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诊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设对策

2019-11-29毛羽飞田山珊白金霞龙振华

绿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办学学院

毛羽飞,田山珊,白金霞,龙振华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1 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各个地区、各行各业都兴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和办学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及地方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具有行业背景的普通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加强校企合作和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无论施行哪一种战略,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始终是核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

2 质量诊改的意义

“质量诊改”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简称。教育部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拉开了质量诊改工作的序幕。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围绕着教学质量构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增强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质量保证体系有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两个方面。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第三方为主体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以高职院校自身为主体建立的。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异、地域之间的差异及学院之间的差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及优势,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质量诊改的内涵是围绕着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根本目标,通过诊断这一手段,发现高职院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再通过改进这一环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将对策固定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即构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机系统。

2.1 质量诊改工作能够积极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

2015 年5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 号)文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1]。政府宏观管理要通过合理的下放管理权限,通过改革创新提高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办学、社会参与创造好的环境;学校自主办学要以质量为基础,办学质量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因此学校自主办学是“管办评”改革的核心;社会广泛参与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的能力、水平和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实行“管办评”分离改革后,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将从过去的以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为主变化为以自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主,质量的提升从过去的以政府主导的运动性改革为主变化为以常态化改进为主。因此,质量诊改工作也是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方面。

2.2 质量诊改工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正在致力于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优质校建设。各个高职院校也在积极落实相关建设工作,争取能在优质院校的建设中脱颖而出,把握住高职发展的契机。因此在这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各个院校也在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学校办学质量包括人才培养以及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质量诊改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选择,是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径,因此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3 质量诊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将质量诊改工作等同于人才培养评估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及管理者对之前的评估工作还有着深刻印象。由于思维的惯性及认识的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及管理者认为现阶段的质量诊改工作等同于人才培养评估,而实际上二者有本质的差别。

第一,组织主体不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组织主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质量诊改工作的组织主体是高职院校,即质量保证的直接责任方。

第二,标准设置不同。人才培养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组织者制定,相对固定,对院校缺乏针对性,而质量诊改的标准由质量生成主体即各院校自主设定,针对性强且相对灵活。

第三,工作开展推动力不同。评估工作的开展推动依靠的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是被动的,而质量诊改工作的推动依靠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主动的。

第四,工作运作形态不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通常以建设项目的形式将工作任务下发,要求评估工作的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因而评估工作也是一项间断性的工作。质量诊改工作其本质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问题。因而诊改工作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3.2 质量诊改的目标不明确

以往的评估工作目标及标准是由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院校只需按照上级部门已经明确了的目标、标准及考核体系来开展工作,是在完成“客观题”;而对质量诊改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并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只确定了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这一“大方向”,各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质量诊改目标及具体的标准,是在完成“主观题”。由于对这种差异理解的不透彻,导致部分院校在质量诊改工作目标的制定上还存在着不明确、有偏差的问题。

3.3 质量诊改方案流于形式

质量诊改实施方案是开展质量诊改工作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指导,方案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质量诊改工作的成效。然而,不少院校在制定质量诊改实施方案时还是按照过去评估的老思想、旧套路,在目标制定上贪大求全,但在具体问题的阐明上却又是避重就轻,在具体方案的制定上隔靴搔痒。这样的质量诊改方案只是“好看”的方案,对诊改工作起不到真正的指导意义,按照这样的方案开展诊改工作显然收不到任何成效。

质量诊改方案的制定应该遵循多元参与体系建设的原则,广泛听取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和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为建设科学、合理、高效的质量体系奠定基础;要遵循制度建设与质量文化建设并进的原则,将质量文化建设与质量标准体系、过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绩效诊断与改进体系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学院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研究质量和人人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要遵循层层分解,级级落实的原则,在学院——二级部门——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制定诊改目标,形成三级目标链,同时分年度编制实施方案,将诊改工作分层级、分阶段地落实。

3.4 质量诊改基础数据质量差,真实性存疑

质量诊改工作首先要对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找出问题,这需要对学院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全面地摸清,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长期、全面地收集及分析基础数据。不少院校在过去不注重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基础数据匮乏,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学校各方面的运行状况。另外,在过去的评估背景下,部分院校还为了通过评估或者为了争取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排名位置靠前,在师生比、双师数量、毕业生就业率等数据上存在人为编造的现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这种基础数据质量差,缺乏真实性,与质量诊改的初衷相悖,也成为了质量诊改工作开展的一大障碍。

4 质量诊改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管理,全员参与,建立质量诊改组织体系

建立学院——二级部门——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在学院层面成立质量保证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等工作。在二级部门层面成立质量保证工作组,由部门行政负责人任组长,负责二级学院(部)的质量管控,统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在专业(课程)层面成立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组长由专业(课程)负责人兼任,负责专业、课程质量自我诊改,编制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量。

通过三级质量保证组织的建立,达到强化领导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效果。通过对部分在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学校和学院领导支持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2]。高职院校党委必须加强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领导,扎实推进体系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则需要全员参与。在一个质量保证体系中,每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质量。学院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影响学院办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唯有全员强化质量意识,树立精品意识,落实全员质量责任,才能够真正让质量诊改工作对办学质量的提升起积极推动作用。

4.2 科学制定质量诊改目标,完善目标链

质量目标是指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按照现代管理学系统论的观点,一个企业是一个目的性系统,它又包括若干个带有目的性的子系统,子系统又包括若干个带有目的性的子子系统。质量诊改中的各项工作在学院制定专项规划的基础之上,向下制定各二级部门的子规划,进一步向下制定各专业规划,各级规划的目标要根据学院、部门、专业诊断情况,科学制定目标,形成目标链。各级目标要根据质量诊改工作时间,分解为年度目标,使得质量诊改工作有计划推进。此外,要形成由下向上的反馈机制,对目标完成情况实时监控,不断修正目标,确保质量诊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

成的质量。

4.3 加强制度建设,让质量意识落地生根

高职院校质量诊改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质量。质量的提高依靠学校每一名教职工提高质量意识,形成提高质量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识。单纯地依靠教职工主观上提高质量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一套完整的标准,明确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让学院内部的各项工作流程化,做到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只有形成质量内部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才能真正地让质量诊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稳定提高,质量意识才能落地生根。

4.4 创新考核制度,做到科学公正

高职院校传统的目标绩效考核多是借鉴企业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方法,侧重点在于考核二级单位或个人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3]。传统的目标绩效考核强调指标数据的完成,无法体现工作过程,因而也掩盖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与质量诊改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不相符。质量诊改工作应该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明确学院各二级部门,各岗位关键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针对日常性的工作制定考核方案。例如,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应注重教学日常管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方面,注重工作过程,而不是仅仅在年终考核教师是否完成了学院要求的教学工作量。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有将考核面向日常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教师的工作成效很多时候是无法用量化指标来体现的,上同一门课,同样的课时,倾入不同心血的老师,教学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传统的目标绩效考核方式只注重最终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无法体现教师日常的工作投入,而这种注重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也就更加相对科学公正。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办学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问题聚焦与对策分析
关于创新军队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