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住院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与护理干预研究
2019-11-29李燕华
李燕华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南平,353000)
睡眠障碍,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具体表现在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夜惊等方面[1]。临床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为住院儿童的常见现象[2]。为改善患儿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一般肺炎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5±2.0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4±1.94)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给药、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在分析住院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旨在改善睡眠质量,减轻患儿的病情。护理方法如下:1)疾病护理:护理人员可根据不同原因出现躯体痛苦而导致患儿睡眠障碍,而对其进行相应的疾病护理干预,来预防睡眠障碍。如伴有发热症状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同时监测体温的变化。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控制好病室的温度与湿度,夜间执行护理操作时,应使用床帘,操作动作应轻柔、缓慢,音量应避免过高,操作后及时关灯,以免影响其他患儿的睡眠。3)心理干预:为了减轻患儿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用小朋友的语调与患儿的沟通交流,拉近护患距离,获取患儿的信任。4)睡眠习惯:针对因难以适应医院环境而产生睡眠障碍者,护理人员可嘱家长将患儿的毛绒玩具带至医院,使患儿与之共同入睡。5)家庭因素:患儿家长应于患儿入睡前,给予其充分的陪伴,当患儿入睡后,应避免反复触摸患儿的肢体,以免导致患儿惊醒。6)护理因素:科室应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培训内容以住院患儿的睡眠护理方法为主,包括心理干预、家庭干预、疾病护理及环境护理等内容,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分,得分与睡眠质量正相关[3]。家长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要求家长自0~100分中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2 结果
2.1 患儿睡眠质量评分 见表1。
表1 患儿睡眠质量评分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家长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家长满意度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导致住院儿童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1)疾病及治疗因素:疾病发生后,患儿多伴有一定的痛苦,如气促,发热等[4]。此外,外周静脉留置导管存在同样可对患儿造成躯体痛苦,增加睡眠障碍发生的风险。2)环境因素:环境温度与湿度不适宜、噪声、强光,同样可导致儿童出现睡眠障碍[5]。3)精神因素:由于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患儿易发生睡眠障碍,对病情的好转造成阻碍[6]。4)睡眠习惯:部分患儿由于睡眠环境发生变化,极容易出现睡眠障碍[7]。5)家庭因素:家长护理不当,夜间反复多次的触碰患儿,或睡前带领患儿做跳跃活动的游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患儿难以平静入睡,均易增加患儿出现睡眠障碍的风险[8]。6)护理因素:护理人员护理能力低,沟通能力不足,对家长宣教不到位,为导致住院儿童产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针对患儿所实施的常规护理,内容以给药、病情观察等为主,对以上因素缺乏重视,患儿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院将针对性护理应用到了患儿的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针对性护理期间,通过给予镇痛类药物等方式进行护理,可有效减轻患儿的躯体痛苦。调整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嘈杂度,可为患儿入睡提供舒适的环境。与患儿沟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可减轻患儿的不良情绪。嘱家长给予患儿毛绒玩具,可减轻患儿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并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可使家长与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得以提升,为患儿睡眠障碍的减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轻睡眠障碍,提高住院儿童的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家长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