文革”磨难,但先生知识分子的傲骨依旧,授课时常常痛述社会时弊,落得“一个学时半堂课,语不惊人课不休”。先生一生潇洒,为人做事,直来直去,“我自恃才高八斗,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已很难看到。20世纪80年代始,孙先生多次受邀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讲学,举办作品展,并多次在IFLA大会作主旨演讲,获得多项荣誉。先生的才华在改革开放前就得到国外学术界普遍尊重与认可,为中国园林艺术、思想、理念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不是筹建中国园林博物馆,先生可能对我不会有任何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先生、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使自己对园林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加深,命运注定要求我学着做一个“园林人”,这就需要我终身学习。在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说过学园林五十不晚,对我而言正是时候。如今先生已驾鹤仙去,下面就先生的“三境论”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志纪念。

1 “生境”是园林的根

中国园林是有生命的艺术,从园林的生成期开始,在几千年的演变进化过程中,亘古不变,可以说离开了“生境”就谈不上园林。“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周代为了保护和管理山林川泽,专门设置了山虞、林衡、川衡、泽虞等官职,出土于陕西现存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代“逨”鼎,鼎腹内319字的铭文中,生动记述了周宣王对管治四方山林川泽的官员“逨”的褒奖、赏赐、升迁的册命,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尊“国家绿化奖杯”。“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中国的自然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18世纪欧洲的植物猎人把中国的植物大量引入欧洲,改变了世界的色彩,由此中国有了“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中国的《诗经》记录了700余种植物,从那时起植物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这些寓意不但反映了中国人对观赏植物的认识,同时也成为中国人哲学思想有生命的表达。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第一个繁盛时期,柳宗元写下了《种树郭橐驼传》,折射了唐代的繁荣,园林的兴盛,通过繁育树木必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样一个道理,藉百姓之语,谏国家治政,表达了如何做一个接地气的好官要义。“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从园林的初始形态“囿”到今天的“园”,动物、植物始终是园林的主角。皇家园林中的油松、白皮松、侧柏、牡丹、玉兰、西府海棠、楸树、紫藤等,构成了“国花台”“万壑松风”“玉堂富贵”等皇家独享的主题景区。值得表述的是作为传统农耕大国,帝王造园不忘民生,康熙御制耕织图,乾隆建清漪园时开辟了耕织图景区,京西稻成为“三山五园”区域特殊的文化符号。寺观园林本身就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天下名山僧占多”,源自宗教信仰的传承,菩提树、银杏、七叶树、松、柏、丁香、竹子、荷花、睡莲等植物成为约定俗成的佛缘树种,常见于南北寺观中,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生境”。私家园林是文人园林的代表,虽风格、主题丰富多样,但以回归自然、隐逸修身为主流。庭院植物配置以反映清高脱俗的梅花、多子多孙的石榴、长生不老的松柏、清香淡雅的荷花等为主,就连地被植物也赋予“书带草”的美名。而整个园林环境的营造多追求自然式种植,四季色彩的变化,生趣盎然,寓意深远。

良好的园林环境本身也是自然生命栖息、繁衍、歌唱之所,自园林生成期始,一些象征吉祥的动物“鹿”“鹤”“鹅”“鸟”“鱼”等就成为园林中的家族长客。据记载,艮岳苑内仅珍禽就有数万之多,麋鹿有数千头,其他兽类更是不计其数。“鹿苑”“鹤圃”代表着吉祥长寿,清代的避暑山庄、香山静宜园散养鹿于山林之中,而南苑作为皇家御猎场所,使得麋鹿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得以传世至今。

今天,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生态功能,其根本就是“生境”的体现。孙先生在其《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第2篇专门讲植物种植设计,第3篇中的第2章和第3章分别讲植物园与动物园设计,足见对于“生境”主角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 “画境”是园林的颜

园林是讲究“颜值”的,其基本的特征就是“美”。在谈到园林美的特征时,孙先生讲“园林既是人们满足文化生活、物质福利生活的现实物质生活环境,同时园林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审美要求的艺术对象。因而园林的美,要求现实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高度统一起来”。孙先生在讲到园林的创作方法,强调“我国园林把诗把画都写入园林。形成景中有画,画中有景”。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讲到造园须“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中国园林与中国书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中无不体现着人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艺术地再现自然的高超技艺。“境是天然赢绘画、趣含理要入精微”,园林创作就是要追求形式上的美,这种美以自然为素材,通过人工高超的技艺予以再创造,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美在外表乐在内心,通过“画境”般的形式美来体现园林的“精、气、神”。苏东坡曾赞王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能创作出《辋川别业》千古绝唱。朱良志先生在评价元代画家倪瓒绘画的艺术时用了“幽深、幽寂、幽远、幽秀”8个字来表达,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园林山水骨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作中追求的“画境”。孙先生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中特别讲到园林的色彩,因自然季相交替带来色彩的变化,给原本一个固定形态带来不同的变化感受,体现有生命的不断变幻的画面。园林是人可以进入的“画”,步移景异使得园林画面多样、多变、多彩、多美。钱学森先生在谈到园林空间时讲:“从观赏的角度可以分为5个层次,盆景、窗景、庭院、宫苑、风景名胜区”。不同尺度游赏的方式也不一样。作为盆景,起源于中国,被陈毅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适宜静赏,是中国人寄情于山水最小尺度的表达;窗景,适宜驻赏,是中国园林创作“框景”最为常用的艺术手法;庭院,是私家园林的主要形式,咫尺之地变化无穷,适宜游赏;宫苑与风景名胜区,尺度与形式决定了需要花时间与交通工具驻足品赏。

自古以来园林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之场所,也是历代山水画家的创作源泉。中国水墨画中,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有很多都是以园林为创作题材,最广为人知的恐莫过于《芥子园画谱》。园林不仅成为绘画表达的对象,同样也成为传承绘画的载体,所以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精神的应该是园林,可悲的是这种人文精神在今天正在丧失。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书画家、文学家、诗人也是造园家,寄情山水,情融于景,画源于情,借画达意,借景抒情。通过造景、借景、框景、喻景、透景加上四季的变化,以“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之理形成无数妙美的画面,可谓“画境”。

观今天的园林创作更多看到的是追求表面构图的“形”,而缺少的是这种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立体的“画”。所以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大尺度的园子要不让人不舒服,要不让人看不懂,说到底就是没有“画境”,缺乏如何运用园林要素创造出园林“美”的颜值。孙先生一生规划设计了许多植物园,这些植物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用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材料来创作不同变化的画面,个体的变化、搭配的变化、季相的变化、尺度的变化、对比的变化、色彩的变化,研在其内,美在其中。今天很多城市在建设公园的过程中忽略了园林创作的“画境”,所以造就了许多“林园”。

3 “意境”是园林的魂

中国园林的灵魂是文化。孙先生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绪论开篇便道出了“绿化”与“园林”的不同,钱学森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讲过“没有文化的园林不能称之为园林,只能叫‘林园’”。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指出,“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义之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可以说中国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就是得益于“意境”的创作。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的兴衰,蕴含了多样化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念,折射出中国人独有的人文精神。中国园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体系。隋唐时期,盛极一时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的文学、史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将园林与山水诗画融为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也成为园林艺术创作的法则,至唐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入繁盛成熟时期,其显著特征就是从追求规模转化到追求艺术与意境的营建。这一时期文人、画家开始营建私园,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这一时期园林艺术创作的典范,园林的创作融入诗情画意之中,逐步走上文人园林的道路。唐代诗人白居易建了履道坊、庐山草堂等私园,并写下了《太湖石记》,由此开始了中国造园山石的大量运用,实则为寄情山水的表达。“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宋徽宗艮岳的创作是皇家园林造园的一个转折点,主要就是吸纳了文人的精神,寓情于景,表达的主题不再是物质的炫耀而是精神的寄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古建筑形式千变万化,因山就势、因环境布局,显示出古人高超的智慧与技艺。特别是园林中常见的桥、舫、亭、廊、轩以及戏台、书屋、牌楼、影壁等,别致的设计、雅致的环境、实用的功能,通过玉带桥、香洲、沧浪亭、延南熏、半山廊、写秋轩、清音阁、四知书屋等这些耐人寻味的名字,赋予了园林建筑文化的灵魂,表达了主人良苦用心的“意境”。清代以来,以康、雍、乾为代表在吸收汉文化与江南文人园林意境的基础上,结合满人的生活习惯开始从塞外到京城大规模地营建皇家园林。出现了一批代表不同地域风格的鸿篇巨制,多元文化尽显其中,成为今天人类共同的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国力的强盛,江南私家园林更是造园兴盛,成就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辉煌。中国园林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正是得益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取材于魏晋时期著名典故“兰亭修禊”,不但以书法绘画流传,更以“曲水流觞”“流杯亭”多彩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众多的古典园林中。“观鱼”是中国人生活的乐趣之一,这一题材因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对话,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成为园林创作的经典主题,大江南北的园林中出现了多少知鱼桥、知鱼乐处、牣鱼亭、乳鱼亭、濠濮间等。孙先生设计的杭州植物园“花港观鱼”景区就是现代园林这一主题创作的经典之作。

1 2012年5月16日 孙筱祥先生展示捐赠藏品On May 16th, 2012, Prof. Sun Xiaoxiang showed the donated collections

2 孙筱祥先生在园博馆挥毫留下珍贵墨宝Prof. Sun Xiaoxiang wielded writing brush and left valued pieces of calligraphy at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 给孙先生当园博馆讲解员Working as a tour guide for Prof. Sun at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中国园林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其中不乏很多表达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礼义廉耻的案例,对于今天来讲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清代文人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巧用了4个典故,上联以曾子“日三省我身”和颜回“四勿”做人的准则提醒人们要修身诚信,言之以礼,行之有德;下联以大禹、陶侃名言鼓励人们要惜时勤奋,有所作为。楹联构思精巧,清雅灵动,寓意深远,堪为典范。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八庙正是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避暑山庄丽正门的匾额上是用了蒙、满、藏、汉、维5种文字,这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民族问题的核心。在香山有一个见心斋,环境幽雅宁静,是乾隆爷与大臣们喝茶谈心的地方,可谓用心良苦,值得今人借鉴。

当然“意境”的表达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的层面。无锡寄畅园: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颐和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利用高差引后溪河水注入谐趣园,潺潺有声,世称“玉琴峡”。异曲同工妙不可言。“古人构园成必提名,皆有托意。”红楼梦第十七回“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所以楹联匾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举足轻重,这也是孟兆祯先生常讲“问名心晓”的重要之处。意境的表达体现在所有的造园要素上,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何园的片石山房南北两组不同的假山堆叠均表达了“日月同辉”这样一个主题,山石师傅巧妙地运用叠石间的光影在水面出现月亮倒影,营造白天“日月同辉”奇特天象,而文津阁出现的是“月牙”,片石山房出现的是“满月”。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园林成为城市品质的主体元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导兴建了大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各类公园和城市绿地,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园林内涵不断扩大,文化不断丰富、类型不断多样,如果说民国时期“中山公园”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结束、民主的胜利,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园”则代表着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后“文化建园”成为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古典园林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所担当,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内容。“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构想,在2019延庆世园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今天纪念孙筱祥先生,就是要在新时代担负起园林人的职责,像钱学森先生讲的用祖国的园林文化来美化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宜居、和谐、美丽的家园。

猜你喜欢

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是新时代的园林人
园林之城——苏州
园林科研所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