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题出新

2019-11-29彭鹏彭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张大千

彭鹏 彭程

摘 要:自古诗画相通,自赤壁赋创作以来,历代书画家好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了大量以赤壁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我们把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定名为赤壁图。文章以张大千多幅赤壁图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张大千如何在经典图式之下寻求突破,开创赤壁赋视觉传播新的图像模式。

关键词:张大千;《后赤壁图》;图式研究;视觉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张大千赤壁图研究”(16Y009)的阶段性成果。

自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问世以来,赤壁之游就成为文人、画家经常表现的素材,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常以“今之东坡”自况,其有感于苏东坡的赤壁情怀,曾创作过很多以此为题材的画作。“平生好写赤壁不下数十幅,亦犹青泾之好,写江山卧游也。”①笔者收集到的藏于海内外的张大千赤壁图,总数在60件以上。赤壁图是其一生重要的绘画题材,这一画题下有精心构制的佳作,也有逸笔草草之作。现藏徐悲鸿纪念馆的张大千1932年作设色纸本《后赤壁图》(图1),根据苏轼《后赤壁赋》之意境入画。文中记述:“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②因此,《后赤壁图》中右侧突入的巨石占据了画面大部分位置,山顶有倒挂松一棵,苏东坡立于危崖边,向下俯瞰,崖下波涛翻滚、云雾缭绕。作品用笔工写结合,墨色滋润,构图奇崛险峭,经意为之,是张大千山水人物精品。自题“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古无画赤壁后游者,予以意为此,亦殊有致,大干居士”。右又题小字“悲鸿道兄以为可教否?壬申(1932年)十二月大雪后,检旧作呈正,爰”。同年张大千亦有水墨纸本《东坡居士后赤壁游》,主题和构图与前者几无差异,从右侧突入的山岩占据画面大部分,东坡居士头戴东坡巾,身着长袍,俯首望向赤壁之下,下方大片留白。人物用白描手法写出,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须髯飘洒,若有所思,山石用短线勾勒,淡墨渲染之。全画气势奔放,笔意淋漓洒脱,人物与山水融为一体,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和无限苍茫怀古之情怀。此后还有1939年《赤壁怀古》(图2)、1948年山水水墨纸本《赤壁图》、1955年赠曾宪七《后赤壁图》(图3)等等。可以看出,此类构图是张大千后赤壁图中较为固定的模式。作品多为竖幅山水,选景时只截取悬崖峭壁的一段,山石从右侧突入,山顶一棵醒目的倒挂松,东坡居士一人立于山崖顶端,中间大片留白,下方或波涛翻滚,或以一角山石相托,上重下轻,上实下虚,造成一种动感。从画面布局来讲,画幅内容简单,一松一石一人,物象通过截断的手段来裁剪与重新组合,小小的画面充满了强大的气息,与历史上的其他赤壁图有很大差异。

首先,舍弃了赤壁题材惯用的泛舟赤壁这一经典符号,打破了巨石与孤舟搭配的赤壁题材经典图像模式。赤壁图在宋代已经是常见的绘画题材,乔仲常、杨士贤、马远、马和之、赵伯骕、赵伯驹等都曾绘赤壁图,明代是《赤壁赋》书画创作的高峰期,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派画家创作了大量赤壁图。纵观历代赤壁图,早期的赤壁图常以长卷杂以故事和山水的形式来表现,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赤壁图,其以长卷形式完整描绘了《后赤壁赋》的内容。画面共分九段,按原赋叙述的顺序依次展开,每一段题写相应赋文作为图解。但总体来讲,赤壁图发展到后期定型之后,大部分皆是以山水短卷的形式,以舟游为代表特写一场景来象征全局。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和宋代杨士贤《赤壁图》以全景式表现手法描绘赤壁图,画面中群峰高耸,一叶扁舟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之上,陡峭巨大的赤壁与一叶扁舟形成鲜明的比照。纳尔逊本李嵩《赤壁图》采用了南宋典型的一角半边式构图,特写赤壁山脚以及苏轼与友人乘坐的扁舟。宋代马和之与明代文嘉的《赤壁图》采用大幅的留白处理,孤耸壁立的危峰与一叶孤渺的小舟形成鲜明的比照。而后戴进、仇英、文徵明等画家的《赤壁图》也多呈现出极为相似的图像元素。分析这些传世作品,不论是全景或边角构图,其画面构成主要有以下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耸的山体,另一部分是苏轼与友人泛舟的情景。虽然在描绘重点或手法上有一些差异性,但这一基本图式却始终未曾改变。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里,泛舟赤壁都是必不可少的情节, 所以苏轼与两位友人泛舟于高耸石壁之下的意象被提炼出来,成为东坡赤壁之游最大的图像特征。徐渭题画诗《似赤壁游》中云:“一艇泛三人,多疑游赤壁。无处少江山,但无此好客。”历史上,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的意象几乎是东坡赤壁之游图像的套路,而这种山水中有舟,舟中有人是赤壁泛舟的标志,也是历代画家、工艺品作者创作赤壁山水图像的点睛之笔,苏轼搭配两位友人泛舟于高耸石壁之下的意象,几乎变成了“东坡赤壁之游”固定图像模式。而张大千一系列的赤壁图里没有出现传统泛舟赤壁的元素,而是以东坡居士立于赤壁之上为主题,打破了传统图像元素。

其次,截取式视角以及斜线结构的运用,极具力度和危势的布局形式与历史上的赤壁图有很大差异。张大千《后赤壁图》省略了一切多余的物象,斜出的巨石成为画面主体,以一角代全景,笔意简洁,小中见大,含蓄地表现了赤壁的雄奇壮美。这与大风堂旧藏弘仁代表作《黄山蟠龙松》(图4)构图很是相近,画面均截取险绝陡峭的山头作为画面主体,一棵蟠龙松倒挂在山顶,背景大片留白,突出主体,给人想象空间。石涛云:“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截取式构图和摄影中的特写相似,以点代面,山一截、树一枝、屋一角,截取景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加以夸张、变形,视角独特,构图独具一格,从而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黄山派另一位代表人物梅清黄山题材山水画中,也多采用截取式构图,而且画面中大部分山石呈斜线结构。《百步云梯》(图5)主体为淡墨细笔勾勒的倾斜山体,从整体结构上看,山体占据了画面二分之一的位置,山脊的斜线将画面分割为两部分,给人以山势险峻的不稳定感,真实再现了实景山势的险势。梅清另一幅黄山题材画《光明顶》(图6)中,也同样运用倾斜来表现画面的动势,画面只截取光明顶的上半部分,前后重叠的山体以倾斜之势出现在云雾中,画面在对自然真实景观进行描绘时予以强化和夸张,突出了山势的险峻,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以倾斜来表现动势的构图模式在张大千赤壁图里有明显的痕迹,或受其影响。张大千早年摹古深受黄山派的影响,尤其是石涛,他是张大千入手传统的最重要学习对象。张大千在多幅赤壁图题款里提及石涛的影响。1925年作《东坡游赤壁图》题款:“大涤子有此本,盖坡公后游赤壁也,临奉承德老兄鉴家博,乙丑大千倚装。”表明前人石涛曾画过,上部有曾熙跋语:“季爰自得髯所藏大涤子巨幅册子,笔力更雄厚。此帧写东坡后游赤壁,儒冠古服,真能得其划然长啸、草木震动之旷怀。大涤原本恐尚不能到此。”对张大千本后赤壁图颇为赞许。1932年作《东坡居士后赤壁游》,题识:“东坡先生后赤壁游。昔人无写之者,予尝戏作狡猾,以意拟大涤子一幅,颇为侪辈所称。”1935年作《仿石涛赤壁后游图》,题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见大涤子写坡翁赤壁后游图,固仿此。”1936年作《赤壁泛舟》,题识:“丙子重三月,仿大涤子笔写于大风堂,大千居士爰。”无疑石涛曾有过东坡赤壁的传世画本,张大千深受其影响。而这些山水创作的时期也正是张大千极意效法石涛的时期,他曾自言“极意仿法石涛,唯恐不入……”,所以其赤壁图创作初期用笔和构图也多似石涛。此外,黄山作为特有的绘画意向在张大千绘画发展的初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创作的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逾百件,几乎包括了黄山的全部胜景。他曾在笔记中写道:“黃山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无奇不有。”“黄山无松不古,无峰不奇,而始信峰尤奇,诡不可名状。”《后赤壁图》的山石结构造型中,无论是整块的山体还是从绝壁间伸出的倒挂松,都与黄山的地质和植物形态相符。张大千赤壁图不再是对赋文的图解,其灵感来自黄山千奇百怪的奇峰异石之景,对实景的利用让大千笔下的赤壁图更加生动。

最后,斜出的悬崖,岩顶倒挂的古松,把观者的视线聚焦在了山顶俯视的苏轼身上,成为画面不二的焦点。再现了原作独自攀高,山鸣谷应,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不可留之气势,这是同类作品里几乎无法实现的。宋代文人苏东坡(1037—1101)才情纵横,几乎可说是最受后人尊崇喜爱的文人典范。林语堂《苏东坡传》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轼精神为中国文人普遍认同,在他身上也围绕着无数的话题。张大千和苏东坡同是四川人,苏轼也是大千所倾慕的古人,张大千钟情于赤壁题材不仅仅是为古人写照,还源于与苏东坡在精神上的相通,崖顶观苍茫者,他是苏东坡,也是大千自己。悬崖峭壁上的孤松,虽可能是黄山松石的实景写照,但它们却有着拟人化的寓意。清瘦、孤傲、坚贞,斗风雨,傲霜雪,宁折不弯,这是对苏轼也是对大千自己节操和精神的隐射。

前后《赤壁赋》这两个经典题材,被太多人写过、画过,张大千打破传统巨石孤舟模式,学习石涛、梅清、弘仁等黄山派先贤技法,参以自己个性,在传承经典图式的基础上,简化物象,以截取式视角以及斜线结构组织画面。画面的结构关系简单明朗,主题突出,章法新奇巧妙,开创了一种更加险峻且富有新意的布局形式,把无限苍茫和怀古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至,更加生动地表现了赤壁赋诗意。

注释:

①取自张大千《泛舟图》款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

②出自苏轼《后赤壁赋》。

参考文献:

[1]徐渭.徐渭集: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洙龙.张大千画语录图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彭鹏,四川农业大学。

彭程,四川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张大千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钱包被盗,捏泥像赚钱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不役于物
张大千出老千
我的最牛老爸
多画失真
手拉手跑的幸福
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张自启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