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芬兰研修心得

2019-11-29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小学

少先队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芬兰学校教育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小学 叶 青

写在前面

长期的学校工作经历,促使我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现代教育中的“学校”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学校至少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不是简单教授知识的“学堂”,它的功能应该切切实实地指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引领儿童成长为一个个有礼有节、有情有爱的“大写的人”。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把“人的发展”鲜明地写在学校的旗帜上。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管理者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感到举步维艰。这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有社会评价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妥协和对一些现象的麻木。我经常会萌生外出求学考察的念头,渴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让自己完全停下来,有整段的时间用于安静地学习、深入地思考。

2018 年9 月,我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基础教育管理者高研班”芬兰考察团。在这19 天时间里,我努力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类主题学习、校长圆桌论坛、走访学校等活动,与芬兰的教育工作者、各类政府行政人员进行对话、交流,在对比与反思中,不断向基础教育深处蔓延……

研修心得

去芬兰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芬兰教育一定充满了竞争,因为竞争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各国教育环境的常态。走进芬兰后,我意外地发现,有着全球竞争力的芬兰教育,其独到之处恰恰是“不竞争”。

1.“少”与“多”

通过增加课时、作业、考试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国内教育的常用手段。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被学习任务占满,几乎没有可以自己安排的闲暇时间,但实际学习效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而在芬兰,情况却完全不同。

(1)教学时间少

芬兰教育对中小学校的上学日、课时数等有着明确的规定:全年只有190 个上学日,每节课均为45 分钟。小学一、二年级每天最多安排5 课时,每周合计19 课时,三、四年级每周安排23 课时,五、六年级每周安排24 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30 课时。芬兰基础教育的课时数,大概是中国的75%,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最少的国家。

(2)课业负担轻

在赫尔辛基麦里特小学(Meritori School),一名在此就读的中国学生夏洁表示:在芬兰,自己每天完成回家作业的时间普遍不会超过30 分钟,所有的假期,如秋假、圣诞假、独立日假、寒假、暑假等,都没有作业。

芬兰的学校是不提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但会提供很多艺术、体育类的兴趣班,供学生选择。当然,学生参加这些兴趣班完全是出于兴趣,与国内指向“考级”“升学”目的的兴趣班,有着本质的区别。

芬兰的学生的确负担轻,但并不意味着收获少。因为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当学习成为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动力十足地学习。怪不得,最不“应试”的芬兰,在PISA考试成绩上遥遥领先。

(3)教师录取率低

在芬兰,教师是仅次于法律和医学的热门职业,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苛刻。所有学段的教师,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的学历。申请师范专业时,除了要看笔试成绩,还必须通过严格的面试,以确认申请者是否热衷于教育,这样才有希望被录取率仅有5%—8%的师范专业录取。

芬兰教育,相当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芬兰奥卢大学教育学院的约翰娜院长说:“我们最担心的是,学院培养的师范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无论是研究性大学的教育学院,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会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包括教育技术、课程标准等。各个部门通过经常性的协商沟通,保障培训内容不重复。

人是教育最核心的因素。严格的职前选拔和良好的职后培训保证了芬兰教师队伍的优质和均衡,卓越的教师队伍成就了芬兰教育。

2.“慢”与“快”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沉淀下来。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悄悄的革命”。芬兰教育就是一种“慢”的教育。

(1)入学时间迟

7 周岁,是芬兰儿童的入学年龄。而且,在一年级教学中安排了足够多的玩耍时间。因为,芬兰社会普遍认同“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玩耍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的发展。儿童需要大量的玩耍时间”这一观点,也不断有研究成果支持这一理念。

事实上,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一起跑就加速冲刺,身体会提前透支,缺乏持久力,完成不了马拉松比赛。因此,教育应该像马拉松,需要调整步伐,调匀呼吸,自我放松。

我在芬兰考察期间发现,芬兰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注重营造一种安静、松弛的学习环境。在走廊和教室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坐着,甚至趴在地上讨论问题。芬兰教师相信,“人只有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2)评价不推优

社会信任学校,学校信任教师,教师信任学生。信任文化为芬兰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为之而不断努力。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教学研究,专注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此,芬兰的学校没有也不提倡选拔性推优。在高中毕业以前,芬兰学生几乎没有考试。唯一要参加的“标准化”考试,被安排在八年级,是由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完成的。因为芬兰学生申请高中学习需要提供分数,这个分数是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测验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其结果也不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

在这种教育评价的背景下,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人性的最基本面。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不是学习结果。他们不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是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3)教育不竞争

不推优的教育,并不少见,但毫无竞争的教育,真不多见。在芬兰,考试成绩是隐私,即使进入大学,教授也不会公开学生的成绩。随意公布学生的成绩,被视为不道德。在芬兰,学生不需要竞争,教师也无须接受考核,学校更不会被排名。从上到下,从内而外,芬兰教育没有任何功利。

在芬兰,学校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奥卢市政府教育顾问艾拉(Eija)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的学习困难时,教师会提出合适的矫正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而费用由政府负担。”在Rajakyla School,我们恰好看到一位教师正在辅导两个学生。很明显,这两个学生刚来到芬兰,学习芬兰语的困难着实不小。但教师从芬兰语的基本发音入手,一直耐心地进行个别教学。

在美好的童年时代,孩子不需要去拼搏、竞争,可以按部就班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慢”教育中逐步激发潜能。这无疑是幸福的。

3.“浅”和“深”

在全球,精英教育已深入人心。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上一条精英式的道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从事一份体面的职业。然而,这种被许多国家笃信的精英教育,丝毫没有影响到芬兰教育。奥卢市政厅的汉伯娜(SatuHapanen)女士认为,芬兰是一个小国家,把教育放在高水准、高质量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人人都享有优质的教育,国家才能人才辈出,整个民族才会有希望。

由此可见,芬兰教育不提倡精英教育,一直秉持着“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理念。整个芬兰社会在教育上花费了巨额心力,旨在平等的原则上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他们所求的无非是把可能被视作差生的学生人数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弱势者将来成为社会潜在问题与犯罪的制造者。这种将每个孩子视为人生瑰宝,将每个公民视为国家财产的价值观,是芬兰这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大宝藏。这也正是芬兰国民素质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

所以芬兰教育看似“浅”,实则“深”。

结束语

有这样一则墨西哥寓言,讲的是一群人正在急匆匆赶路。突然,有一个人停下了脚步。周围的人觉得很奇怪。那个人笑着说:“我走得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我在等它。”是啊,如果走得太快,灵魂落得太远,是否会忘记教育的初心?

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些领域的软实力,如教育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和硬件发展水平匹配,需要我们用一种“慢”的心态,潜下心来,深耕细作。

芬兰的“慢”教育,是基于全纳教育价值观,在“双轨”制度的保障下,通过配置高质量的师资,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实现教育强国强民的目标,从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当然,芬兰教育并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教育理想国。学习芬兰教育,并不能全盘照搬。但是,它所提倡的这种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标的教育,追求事物良性本质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因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猜你喜欢

芬兰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芬兰年轻女总理的“开挂”人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