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干预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睡眠质量的价值研究
2019-11-29陈美玲
陈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妇产科,泉州,362000)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产妇为初产妇,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对机体神经-内分泌代谢状况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会加快产妇的心率、血压,诱发各种不良事件,影响产妇的睡眠质量。因此,对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次研究以70产妇为研究目标,探讨各个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0.5±10.5)岁。对照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2±11.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产妇均为初产妇;2)均无并发其他心、肝、肾等疾病;3)均没有沟通障碍。
1.3 排除标准 1)存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者;2)新生儿畸形及死胎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化的护理干预,入院后对给予产妇生理护理以及日常的基础性护理,例如: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有效沟通:护理人员通过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疏泄产妇的不良情绪。在沟通时,护理人员不可以批评、责备、说教产妇,要产妇的角度,考虑产妇的心境给予最为客观的分析和解释,并选择最佳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服务,以此来改善产妇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1-2]。2)诱导式发问:护理人员要利用好每次床旁治疗的机会,采用诱导式的方法对产妇内心真实的想法进行发问,使产妇可以打开心扉,畅谈自己心中的不快。3)个体化心理干预:如果产妇因无法接受角色上的转化而产生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以将婴儿与母体接触,可以建立母婴之间的亲子感情,利于更好的安慰产妇。同时要对其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果产妇是因为担心自己初为人母,无法更好的照顾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为产妇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并采用“口授-提问”的方式,以此来增强产妇的自信心,消极产妇恐惧和担忧的情绪。
1.4 观察指标 评定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的情况,其护理满意度评分为:将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根据填写结果进行统计和总结,满分为100,满意:≧90分上;一般满意:60~89分;不满意<59分。观察2组产妇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的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状态越好。观察2组产妇睡眠质量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的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分数高,其睡眠质量越差。
2 结果
2.1 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产妇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2组产妇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见表2。
2.3 2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2 2组产妇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些年,产妇的身心健康情况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另外,还有研究学者经过研究表明,孕产妇的睡眠质量情况与情绪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孕产妇长时期处于负面的情绪,不利于身体的恢复[3-4]。因此,在临床上,缓解产妇的负面情绪,提高产妇的情绪化水平显得尤为关键。近几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个体化心理干预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产妇和家属的认可。个体化心理干预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一种具体表现,根据产妇的自身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系统方案。采用一些列的心理干预措施来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缓解产妇的负面情绪,同时也可以减轻产妇多种不利的心理因子[5],提高产妇的睡眠质量,本研究显示对产妇实施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对产妇身体恢复大有裨益,可以有效改善产妇SAS、SDS的评分,缓解产妇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妇的睡眠质量,满足产妇不同的护理需求,在本次研究中充分体现出该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