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田野调查中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2019-11-29王婷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语言学

摘 要:语言田野调查中,在已有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社会科学方法论,做到以实践为基础、以社会系统为视野、关注语言的发展性、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进行语言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所研究的语言,在获得真实语料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描述语言现象并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我们要认真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并将其自觉运用于语言田野调查中。

关键词:语言学;田野调查;社会科学方法论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以语言研究者亲自到实地对所研究的语言对象进行考察、实地获取调查语言对象相关第一手材料的一种实地调查方法。在语言田野调查中以语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并结合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语言研究有助于对语言调查对象的把握与深入,使我们在获得真实语料的基础上,更能准确地描述语言现象并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理论,它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并以此为基础,从实践出发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经过实践检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重要学科,其研究过程离不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语言是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持续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田野调查作为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体现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发展中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和系统研究,以获得广泛、有价值的语言研究材料。那么,如何在语言田野调查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语言田野调查以实践为基础

田野调查法以实践为基础,源于西方,最初运用于人类学研究,指的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住居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必须要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客观、系统、确实的第一手资料。”它以实地考察实践为基础,随后也被运用于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学的田野调查研究要求调查研究者进驻语言调查点,通过发放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关于研究对象语言的一手语料的研究方法,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实践研究方法。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工作的开展,中央从北京大学和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抽调了一大批优秀的语言学专业学生,到全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进村驻寨,进行民族语言调查,田野调查方法广泛运用于民族语言研究中。当时许多研究者,像今天的民族语研究大家戴庆厦教授、王敬骝教授等,为广泛、深入调查民族语,长驻少数民族村寨,一呆就是好几年,不但把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学得十分流利,而且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劳动同生活,真正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当中,为他们之后的语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研究者结合自己所学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调查实践,将原本适用于汉语,甚至人类学的调查方法进行了调整,探索出了符合当地民族语的语言规律的语言调查方法,为之后的民族语深入调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语言田野调查实际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所以,中国民族语研究的先驱学者很重视实践调查,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把语言田野调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地向后学、自己的学生强调田野实践调查的重要性。通常,研究者结合自身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运用严谨求实的语言田野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后,将会真实、准确地描写当地言语社区的语言现象,从而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语言材料。

二、语言田野调查以社会系统为视野

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该注重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在社会语言学调查中,我们发现,语言会随着使用场合,使用对象,使用目的等不同而发生变化,语言的使用状况会受当地的自然地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使用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可见,社会语言学调查应该基于社会系统,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进行。

在双语或多语社区中进行语言田野调查就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准确揭示该地区的语言生活状况。在大多数双语或多语社区中,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有哈尼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杂居,这三个民族又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聚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以哈尼族为例,他们在家和自己的村民小组中,使用哈尼语,赶集时遇到彝族使用彝语,遇到汉族使用汉语方言,在村委会使用汉语方言和彝语。此外,同一个多语或双语社区,语言的使用会因人的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而发生产生差异。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委会龙为村的哈尼族兼用语使用情况存在差异:40-60岁的男性因外出到县城打工,兼用哈尼语、汉语方言和彝语;40-60岁的女性主要在家从事家务,很少外出,只会使用哈尼语和汉语方言;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25岁以下兼用彝语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兼用哈尼语和汉语方言,还学会了普通话,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立足田野,综合各种社会因素调查后发现:该村的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明确的使用界限,是一个稳定多语社区,但是,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加,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语言生态,民族语受到了一定冲击。

总之,要想对与其它社会现象有着复杂联系的语言现象有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坚持田野调查,在进行实地调查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方法论,联系当地不同社会背景、民族结构、语言关系等社会因素,作进一步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揭示出其藏在面纱后的科学规律。

三、语言田野调查关注语言的发展性

社会在进步与发展,语言及其使用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用普通话去读律诗,会有不押韵的情况,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杜牧《山行》);读文言文时,我们会感到吃力,甚至误解其意,如“汤”本来指热水,后来指“米汤、菜汤”。这正是因为与古时候相比,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有的语言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比如“烹”,古代为用鼎煮杀人的酷刑,随着酷刑的消失而消失,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再如,傣语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曾一度是强势语言,与其杂居的其他民族如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以前大多都兼用傣语,但是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这些民族兼用傣语的现象受到了冲击。语言是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迁徙,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圈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互相接触,发生了变异。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多样性,语言研究者在语言田野调查法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语言现象进行及时地分析,能够获取最新的变化信息,揭示出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

四、语言田野调查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

语言是在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其使用主体是人民,因此,语言田野调查要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去获取相关语料、材料,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调查方法。脱离人民的语言记录有时候会有失偏颇。在语言调查中,有时我们可能为了方便省事通常会使用前人调查的成果,最常见的如整理调查词表,为我们调查某一民族语词汇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现,有些词汇在有的民族语言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事物,如汉语的“土地爷”、“财神”等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而汉语中的“巴士”、“幽默”、“迪斯科”、“吉普”等实际是英语bus、humor、disco、jeep等词音译来的,属英语外来词,汉语中原本是没有对应的;又比如云南佤族地区没有“炕”,也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或者同一个词,有民族语言有更细微的意义区分,比如,汉语的“洗”一词,在佤语中有细微的差别,佤语的“洗脸khok”、“洗头phak”、“洗衣服si daw”、“洗澡hwm”等中的“洗”不用同一个词来表示,与汉语用同一词表示不同。“在田野调查中, 由于调查者身处实地,面对的是众多的语言使用者和在社会中实际使用的活语言,因而能够突破异地调查只靠一个发音人提供语料的局限性,能够获得更真实、更准确的语料。”所以,在语言田野调查中必须结合当地事物和生活方式,运用照片、肢体语言等多种获得发音的辅助方式,通过询问更多的发音人以完善词汇意义,弥补缺陷,使得词义记录更为准确,而不仅仅是依照已有的模版获取的客观语言记录。上述,语言田野调查须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依靠群众的力量,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获得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语料。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大的语言工作者自觉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语言研究,曾多次对我国的语言包括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经验证明,语言田野调查研究中,结合已有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系统视野下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关注语言的变化发展,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地位,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描写语言现象,揭示出科学的语言规律。因此,语言研究中,我们要认真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并将其自觉运用于田野调查法中。

参考文献

[1] 范正勇.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7(03).

[2] 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1995(02):24-31.

[3] 戴庆厦.田野调查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王婷(1994- ),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