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扫云根,墨韵流芳
2019-11-29宋九江
宋九江
网上拍卖很有趣,一件拍品可以持续拍卖好几天。2012年12月,刻铜界元老孙爽先生,他有太多的好东西,割爱拿出几件在盛世收藏刻铜网站上拍卖。其中一件是王梦白的《巫山十二峰》铜墨盒。孙爽先生在拍卖帖子上有言:“这类画稿多是文人案头之物。”白天我和他人一起轮番出价,没有结果。晚上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怕被别人买去。大概是深夜三四点钟吧,我起床,坐到电脑旁,郑重其事地在键盘上敲出“一口价”三个字,不放心,又敲出去二个字:“要了!”猜想着孙爽先生天亮看到盒子成交了,会有怎样的想法,便美美地睡着了。事后有参拍者打電话给我,说他很后悔等等。又不是谈女朋友,语调令人心酸。
王梦白(1888-1934),享年47岁。祖籍江西丰城,生于浙江衢州,定居北京,在天津去世,一说在天津治病不愈逝,一说在天津贫困而死。生死大事,多写了几个字。少时在上海当学徒,得空便刻苦自学书画。受到吴昌硕的指导,学得大写意。吴说他:“梦白君嗜画成癖,古意横溢,活泼生动。”到北京后做过司法部录事,担任过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教授。他有许多大写意刻铜作品,件件都是精品,可见他创作的严谨态度。他还受到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陈师曾的赏识、帮助和指导,侧重于小写意,很快形成了自家面目,以小写意明世,被称为“天才画家”。当代画家董寿平曾说:“画得好就数王梦白”。虽早逝,但在美术史上有突出地位。
《巫山十二峰》铜墨盒好在诗书画印全有。当时在北京画坛,他的书法和题画诗很有名气。看了这首题画词,大家可能会有同感。
巫山县民国时和全国其他山区小县城一样,落后、纯朴、贫穷。所以历代的诗词写的都是自然景致和关于她的神仙故事。王梦白也不例外。这一首词,39个字,小令。词牌名《金船荡棒》可能是荡船金棒的倒装句吧。这首词应该有一个词题,形式上就像现在文章的副标题。按孙爽先生拍卖帖子上说的“巫山十二峰”,就很好,现在拿它作词题。这首小令,十句,首句平声,后面八句都是押仄韵。其中“跻”字,现在读平声。平水韵读仄声,押韵。特别珍贵的是,这是我目前看到的他唯一的词作。
墨盒的上下款包含许多信息,还有题画词诗文。特别是作者亲自创作的题画诗词,尤其珍贵。墨盒上图案也要尽可能发现出它的好来。我想试着说说此盒的好,与师友们交流。
金船荡棒·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
飞插云际。
神工僻奥,
区远近,
耸罗髻。
绝顶掣动攀跻,
有客蹑侨至。
童子出砚匣,
笔扫云根细。
这首词应该是他或和他人一起游览过巫山,回来后,连同墨盒一起创作的。诗人和画家最需要经历和游览,有感而发。
巫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绮丽、神秘。王梦白把它画成了仙境。首句“巫山十二峰”点题,点出后面故事发生的地点。“飞插云际”“区远近”,一纵一横,宏阔的空间打出来了。“耸罗髻”,以罗髻借代神女,以部分借代整体,借代十二峰之美。以上这些都是“神工僻奥”的结果。神工就是盘古,僻奥就是开天辟地。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纪。僻奥,巫山僻得最好。古人说:“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前五句搭台,后四句唱戏。前五句写十二个仙女,写十二峰,后四句写一个男士。?这个巫山上“笔扫云根”的男士是王梦白!吟诗作画,抒发情感,不可能是其他人。“绝顶掣攀跻”,连用三个动词,说明他攀登绝顶之艰辛。下一句有个“至”字,是说到达了山顶。有一个“蹑”字,说是不再需要用力攀爬了。蹑,说是不再需要用力攀爬了,轻步慢行就可以了。“有客蹑侨至”。客字好理解,游客游客,对十二峰来说,来得都是客。客和侨同指一个人。客是行为,侨是身份。他怎么成了“侨”呢?侨,侨民。查《现代汉语词典》:“侨民:指在外国而保留中国国籍的居民。”王梦白不住在外国,来到巫山十二峰,十二峰也不是国外。套不上去,他怎么“侨”起来了呢?原来这里有神仙故事。看下一联“童子出砚匣,笔扫云根细”。梦白没有童子,应是神仙给他安排的。出现砚匣也是神器,否则的话,那小小的砚匣内的墨汁,怎么经得起他笔扫呢?也就是说他到了仙境。这还不能说明他侨。他只有原来就是仙境中人,投胎或者在人间居住才能算侨。他可能就是这么想的,他保留国籍是巫山十二峰仙境,投胎到人间(对仙境来说,人间就权当外国了)居住。今天重返仙境游览,自然就是客人。由此看来,这首词不是写实的,是写虚的,写神仙的,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作品。再统一说末句,“笔扫云根细”。云根指巫山,大大小小的山和山脚处。这里雨水多,潮气大,当地人认为天上的云、山间的云雾都是这里的山生出来的。云根细是抱怨,抱怨自己的才华受到约束得不到充分的施展。还抱怨什么?不知道。不联系生平,不作衍生。这首词很美,把自己的书法和诗词“扫”在了巫山十二峰上,把自己的仙姿定格在了铜墨盒上。他通过自己的故事,给巫山文化增光添彩。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恩怨。”好像是针对铜墨盒说的。王梦白在这方墨盒上做到了。
梦白画的是仙境,高高在上是仙境的特征之一。所以直接画山顶,把山顶以下部分全部“一刀切”去。远处有七座山峰,大小、高低,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有动感,有遐想。她和近处的主峰形成疏密关系、虚实关系。人画得很小,反衬主峰高大。还画了云和其它不少东西,不感到拥挤,给人无边无际宇宙的感觉。也是仙境的感觉。
这件作品的画法,纯为国画技法。批麻皴,三五一组,长长短短、前前后后加上苔点,有立体感,有阴阳向背。整个画面都用线条。这线条和清末陈寅生开始的线描不同,这是民国初期陈师曾、茫父、王梦白、张寿丞等一大批书画家,刻铜家对清末线刻的发展。王对山的轮廓线的笔法也很干净利落。有停顿,以显山之坚强稳固;连贯而光洁以显阴柔之美。横贯东西的S形云线,坚实而飘逸。位置偏下,把远处的群山托起,使其更显高耸,神秘。上山处有台阶,说明神仙也步行,也不总是腾云驾雾。这幅画除人物外,只有二种植物。一是苔藓,提神且给画面带来生气。苔藓直达山顶,也反映了巫山湿润的环境的特点。
还有菖蒲。菖蒲有山村气,有仙气,有文气。文人将菖蒲人格化,将文人的品性加在它的身上。俞曲园总结为:“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吕白石。”文人把菖蒲称为仙草,地位很高。苔藓是画面的点缀,而菖蒲不同,梦白把它作为唯一够得仙境的植物而画在图中。将菖蒲置于画面的下端。也是文人安淡泊,甘居于下的写照。文人都爱画菖蒲,就是借菖蒲画自己。吴昌硕、金农、胡公寿等等,虽有差别,大都属于稚拙一类。而王梦白不同,一反常态,直抒胸臆,那菖蒲的叶子像钢针,放射状像光芒,反映他刚正不阿、面指人非、心底坦荡的一面。这在其他菖蒲画中是没有见到过的。但他有深厚的底蕴,根子上仍是雅拙的,文人的,不粗不俗。这幅画的构图在他的画中显得别调。我想他是根据墨盒的属性、尺寸,结合词意,排除其他影响而精心研制的。他的得意弟子雪涛曾说:他作画时并不死守某种笔法,而是 “转运自如”,根据表现内容与作者之意,该用什么笔法,就用什么笔法,这或许对我们理解他有所帮助。
这件作品推测是张寿丞刻。原因一,他和张寿丞友善,他的作品上只有张寿丞的落款,没有其他刻者的姓名落在他的作品上,要不就是没有刻者的落款。很可能他的作品都是送给张寿丞一个人刻的。原因二,《莲花庵写铜》中有邓见宽先生文,有言:“张寿丞享‘铁画银钩之誉,其下刀细腻流畅。”结合此盒看,铁画银钩,细腻流畅,可谓毫厘不差,正合张寿丞的特色。原因三,见此盒上披麻皴,刀速直追笔速,真痛快之致,非名家绝无此能。刻铜件上没有刻者姓名,给判断带来困难,见仁见智吧。
写作此文是因剑文兄提议,他还帮了我不少忙。我在此表示感谢。写了很多,是想把墨盒说透。有不妥处,请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