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辨证施护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影响
2019-11-29黄蕤林云萍
黄蕤 林云萍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350000)
肝硬化是以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形成的以肝实质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1]。研究也发现肝硬化睡眠障碍患者的细胞与体液免疫状态显著异常,且受睡眠障碍程度影响明显[2]。因此,在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并提升睡眠质量[3]。为了进一步分析辨证施护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影响,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2.5±11.5)岁。观察组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2.0±12.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均经临床诊断证实;2)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中。
1.3 排除标准 1)严重心肾肺并发症;2)免疫性疾病;3)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失眠;4)精神障碍者;5)不配合研究者。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药物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给予辨证施护干预:1)心理护理: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习惯、文化等,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通过耐心的沟通和交流,引导患者疏导负面情绪,并稳定其情绪。2)改善促进睡眠方式:指导患者取半卧位,使得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更加有利于患者睡眠。晚上睡前,指导患者利用温水足浴,并睡眠对患者进行渐进性的肌肉放松训练;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整到最佳的范围之内,以促进患者快速睡眠。3)实施信息支持:通过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4)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并与患者共同制定一个科学的休息、活动、睡眠时间表,指导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活动。5)加强社会支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提醒患者家属遵医行为,并积极参与到患者临床治疗中;6)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直接决定了睡眠质量,将病房内的光线和温度、湿度等调整到适当的范围内。
表1 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1.5 观察指标 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其睡眠质量越差。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2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分。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睡眠质量7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所有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SAS、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肝硬化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睡眠障碍,因机体对应激事件最早期的表现通常是睡眠障碍[4]。并且在睡眠障碍的诱导下,致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使患者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种,以至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结合以往临床研究显示,诱发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的因素主要有:1)躯体因素:患者在治疗中受到病症影响而产生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2)心理因素:肝硬化患者病程长、治疗中具有极强的反复性,继而致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至于降低睡眠质量;3)环境因素: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睡眠体位不适合、夜间噪声过大、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线不合理等,也会加重其睡眠障碍现象;4)信息不确定:患者对疾病相关信息不够了解,以至于带来大量的负面情绪,致使其遵医治疗行为退化、产生睡眠障碍;5)药物治疗中所产生的多种不良反应,也会导致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的现象。
针对诱发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改善其睡眠质量[5]。综上所述,通过辨证施护的干预方式,全面提升了肝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