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珠三角S镇为例
2019-11-29胡法蓉梁祖儿
胡法蓉 梁祖儿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珠三角S镇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和特色旅游业,并将产业、“三农”工作、乡村振兴三者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本文以珠三角S镇的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和茶叶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针对当地的乡村振兴举措和成效提出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一、珠三角S镇发展现状
珠三角S镇素有“广东安溪”美誉,作为“广东省十大茶乡”,其种茶历史悠久,种植茶叶洞天福地,地理环境优势明显,同时又地处珠三角地区。在这样的优势背景下,珠三角S镇茶叶产品既拥有珠三角及港澳等发达地区的庞大高端消费群体,又具有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销售市场庞大,发展潜力无限。
以旅带茶,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珠三角S镇生态自然景观优美,拥有天露山、双石山、观音山等一大批自然资源景观,通过举办茶文化节、梅花节、杜鹃花节等特色节庆,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珠三角S镇政府还充分利用辖区内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着力打造珠三角S镇的欢茶谷产业园项目等一系列旅游及商业配套设施项目。各旅游项目的建成还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进一步推动促进珠三角S镇茶叶产品的宣传、销售,促进形成茶旅融合深度体验游。
二、珠三角S镇发展问题
(一)产业规模较小
珠三角S镇茶业批发商多为夫妻店,或者开设一两家茶厂的村民,大多种植户是自产自销。单家独户的模式经营,没有形成标准化管理,存在不合理施肥施药的现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二)生产技术落后
随着珠三角S镇茶叶生产技术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多元化,茶叶加工工艺和设备趋于落后,导致茶叶生产效率较低,制约了珠三角S镇茶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三)品牌知名度不高
珠三角S镇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良好的发展基础,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茶叶滋润甘甜,但是当地的茶业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高。
(四)环评制约
环评一直是制约大沙镇产业发展的重大短板。如该镇的“吾乡美地湖畔”项目,因为环评久久无法落地,不仅打压了投资商推动项目发展的信心,还让有意向在珠三角S镇投资发展旅游产业的客商产生顾忌。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
珠三角S镇应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平台作用,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工作。对内,该镇应积极创新农业共建共营共享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同时,当地应深入实施“扬帆计划”农业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激励优秀农业人才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对外,珠三角S镇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农业智库,主动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的联系合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珠三角S镇应按照做强中部、作美北部、做活南部的功能布局,加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旅游配套设施投入,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坚持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生态环保“三结合”,推动周边高速沿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本地区的“一条龙”旅游线路,让珠三角S镇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家园、广大侨胞留住乡愁的地方。
(三)加强产业发展
坚持以申报珠三角S镇茶叶现代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茶产业,积极推广林下经济,深入探索“茶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新常态,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同时,重点支持皇帝柑、百香果、青梅等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唯功能,促进农业生产链条延伸,不断拓展茶叶、青梅酒等农产品加工制作产业发展潜力,促进特色产业与旅游观光、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四)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乡村专业人才
珠三角S镇应积极把“粤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招商及碉楼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等相结合,创新“粤菜师傅+旅游”模式,全方位展示侨乡旅游及饮食文化相融的魅力,并通过“粤菜师傅”培训,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前,珠三角S镇应当继续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城市体质、工作提效”的工作主线,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旋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茶业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有机茶乡。乡村振兴工作任重道远,珠三角S镇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砥砺前进,久久为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