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海市 因地制宜,探索可复制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2019-11-30

城乡建设 2019年22期
关键词:珠海市海绵雨水

■ 曹 宇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重要一极、“一核一带”交汇点的重要节点,肩负着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力量的新使命。作为滨海宜居城市,珠海始终坚守生态立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屡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并在201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珠海市因地制宜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探索可复制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成效显著。

自2016年珠海市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珠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各试点区扎实推进、整改提升,全市相关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同时,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珠海市城市涉水的建设管理机制得到了理顺和加强,全市系统性地开展了水资源监管、

水污染治理、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防洪排涝减灾、水文化保护和传承五大工作任务,并于今年5月成为第二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提升。

一、规划先行绘蓝图

针对珠海市生态本底特征,重点对山、海、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形成了具有珠海特色的“山-城-海”海绵空间格局。

珠海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梳理分析自然生态要素,整合相关规划要求,形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蓝绿线保护、竖向调控和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海绵功能,构建海绵安全格局。金湾试点区结合区内生态要素,构建“一轴、两翼、多点”蝶形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生态大海绵”开发模式。

在“山-城-海”海绵空间格局构建中,结合自然排水系统规划进行建设,形成系统的海绵排水脉络;结合道路绿化等景观用地建设灾害天气的地表导流通道。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增强了珠海地表排水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和能力。

二、立法保障建机制

珠海市是具有较大市立法权、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城市,为切实保障海绵理念得到长期有效落实,珠海于2018年5月正式印发地方性法规《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明确适用范围包括“本市所有新、改、扩建的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建设项目”)。通过立法保障,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作为珠海市的长期要求,变成市委、市政府的自觉行为(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和奖惩机制。

此外,珠海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纳入流域管理、规划条例和绿色建筑等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中。

为有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稳步推进,依据《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珠府〔2018〕40号)中对于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建设、市政、交通、水务(水利)等部门职责以及规划、立项、用地、设计、建设、验收、移交、运营管理的相关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各职能部门先后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制定了行业管控措施或内部工作流程,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全流程管控。

三、试点带动全市域

珠海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自2016年4月成为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横琴、金湾、斗门三个区51.96平方公里的试点建设,通过河湖水系、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各类项目的试点探索,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积极推广到全市范围。

(一)河湖水系

水是珠海城市的灵魂,将珠海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一直是珠海坚持的营城理念。只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内河环境,保障水安全,才能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根本保障。

珠海通过建设高标准的河道生态岸线,使水系兼具雨季的雨水净化、错峰排涝功能与旱季的居民休憩生态湿地功能,有效控制了区域的水安全和水环境;提升与自然结合的人工强化手段和河湖的水动力效果,提升水质的净化能力;作为周边雨水收集的调蓄空间,雨水经净化后也可通过补水工程实现有效的循环利用。此类项目经验已在横琴新区杧洲湿地、金湾区中心湖补水工程运用。

中心湖补水湿地/中心河生态堤岸湿地公园

中心河堤岸及滨水景观工程中贯彻保留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将大面积的活动空间设计为植被缓冲带,驳岸绿地整体融入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体验生态自然的空间,还兼顾雨水净化及市政公用排涝功能。

中心河堤岸工程保留了原有鱼塘,并将其改造为湿塘,用于蓄存航空新城片区排水方向为中心河的地块雨水;利用中心湖设置调蓄空间,蓄存航空新城片区排水方向为中心湖的地块雨水。通过以上措施,解决了航空新城片区整体的雨水收集、净化及排涝问题,使整个航空新城整体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通过中心湖补水工程建设,将中心河及湿塘雨水净化后,对中心湖进行生态补水,形成生态水循环系统,提升湖体水动力,实现活水保质的作用。

中心河堤岸及滨水景观工程

中心河堤岸工程及中心湖补水湿地是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普基地,项目内设置了中心河堤岸工程及补水湿地的科普宣传栏。同时,在中心湖中种植水稻,说明不仅人类生存要喝干净的水,植物生长也需要干净的水,借此说明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珠海市海绵办曾在此举办海绵城市专题亲子活动,众多家庭共同在中心河湿地公园了解海绵、亲近海绵。

(二)建筑小区

横琴新区向阳村旧村改造项目积极探索旧村雨污分流、水环境改善方面的经验,通过海绵城市协同缔造的综合环境整治,提升村民对生活环境的整体满意度。金湾区中航花园二期、斗门区香海壹号(蓝郡轩)积极探索商业住宅小区在整体开发建设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小区景观提升环境品质,形成广泛认同的建设模式。相关旧村改造和新建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向阳村旧村改造项目

向阳村建村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村子原住民仅几十人,现已发展到有村民100多人、外来暂住人口300多人。整个村庄建设密度大,本不完善的原有雨污设施不堪重负;村内绿化少,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车辆沿顺景路停放交通拥挤,人居环境差;加上地处山脚,地势北高南低,村周边场地标高的普遍提高,向阳村发生多次水浸,形成一个水质污染严重“水浸黑点”,黑水、臭水、水浸灾害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为解决这些问题,向阳村于2016年同步将海绵城市改造与旧村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有机结合,形成系统、连片的建设海绵试点项目,分步解决村庄内涝、山洪影响和旧村人居环境等问题。

向阳村通过进行雨污分流,新增海绵设施及对原有水体进行提升改造,使向阳村区域内现能调蓄并净化雨水1667m3。同时,结合公共空间和停车位建设,使村前水体形成多功能湿塘,既能调蓄雨洪又能营造出依山傍水的村庄景观格局。

此外,周边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对向阳村具有区域协调作用。在向阳村上游的山体绿道项目通过梳理、调整原山水路径,改造和新增部分蓄水塘,调蓄上游山体区域雨水;在村旁的“忆园”绿地项目中,通过对原有湿地的提升改造,调蓄东侧山体、道路雨水;最后,通过周边排洪渠和道路雨污管网的建设,进一步构建向阳村区域的整个水系系统。

整个片区通过源头减少山洪冲击、过程增加雨洪调蓄、末端构建防洪排涝系统,从而确保该区域的排洪防涝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同步改善。

向阳村建设实景图

中航花园二期景观现状

中航花园二期

场地原多为农用耕地,现场地经人工回填基本整平,场地内原状土壤渗透性能较差,而西部中心城区降雨量较大,地表径流量较大。该项目设计注重雨水的源头控制,利用雨水花园等分散式源头控制技术,实现降雨的“滞、蓄、净”等控制效果,延缓降雨径流的峰现时间。场地内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透水铺装形式,延长道路降雨径流的产流时间,削减降雨径流污染物质,实现水生态改善和水环境提升,减小对外围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

本次设计基于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等源头式海绵设施的合理布局,根据场地降雨条件合理布置排水管网设施,依据“渗、滞、蓄、净、用、排”的技术理念,构建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要求。屋面雨水经雨落管断接后接入雨水花园,汇入雨水收集系统后通过水处理设施补充小区景观水体,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利用,节约水资源。

小区原有绿地植被多为单一的乔木加草坪,整体地形起伏不大,未构建丰富的乔、灌、草植物层次且控水力不足。设计师在开展海绵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注重改造小区生活环境、景观品质,构建居住海绵景观。

作为新建的建筑与小区,该项目在设计时主要以“灰绿结合”为宗旨,将绿色海绵设施通过景观植物的搭配,巧妙地融入绿地系统而不显突兀,将灰色调蓄设施埋地而不占用地表空间。在径流组织、各类设施的布置方面,更加强调项目设计的系统性。既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又能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居民体验感,满足景观设计要求。

(三)城市道路

珠海市道路建设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已将海绵设施与滨海景观带结合,保证主干道景观美感的同时,融入新型结构断面,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通过对地形的微调使雨水顺利进入LID设施内,在确保水安全的前提下,重点考虑雨水净化等问题。融入此类建设理念的横琴新区濠江路、金湾区机场东路和金湖大道东路等项目已初见成效。

机场东路美化绿化提升工程

珠海市易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每年影响全市的台风次数多、季节长、强度大,且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因机场东路自身作为珠海连接外省的重要大型交通干道,硬质路面较多,在暴雨时对排水管网的负荷要求更高。因此,机场东路周边绿化带更需融入海绵技术理念,增设雨水花园等LID设施,减小对周边道路排水管网的压力,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及径流污染。

机场东路原道路排水为合流制排水体制,造成了大量雨水资源的浪费和水环境污染。通过增设路牙开口、线性沟导流措施,将道路雨水导流至公园内的LID设施进行控制利用,经净化后可用于绿地浇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机场东路美化绿化提升工程总设计长度6.4公里,整个项目将设置多个景观和市政节点,基于不同活动功能由北至南依次打造滨海乐活区、运动活力区、生态休闲区。项目融入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糅合珠海特色景观技术,打造水绿共融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四)公园绿地

在公园绿地中充分融入海绵理念,着力于净化区域水质与控制内涝。横琴新区天沐河防洪公园、金湾区金山公园通过与市政道路的结合,保证公园绿地美观的同时,有利于缓解道路排水,于暴雨时将大量雨水收集滞蓄,极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内涝防治和径流控制能力。横琴新区忆园项目的设计以生态自然为主线,尊重场地的自然本底,消纳大量山体来水,削减山洪对下游村庄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营造适宜本土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生态绿洲。

金山公园

金山公园位于金湾区航空新城中心腹地,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金山公园于2014年开始建设,2016年完工,公园规划设计以纽约中央公园为参照,以新城绿肺为设计目标,整个公园的绿化率达到了87.25%。作为整个航空新城片区最早开始建设的大型公共空间项目,公园服务整个航空城片区,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去处。

机场东路景观现状

金山公园

中央草坪的下凹式绿地设计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景观造景对地形的需求,对场地竖向进行合理化设计,以满足雨水径流有序排放。中央草坪竖向采用从北至南缓坡向下,在东西两侧设置雨水流道,调蓄空间集中在下凹部分,草坪不易受积水影响生长,兼顾低影响开发设计和居民活动空间。

整个中央草坪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体验生态自然的空间,又是市政雨水管网服务范围的超标雨水行泄空间。旱季时,是周边居民休憩活动、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在暴雨时,管网难以排除的超标雨水在金山公园内进行滞蓄,降雨后24小时内,公园内的积水通过管网和渗排管排除,极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管网的内涝排除能力。未来中心湖建成后,中央草坪蓄积的雨水将通过预埋连通管排入中心湖,进一步减轻市政管网压力。

项目的设计内涝标准为30年一遇,降雨强度类似于2018年6月初“艾云尼”经过珠海期间的降雨情况,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做到周边市政道路正常通行,公园建成后周边道路未出现积水情况。

老旧小区改造前后

四、珠海特色可复制

海绵化格局,为未来积蓄势能

珠海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充分利用珠海市生态本底条件好、地貌类型多、试点区中未开发比例较高的特点,重点对山、海、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形成了具有珠海特色的山海林城海绵空间格局。

同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在充分保障山洪入海通道的连贯性和优先保护自然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整合相关规划对生态系统空间框架的要求,形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自然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蓝绿线保护、竖向调控和水利设施建设,构建海绵安全格局。

实现防灾减灾的现代化

珠海市地处珠三角主要水道的出海口,市域内大部分土地由浅海滩涂逐步围垦而成,众多联围的堤防、水闸、排洪渠、河道(河涌)、水库组成了防洪(潮)的封闭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洪潮体系的抗灾能力,有效抵御洪水及台风暴潮袭击,珠海市全面实施堤防联围加固达标工程,重点对斗门北部四小联围等江河堤围进行达标加固,提高防洪(潮)能力,保障城乡安全。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超标准洪水及风暴潮防御预案,建成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洪除涝防风暴潮减灾体系。

河湖水质持续改善

通过一系列截污治污和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市水生态环境。2017年监测的17个地表水功能中,达标率达到了88.2%。广东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和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提升聚优,生态景观品质不断升级

各试点区融入海绵理念建设了大门口、黄杨河等一批城市公园、湿地公园,运用海绵城市技术手段推进河道生态岸线修复,增加水环境容量和自然滞蓄空间,提升生态品质,提高内涝防护能力。横琴新区构建了蓝绿交织的雨洪蓄滞与净化体系,实现了水面率和绿地率不降低。金湾区试点区域生态护岸的护岸总长度44.6千米,生态岸线恢复率为97.6%。斗门区试点区域内拟恢复生态岸线7.2千米,建设完成后,生态岸线恢复率可达到95%。

新型排水系统示意图

民生福祉有了新提升

珠海市遵照“城市双修”理念对破损山体与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2017年 ~ 2018年,以“生态城市”+“海绵”的模式累计建设30个市政特色公园、142个社区公园,建成130公里绿道、160公里林荫道、80公里健康步道,开放城市绿地公园,提高居民参与度,广受群众欢迎。

试点带动,全市域共同推进海绵建设

珠海市海绵城市的试点带动作用,逐步革新新时期城市建设理念。珠海市第一个海绵城市项目斗门区湖心路(生物滞留带),通过非机动车道的透水铺装,道路隔离带从熟悉的“面包型”变成生物滞留池,为未来珠海道路海绵城市做出典范。横琴新区向阳村旧居改造项目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珠海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提供全新的思路。通过金湾区金山公园、天沐河综合治理、横琴新区露营乐园、横琴新区忆园、金湾区中航花园等一批精品项目的建设为未来珠海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探索可复制珠海特色项目

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珠海市邀请权威专家做技术指导,研究制定符合珠海市实际状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验收技术规范,积极探索本地海绵技术。

以“净”和“排”为主的本地海绵建设技术

在试点过程中,结合珠海市自然本底特征更多地采用以净化和排放为主要功能的LID设施,并结合本地主要问题,对LID设施的本地化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针对土壤入渗率、面源污染控制效果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了项目投资,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

以提升生态自净能力为核心的水系建设

新型排水系统以地表明排为主,少用暗管暗涵。珠海市海绵试点区中排水沟渠和河道建设,除具备行洪蓄滞功能外,还结合了景观和生态建设,增加水质生态净化设施,有效减少管网沉积物带来的入河污染负荷,提高河湖生态净化功能的作用。

蓄-补结合海绵管养技术探索

建设海绵措施之后,需注重后期管理和运维,满足景观性需要和海绵功能性需要。金湾试点区针对实际情况,探索蓄-补结合海绵管养技术,提高调蓄空间利用率,还具有降雨时调蓄、晴天时反向补充地下水的功能。

猜你喜欢

珠海市海绵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
黄昏
珠海市检察院依法对卢子跃案提起公诉
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