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科技投入对农民生活富裕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
2019-11-29汪静雯赵鸭桥
汪静雯 赵鸭桥
(云南农业大学 650200)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且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处于一个较弱的地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党十九大报告提出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提高农民受益范围,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最终实现生活富裕。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的农业大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例如,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投资力度,大力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院士下乡,因地制宜实施方案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村发展等。随着这些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生活富裕的影响
农业科技投入是围绕农业领域的相关事物进行的科学研究与推广进行的一系列投入,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使农业在规模减少、利润增长、产业化发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推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型由传统单一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随着其进一步深化,合理分配农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在农村生产关系方面使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合理分工采用先进的机器大生产,从而将劳动力转移到能够进行其他高水平的农业相关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意味着农民收入可以得到一定的增加,从而使农民生活向富裕发展。
3 云南省农业现状和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3.1 农业现状分析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截至201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621.33万hm2。仅占云南省全部面积的22.45%左右,耕地面积较为稀缺。
近年来第一产业地区总产值逐年增长,2010年云南省完成农业总产值较2009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2.2%、林业产值增长8.8%、畜牧业产值增长6.0%、渔业产值增长10.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5.7%。到2017年,云南省完成农业总产值较2010年,年均增速15%,其中种植业产值较2010年均增长17%、林业产值年均增长15%、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3%、渔业产值年均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年均增长15%。
3.2 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收入是研究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农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从2010年3952.03元到2017年的9862元增长了149.54%,较2010年以前,增长速度加快,但云南省增提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距离逐年开始加大,因此如何提高云南省农民收入,让农民生活富裕,是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分析
3.3.1 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分析
云南省农业科技投入在逐年增加,同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截至2017年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经费157.7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5%,较2010年0.61%,增长速度逐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云南省在水稻、花卉、甘蔗、蔬菜等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农业科研投入力量整体总体不足,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研究机构从2010年到2017年增长幅度不大,与全省所有研究机构数量对比,占58%,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可知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结构优化。云南省农业研究人员从2010年到2017在这几年间起伏有点大,增长率为2.49%。与全省相比2017年农业研究人员占42.9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员波动大,且增加量少。
3.1.2 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机械化程度是农业科技应用的具体体现,农业机械化拥有量和农业机械化面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反映出当地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因此,一些学者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科技投入的物化指标之一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表明,云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起步低,1978年仅为243万kW,1978~1993年增长较为缓慢,仅增长到788万kW,其后逐年增长速度加快。近年来,增长水平稳定,但增长量不高,截至2017年末,云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535万KW,和其他省市相比,总体水平较低。
4 云南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生活富裕影响的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
在第二章云南省农民收入及农业科技投入数据的基础上,选区符合样布数据条件的数据作为变量来分析。设云南生农民可支配收入为Y,作为因变量,设云南生农业农业研究人员为X1,农业研究机构数为X2,农业机械总动力为X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为X4,作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 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数据选取了云南省2010-2017这8年间的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表3-1中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98,表明农业研究人员,农业研究机构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以解释云南省农民可支配收入的98.0%变化原因。但结果中部分数据的VIF值表明该结果中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消除多重共线性。
但由于数据容量小,自变量较多,因此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消除。结果如下:
表3-3 逐步回归分析
上述结果表明,在4个自变量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因变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由表3-3的结果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955,说明拟合度非常好,且为正相关。F=128.562,P<0.001,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可支配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4.3 模型检验
4.3.1 拟合度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为0.9555,调整后R平方为0948,都无限接近于1,这说明引入方程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程度很高,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模型汇总模型 R R方 调整后R方 标准估算的误差1 0.977a 0.955 0.948 484.35927 a.预测变量:(常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
4.3.2 F检验和SIG检验
对模型进行f检验和sig检验,结果如表所示。说明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即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ANOVAa模型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Sig回归 30161086.639 1 30161086.639 128.562 0.000b残差 1407623.392 6 234603.899总计 31568710.031 7 a.因变量:云南省农民可支配收入(元)b.预测变量:(常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1
4.3.3 T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T>T0.025,通过T检验,即自变量对因变量存在显著性作用。
T检验分析结果名称 样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t p X3 8 2411 3535 3063.25 398.392 21.748 0.000**Y 8 3952.03 9862 6851.504 2123.633 9.125 0.000***p<0.05**p<0.01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生活富裕具有促进作用。由于云南省各项目数据的时间较短,且不同年份的数据覆盖范围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中可用的数据较少。在实证分析时只对少数的几个影响较为直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比较,而这一结论并不代表着云南省农业科技投入中的其他未进行分析的方面对农民增收没有显著影响。
从云南省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结果符合现阶段云南省现状,云南省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拨款,所有政府投资力度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应用、传播,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物化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农业投入及应用的程度。
5.2 建议
5.2.1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云南省在科技投入投入中的力度随逐年增加,但与周边省市相比,任然不足,所有应加大农业可以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并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发展经济作物,保证农业质量优先的前提。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扩大资金来源,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合作,如“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等模式的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实现并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5.2.2 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力度。现代农业科技投入中占比较多的是农业机械投入,农业种植、收获、加工等等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农民有足够的能力去购买农业继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认识农业机械的有益之处,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促进农民对农业继续的认知,了解工作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合理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率。
5.2.3 完善农业投入及传播应用体系。促进各要素流动的良性循环,完善推广体系,有助于农民更好的接收到相关科技成果,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应注意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和指导,扩大队伍力量,扩大推广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当地农民生活富裕。
5.2.4 提高农民自身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认识水平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拓宽学习渠道、农业发展新思路,改变相关观念,结合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开展例如建设示范基地,并和有关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开展科技讲座,科技知识下乡等活动,培养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