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学角度浅谈科普剧创作
——对比分析学校科普剧和科技馆科普剧创作

2019-11-30朱培玉

科技与创新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者手段

朱培玉

(广东科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自中国的科普法正式实施以来,各地的科普手段也日益丰富多样,其中科普剧作为一种融合了艺术与科学的科普方法,以互动有趣的形式和生动形象的内容,不仅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也激发了很多科普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尤其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科技馆的科普人员,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科普剧创作。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学校科普剧和科技馆科普剧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如何处理科普剧创作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顺利完成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要教育对象就是学生。一方面,大部分教育活动都是老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科普剧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它不是由老师到学生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所以从选题、编剧、修改、排演直到正式演出,整个过程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参与完成。比如在选材上,就不应该由老师指定或者拘泥于课本内容,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一个科学领域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出知识误区和知识盲点,以此作为科普剧的选材方向。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成长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于科学知识和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是他们还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事物的兴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对于传统的、直白的教科书式的科学教育,他们会感到些许乏味,在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抵触。针对中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创作科普剧本时,可以参考借鉴一些科学表演的电视节目。以美国的《比克曼的科学世界》为例,它是从青少年最感兴趣、最好奇的基础科学知识出发,同时辅以比克曼博士、女科学家乔西和大老鼠莱斯特三位表演者夸张的人物造型、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以及精彩好玩的实验演示,这档电视节目被打造成了非常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科教影视作品。

科技馆是科普剧创作和表演的另一主要阵地。一般来说,科技馆的教育者就是科技馆的展品展览设计人员、展厅管理人员或讲解员等,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素养,还要熟悉科技馆展品的设计和操作,此外,他们还必须对国内外新兴的科技热点保持敏锐的嗅觉。所以,科技馆的科普剧创作者在内容上可以充分利用展品配合,在选材上也要找到更加贴近科技热点的话题。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实验与发现展厅,就有一个利用了声光投影技术设置的舞台,专门上演科普剧《生命的旋律》,以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的打赌为起点展开故事,表现了人类探索生命遗传奥秘的历程。这部科普剧的表演者就是科技馆的辅导员,他们充分利用了舞台灯光效果,结合自身大方自然的表演,将晦涩难懂的基因遗传等科学知识娓娓道来,表演风格精美细致,内容通俗易懂。

科技馆的教育对象一般为游客,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1],有统计数据表明,科技馆游客的年龄结构以25~44岁占比最高(40.4%),其次是15~20岁(31.8%)和21~24岁(18.2%),调查还显示,学生、职员、管理人员、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了科技馆游客职业构成总数的84.9%。针对学生,可以采取馆校结合的方式,以学校课程为基础,科普剧为载体,科技馆展品为辅助,将科学实验课变为活动表演课,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针对其他游客群体,科普剧的内容选材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广东科学中心有针对学生开发的科普剧《大气压》,有针对亲子家庭开发的科普剧《科普大巡游》,还有针对情侣开发的科普剧《我和科学有个约会》。这样有的放矢,科普惠及面更广泛。

总而言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科技馆,教育者都是科普剧这项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活动的质量;而教育对象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即教育活动必须以他们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作为科技馆的教育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科普剧的创作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重视教育对象的中心地位,以教育对象的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参与和互动的活动模式。

2 科普剧的教育内容如何体现教育效果

简单来说,教育内容就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它是教育过程的关键。在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教学双方共同认识的客体,学校教育是传统的系统教育,它将各种知识学科化、制度化,这对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有优势;而在科技馆中,教育内容则表现为展品展项和展教活动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科技馆有专业的设施设备和表演培训,且其教育内容的展示手段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基于这两方的教育内容来创作科普剧,首先要准确定位知识难点,其次是要找准教育对象的兴趣点。科普剧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针对知识难点的科普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2]。“科技场馆要主动了解学校科学教育的状况,了解《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相关要求,深入了解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主题、实验等相关内容”。在这方面,学校对于科学课程标准、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更深,而科技场馆无论是展品还是展教活动,都与科普剧的教育手段是一致的,都是注重互动和观众的参与感,所以加强馆校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科普剧的内容应该紧扣课程标准,并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当然,这是针对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科普剧而言。近年来,新科技热点层出不穷,比如VR、AR、3D打印、5G网络等,同时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成就也日新月异,公众对于一些重大国家科技工程都不乏好奇,这些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科技馆科普剧创作者们应该努力进行二次创作的知识点。知识难点和兴趣难点在科普剧中可以求同存异、完美契合,比如曾获得2018年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二等奖的科普剧《奇幻食旅》,该剧本一方面立足于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这两个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又抓住了食品安全这个经久不衰的科技热点,所以其教育内容既照顾了受众的接受水平,又引起了受众强烈的兴趣,较好地实现了科普剧的教育效果。

3 科普剧教育手段应该如何创新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比如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随着社会及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今时今日的教育已经与口口相传时代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普剧本身就是一种随着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教育手段,无论是学校还是科技馆,都可以从其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两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尝试。

就学校而言,教育教学手段有三个维度:学即获得信息的手段、教即传播信息的手段以及教学互动的手段。当今社会教学手段的改进一方面极大地促进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就意味着科普剧作为一种获得信息的手段,它的传播方式和互动方式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采取全球校际合作、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进行科普剧交流,鼓励学生成立科普剧社团编写编排科普剧,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科普剧进行跨界融合等。

对于科技馆而言,除了现成的科普展品,科普剧是一种主要的科普教育手段,而且在科普剧的表演场所、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馆在运用科普剧这一教育手段上还处于进一步摸索阶段,因此其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平衡科普剧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受众的接受度不均衡等。任何一个单独的剧本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作为剧本开发者要善于总结。从物质手段的层面来说,科普剧的表现方向可以多样化,比如通过改变场景设置表现出科学史、时空穿越的概念。科普剧的教育媒体也可以广泛化,比如制作科普剧开发表演慕课、在科普剧中加入高科技手段等。从精神手段的层面来说,科普剧是将语言、直观、实践的教育方法外化表现出来了,所以科普剧的开发者不要局限于“剧”这个概念上,只要是用有趣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表现出来都可以。可以回顾一下第五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其团体赛的分类就是科学实验类和其他表演类,参赛队伍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单口相声、脱口秀、默剧、小品、歌舞表演等,这些表现形式既可以独木成林,也可以三五成群、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不管是学校还是科技馆,科普剧的创作就是“量体裁衣”,创作者既要迎合受众的口味和接受水平,又要保证其作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猜你喜欢

科技馆教育者手段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科技馆一日游
我在四川科技馆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