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法兰新书触动西方“中国观”

2019-11-29潘亮

环球时报 2019-11-29
关键词:法兰悖论新书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潘亮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新书《中国悖论》(米歇尔-拉封出版社出版)近日在法国与读者见面。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拉法兰到访中国百余次,是法国政界知华友华代表人物之一,在今年国庆节还被中国授予“友谊勋章”。他之前撰写过有关中国的《中国广角》《一带一路规划大事件》等书,此次他希望通过《中国悖论》为读者勾画出一个更加客观而立体的中国观,并呼吁欧洲人学习中国及其文化,大胆与中国合作。该书出版后,有声音质疑拉法兰以新书“捧”中国,故意将中国“天使化”,对此他明确回应,“我不为中国政府工作。但纵观时事格局,我们最好与中国合作!”

复杂而矛盾的中国被误解了

拉法兰在《中国悖论》一书中称,对许多欧洲人来说,中国是一大威胁。这是由于欧洲对这个复杂又看似自相矛盾的东方国家缺乏了解。而以他本人50多年来与中国交往的经验,与文化深远的中国建立丰富联系是十分令人神往的。“中国拥有集权的政体,但地方政府也拥有很大权力;中国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但同时是世界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军者;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仅排第82位,在智利和保加利亚之后。”拉法兰这样为他的新书开头:定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从不同角度可得出不同结论。“因此,在这个复杂的国家,每当我庆幸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时,却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看到相反的一面。”拉法兰自认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也不懂汉语。每当有法国人问他如何看待中国人时,他总会回答,“您的问题让我困扰,因为我不了解所有中国人。不过,要想了解中国人首先要喜欢中国人。”

拉法兰在书中写道,对中国的认识越深入会使人越想了解中国,这也可能令他们对之前的认识产生疑虑。不过有一点越来越清晰,就是在西方希望向中国强加他们的观念及体系时,中国人在努力证明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甚至相反的“中国方案”。西方人认为相对的事物必定冲突,真相只有一个。但中国的阴阳平衡文化让他们认为好坏、是非可以共存。这种文化差异导致欧洲人在看待中国时常常带着轻视和傲慢的态度。

中国快速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实验室”的转变让世人吃惊。拉法兰在新书中指出,世界将中国经济的飞跃视为威胁,是对中国的最大误解。他表示,中国只希望能自主发展,绝不想称霸世界。事实是,美国如此害怕中国,担忧自己将失去全球第一的宝座,因而向中国发起贸易战、退出伊朗核协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支持英国脱欧并把与俄罗斯的关系搞得十分复杂。“为实现某些自身利益,美国使用的手段是不可接受的。”

欧洲不应成为“挨打的乒乓球”

《中国悖论》出版后,引发法国联合电台、法国书店网等媒体的兴趣。它们详细介绍了新书的内容和主张。该书第一部分呼吁西方学习和理解中国得到了不少认可。但是关于“中国的崛起被误解,老盟友美国不可接受?”的说法也招来疑问。法国电视台《政治节目》知名主持人萨拉梅在联合电台现场向拉法兰发问:“您的描述让人觉得中国人都是爱好和平与对话的‘天使,他们被误解了。然而中国深入投资非洲、收购欧洲港口等做法不正是中国的‘侵略性扩张吗?”拉法兰反驳称:“中国当然要谋求发展,要保障自身利益。您能找到一个不寻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国家吗?中国在历史上从来不是好战者,中国参与战争是因为先被侵犯。中国人发现非洲比欧洲人早,但从未殖民非洲。中国也从未主张扩张主义、军事帝国主义等。所以,恐惧中国才是最糟糕的事。”

在联合电台直播间,拉法兰对听众强调,西方不仅将中国视作威胁,还把中国的经济发展简化为“中国只是个巨大市场”的结论。西方人自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会慢慢遵循西方模式的道路前进。然而,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明确表示,中国将坚持社会主义,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走下去。

有读者以人权问题及最近的香港问题指责拉法兰过分“美化”了中国。对此,拉法兰举例称,团结统一在西方只是个工具,比如是球队、军队战胜对方的手段。可在中国文化里,团结统一是高于一切的价值基础。造反派、分裂者在西方文化中常被视为英雄行为,但在中国这是遭到摈弃的犯罪行为。因此,中国特别反感欧美国家利用中国人权议题搞国内政治公关,为选票服务。中国认为人权问题可以讨论,但不应使用“高音喇叭”将它变成欧美媒体维护“人权卫士”角色的公关手段。拉法兰认为,在处理香港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做法很明智,“他们一直努力让香港特首化解困局而非主动插手,因为他们知道中央政府干预必会遭到西方的抨击和惩罚,无论形势如何发展,获得和平的方式是对话而非转身”。有人问拉法兰,“您是中国派来的说客吗?”他回答,“我不为中国政府工作,我对中国的立场与法国政府一致。我也并不天真,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有自己的雄心并取得了惊人成就。面对这个强国,我们应该问自己,欧洲是该对抗还是通过对话施加影响?”他再次呼吁,在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并极具攻击性的美国,与主张对话、强调世界需要规则的中国之间,欧洲更应该选择中国,而不是变成中美两强“乒乓竞赛桌”上那个“挨打的乒乓球”。

谦逊但有用的“中国观”

法国《每日舆论报》对《中国悖论》一书的内容及其引发的讨论给予很多关注。该报于25日发表题为“理解中国,避免对抗”的文章,并将拉法兰的新书形容为一个“谦逊但有用的中国观”。《每日舆论报》称,《中国悖论》对于中、西战略思考的差异分析很到位。中国对未来有着长远的目光,但欧美国家没有形成有效的战略性思考。除拉法兰之外,也有很多著作谈到了这个问题。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及巴黎政治学院授课的知名政论家弗雷德里克·沙里永是该文的署名作者。他认为,在眼下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这本新书“来得正是时候”,中国就像拉法兰所说“将成为欧洲未来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可能很难马上接受拉法兰喊出的‘热爱中国‘何必害怕中国等口号,但西方对中国采取的外交姿态是多了一些‘审判的味道。”

沙里永认为,到访中国100多次的拉法兰用新书对中国给出中肯的评价,他最想传递的一个信息是:与中国合作,将中国变成实现欧洲未来存在的一个杠杆。“而欧洲人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

猜你喜欢

法兰悖论新书
《意林》新书,pick一下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新书
法兰盖装卸装置及制冷装置
美妆悖论
知足者常乐
新书选介
悖论
新书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