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2019-11-29章斌斌
章斌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从激发兴趣对话、倡导平等对话、展现开放对话、呼唤个性对话四个方面提倡多元对话,增进学生学习的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兴趣;平等;开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是最主要的对话形式。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已经扬弃了传统的“训诲—驯化”“传授—训练”的教学方式,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从激发兴趣对话、倡导平等对话、展现开放对话、呼唤个性对话四个方面提倡多元对话,增进学生学习的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社戏》是一篇回忆少时看社戏的生活经历的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话阅读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亲历看戏前的波折,细品月夜行船的隽美,留恋看社戏时的欲罢不休,体验“偷”吃罗汉豆的乐趣,感受农村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自由空气。语文新课标强调:“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作性地解读。”所谓“对话”,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灌输和被动接受、静止和同质、认识和闭锁的关系,而是一种引导欣赏、动态发展和个性解读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提倡多元化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文本的交流、实现能力的发展,提高语文基本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对话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块碰撞思维火花的火石。在《社戏》这一课中,教师上课时可以先提问:“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有谁能描写一下自己心中的乐土呢?”……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的巧妙設问,使学生内敛的阅读期待一下外显出来,渴望立即和文本展开对话。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变形,在前后比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二)运用教学道具、多媒体
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文中描绘的生活场景有一定的距离,没有较强的代入感,所以充分运用教学道具,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社戏》中,教师采用边看图,边配乐朗诵的方法把学生带入神奇而美丽的月夜行船的情景。导情入境,学生在观察、体验情境时,能激起热烈的情绪,直觉感到情境具备美感,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讨论月夜行船的情景。
(三)课文重演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时会碰到故事性强的教学,此时如果一味地教授课文,学生会感觉很枯燥乏味,但是如果在一边讲授故事时,一边给予学生表演的空间,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以自己感知到的情感语调表现出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情感等的特点及其变化,更直观地创造性地呈现出学生对课文的参与作用及课文言语形式的艺术魅力。在《社戏》中,篇幅长、事件多、容量大,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扮演双喜等,给大家表演“偷豆吃豆”的情景,在激发学生表演欲的同时,认真去阅读课文。这样通过师生对话,顺利过渡到生本对话、生生对话。
二、尊重主体,倡导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新理念就表明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注重人性化教育。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在课文《少年闰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1—14节,完成填空:我( )到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同时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学生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轻声速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那么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甲:我填“我看到了”。他看到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学生乙:我觉得应该填“我还听到了”。因为他听到了婉转悠扬的歌吹。学生丙:我想填“我感觉到了”,因为当时我的心情急迫又陶醉……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三、引入争辩,展现开放对话
争辩研读在对话阅读的具体实施中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争辩研读,合作学习将无法实现。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代替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教师善导,多加鼓励,以情动之、以法教之,学生只要去思考、去争辩,总有得出自己独特阅读感受的一天。同时,学生在争辩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进一步的认识。如在《少年闰土》中,学生就有争辩:“你喜欢做迅哥儿还是做他的那些小伙伴?”生1:我喜欢做他的小伙伴,我就喜欢自由自在,淳朴无私的生活,多有趣!生2:小伙伴们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正规的教育,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很有知识。将争辩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挖掘文章主题,展示学生心灵自由,突现个性。
四、对话心灵,呼唤个性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不是把真理当作说教,而是跟学生一起讨论,向学生提供他们思考的问题,请他们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这就是师生合作融洽的真切体现。根据学生生活体现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寻找足迹。生活体验,是指个人的经历、阅历、所涉世事的体会、认识和感想。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在与文本对话时呼唤个性化对话,感受课文中的矛盾与乐趣,从而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创设阅读的氛围。
皮亚杰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创新解读文本,和教师建立了平等的关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需要语文教师在对话阅读教学中树立现代的阅读理念,积极地整合、构建有别于以往的全新的语文阅读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对话的兴趣,把争辩研读引入对话阅读课堂,开放创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雪梅.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