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019-11-29郭艺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

郭艺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单纯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背道而驰的。笔者以《新视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探析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并展开了相关课堂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人文素养;《新视界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0-0117-04

一、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时代背景及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

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国际间合作变得日益紧密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都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与较量上。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树立起人文主义教育观,培养新一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及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1]。

2007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风向标由往日的考试考级等功利目标,转向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向[2]。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然而人文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尤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第一,人文文化是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文化的沉淀决定着个人的道德感、责任感的提升。因此在准备迈入社会的预备阶段,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必要积累人文文化,这是培养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必要途径及有效方法。

第二,人文文化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还可以给人以直接和简介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如果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那么,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都很欠缺。而一个知识结构不健全或能力不足的人,是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第三,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贯穿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接触并理解西方文化,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不崇洋媚外,不盲目趋附,能够熟悉并正确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树立本土文化自居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更好地實现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现途径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指出,“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还是把外语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来学习,其中隐含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会取得不同的结果”[3]。作为人文教育的外语教育,往往采用内容依托式(content-based)课程,如美国高校的外语专业(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基本都没有安排单纯的所谓“语言技能课”,而是内容依托,在修读文学、文化文本的同时完成语言习得过程。耶鲁大学是重视人文通识教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基于“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理念,“它开设人文教育计划课程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开设古代和外国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开设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4]。这些做法与经验也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摒弃功利主义倾向,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拥有自己见解和个性的鲜活独立个体。因此,在注重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其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习俗及生活方式,开阔眼界,培养广阔的文化包容心态,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5]。而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可过分强调西方文化,应将了解西方作为促使学生意识到本民族自身优秀文化的突破口,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中国文化、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当代中国社会。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应对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挑战。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建设就不但是课程改革方面的举措,还应上升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这一点是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和大学生共同意识和体会的。

三、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实践

在探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得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英语课程真正地成为一门通识类课程的解决途径后,笔者积极将此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例示: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

《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二单元的课文节选了美国著名记者珍妮特沃尔斯2005年出版的回忆录《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由于课文的篇幅有限,只节选了穷困潦倒的父亲,在圣诞夜,指着夜空中的星星,将它们作为馈赠给孩子们的礼物的情节。

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文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及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在个性化阅读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班级组成及知识能力背景

学生来自会计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班级人数42人,英语基础较好,对于英语阅读非常感兴趣。上课状态积极活跃,喜欢思考,但缺乏深度,热衷于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课堂活动。能够完成课本文章的阅读及理解。

2.资源背景

在上课前后下发调查问卷,充分调查学生意愿兴趣。另外,要求学生制作PPT,利用课堂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

3.教学过程

Step 1:课前活动环节

设计意图:利用调查问卷环节,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原著的兴趣。打破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与此同时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第二,转变学生对于阅读英语文章的抵触心理的。

课前活动环节设计并非可有可无,一方面通过此环节教师可知悉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更好地设计课堂问题,使解答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知识,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以更积极的状态学习新知识。

本节笔者针对课文内容在学生中下发调查表,收集学生针对《玻璃城堡》这篇文章最想知道和探究的两个问题,从中择出频率最高的两个,以进行课上讨论。调查问卷整理排序后,这两道问题如下:

a) Why this text is titled The Glass Castle?

b)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通过上交的问卷,笔者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对文章的标题“玻璃城堡”非常感兴趣。问题大多也是集中在此。原因在于虽然课文的标题为《玻璃城堡》,但是节选部分并未出现相关玻璃城堡的内容,这让从未读过原著的同学们非常费解,因此领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变得难上加难。这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热情的契机。笔者抓住时机,给学生布置任务,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成员的任务为阅读原著,搜集原著相关信息,并且制作PPT,在课前展示。

Step 2:课堂展示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任务的布置,课内活动的展开,课文的内容将变得生动立体起来,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学内容,使得英美文学内容得以渗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使得他们印象深刻。

活动开展后,学生们很快有所发现:原来,课文的标题“玻璃城堡”来源于原著中父亲雷克斯为全家设想的住所:以高大雄伟的城堡外形显示生活的稳定和富足;用透明的玻璃材料构建自身与外界的联系,却又能有效地与外界隔离。而设想的美好恰恰与现实相反,父亲雷克斯与母亲罗斯玛丽居无定所,顛沛流离。“玻璃城堡”代表了空想主义者脑海中的虚假繁荣景象,如果一切不付诸实践,那么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另外“城堡”的“玻璃”材质,象征了理想与残酷现实相比的脆弱性。

除此之外,另外一组同学通过阅读与搜集材料发现:虽然原著中,父亲“嗜酒成性”母亲“不尽职责”,孩子们童年饥寒交迫十分窘迫。但是,父母并非是十恶不赦的形象,他们的身上依然有闪光点,比如在对孩子们的教育理念上,他们给予的是慷慨的表扬而并非随意的辱骂,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锻炼孩子们抗挫折能力。在这组学生做完展示之后,笔者又加以引导,任何事情都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另外一组学生比较关注原著中伴随苦难成长的四个孩子。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父母又有消沉的生活态度,但是孩子们都在努力生活,积极成长,在成年后成功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学生们得出结论:无论一个人的原生态家庭有多么不堪,一个人的成长中遇到多少挫折,只要他/她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奋斗,那么成功终会降临。学生们看到了原著中传递的“正能量”这让笔者十分欣慰。其实原著中的孩子们在成年后,通过不断努力取得成功,这是典型的“美国梦”的例子。“美国梦”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聪明和刻苦,人人都可以成功的一种信条[6]。笔者借此机会,为学生们引入“美国梦”这一词条,并且加以介绍,同时推荐他们课后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福会》《嘉丽妹妹》等典型的诠释这一文学主题的作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实的美国社会。

在整个课堂活动期间,学生们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展示阅读心得,其中不乏令笔者欣喜之处,比如一位学生提到《玻璃城堡》中对于生活的琐碎的描写以及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的痛与暖,与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她的作品《天才梦》中沧桑尽阅的感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经济系学生的发言一面让笔者惊叹于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在笔者心目中,学生们也一改往日木讷沉默、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形象。

Step 3:数据调查与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参与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42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40份。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后,结果如下:

1.你是否愿意参加类似的教学模式活动?

2.对于英美文学,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是否感兴趣?

3.你觉得是否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英美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内容?

4.你认为通过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对于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与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益处?

由表格1,2,3,4中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设置非常感兴趣。笔者同时也认为教学过程进行得流畅顺利。通过此次课外任务的布置,课内活动的展开,英美文学内容的渗透,第二单元课文的内容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所以无论笔者还是学生都收获颇丰。总结如下:

1.理想的人文教育,其模式应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而教师是以更有经验的读者身份出现;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器皿转向阅读主体[7]。每一个学生以及教师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作为更有经验的读者的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促动者。

2.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课堂如果长期过多地关注认知领域的内容,单纯讲解词汇、语法,忽视情感领域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势必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渗透英美文学等人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有益的扩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阅读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英美等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8]。

4.在共同完成组内作业,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探索及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在课堂展示环节,师生的互动,增加了彼此的了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不是一个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9]因此,当今的英语教育不应该以一种单向的,以教师权威为中心的教育,应以一种讨论性的、对话性的、分享性的方式将知识传授。而将英美文化等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大学英语通识课的方式,无疑是打破传统授课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04):30-31.

〔2〕田颖.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19-220.

〔3〕梁毅.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英语学法指导探究[J].广西教育,2017,(38):2-3.

〔4〕代天善.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四个“性”[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52-56.

〔5〕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02):6-9.

〔6〕范先明.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的三种不同表现[J].疯狂英语,2007,(07):62-65.

〔7〕何晶晶,龚航.“文学圈”模式下英语专业低年级英语小说翻转课堂教学实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11):6.

〔8〕陈妍.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渗透[J].海外英语,2012,(17):56-57.

〔9〕许渊.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策略理论及其对中学教学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4-1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