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制网络舆情事件信息风险放大策略分析

2019-11-29

科技传播 2019年18期
关键词:舆情信息

戴 洁

网络舆情事件信息流动过程较为复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涉及到信息接收、传输者、信息载体、信息符号等,各环节彼此作用,这就决定了信息在传播过程当中其情感认知及效果等都会出现相应的放大或减小。因此在出现一些可信度不高但又涉及到群体利益及价值观等问题的信息时,大多数人会抱有“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从而将信息风险进行放大,因此探究网络舆情事件信息风险放大心理抑制方法和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干预公众情绪发展角度抑制舆情事件风险放大

信息沟通是一种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这涉及到信息符号、信息传递者以及信息载体诸多环节,它们相互组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环节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节、要素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为信息传播认知、情感和行为效果可能出现增强。通常在探讨人们的风险认知问题时,其关注重点通常在于舆情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性问题上,因此在对信息风险进行探讨时,要考虑到这种社会性之下信息接收者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各种政治经济立场等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对信息的解读或者传播,从而放大或减小人们风险认知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当信息发布者为博取更多关注焦点时,信息本身内容的真实性不再作为重点,而更多的在于煽动大众情绪,吸引大众注意,这样一来信息变成一种手段,而这些错误信息的传播也很难做到有效控制,当事件动员者与推动者很情绪化发表言论时,很容易会在情绪不稳定时发帖表述观点,参与到一些组织或者活动当中,当过多被情绪所引导支配时,通常很排斥接纳新的与自己观点不一的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事件的风险放大往往是从某一点开始,伴随大量的个体参与其中,事件外扩影响辐射放大。由于社交媒体信息发布准入门槛低,信息量庞大,且发言更加自由,因此个体在参与舆情事件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宣泄表达,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事件讨论中时,会情绪偏态失控等情况。

传统意义上,专家系统从定量分析的工程思维理解人们的风险认知,通常将风险定义为某一时间的概率和负面后果的特定组合。抑制网络舆情事件风险放大问题,应加强提高个体对于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但这一措施很难实现,因此从宏观角度来入手更具有可行性,通过改变社会因素来对用户心理进行干预。通常人们在做出一些行为时会考虑到很多因素,权衡利弊之后做出决定,以避免有损自身利益事件发生。所以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使人们的原有观念发生一些效果、内容、方向等的改变,让人们在参与网络信息活动时,干预其心理发展,提醒大众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对舆情事件的风险放大起到抑制。媒体可以通过提醒用户这些错误信息的方式,加强大众警惕和排斥心理,从而大大抑制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有效实现了信息风险放大的心理抑制。

2 通过对舆情事件进行跟踪深入报道抑制风险放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很大信息量,因此也更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事件信息风险放大。人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很多信息时,一些不同的信息内容可能会让人对事情的判断在很短时间内发生逆转,加上媒体平台的互动空间,人们可以在互动空间内自由发表言论,这样一来就为风险信息的再生产提供了条件,短时间引发新的社会轰动。对于媒体而言,媒体短时间对新闻的密集报道会放大信息风险,很多时候媒体发表的报道内容会根据公众期待进行选择筛选,所以人们所看到新闻内容其实是经过加工的新闻,新闻媒体根据公众期待对新闻内容进行加工,会成为公众情绪的推进器,造成信息风险的持续放大。要抑制风险放大,离不开对新闻深度、系统、全面的进行持续跟踪报道,这样能够有效克服那些加工信息所带来的风险性。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报道时可以在事件各阶段合理调整新闻内容,均衡信息发布数量,避免出现表面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走向,避免谣言继续传播。

网络舆情事件风险性放大主要是由于这些风险事件让人们感受到了利益威胁,这是风险放大的源头所在,所以在抑制这种风险放大时,需要提高大众信任度。公众对于风险事件的反应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信息的来源满足一些条件时,用户会成为相关意见群体或者机构的信息传递者,从而强化了风险信息。媒体及个体对信息的不断传播使得信息风险放大呈现“涟漪”放大方式,从事件当事人到外围群体,再到整个社会,一层层扩大这种风险认知。所以在社会心理和社会传递的共同作用下,信息风险短时间内快速放大诱发社会风险。对于风险判断而言,沟通渠道是关键环节,所以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进行深入、系统、全面、权威的报道可以对风险信息放大起到非常好的抑制作用。

3 明确问责对象能够有效抑制风险放大

全媒体时代的到了使得人们对传统的风险信息传播、影响和放大都有新的认识。风险事件后果主要包含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事件发生之后再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心理后果,这类后果的严重性体现在其后续衍生出其它影响上。在发生风险事件之后,除了事件直接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外,人们因此会对与事件有关的相关信息产生怀疑和逃避,因此风险事件的直接后果和次生后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冲突的发生。所以在发生风险事件之后,为抑制风险放大,需要从减轻事件发生所带来的直接损失和次生后果方面进行考虑,从而有效缓解这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以2019 年5 月16 日深圳登良路上发生的一起车祸,车祸造成了3死7 伤严重后果。事故发生之后在网上引发网友激烈讨论,司机是酒驾还是毒驾?根据警方调查结果显示,肇事司机属于疾病突发,继而导致车辆失控酿成惨剧。“5·16”登良路事故之后,网上关注热点话题主要在于讨论事故责任应当由谁负责,司机、行人责任如何判定,突发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如何判定司机责任,都是该事件之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媒体在对该事件后续报道当中可以引出一系列关于交通事故追责问题的探讨。此外,2019 年6 月13 日深圳福田区一5 岁男童被楼上掉下的玻璃窗砸中致死事件,惨剧的发生为人们敲响警钟,这起惨剧的发生物业安全监管不到位可以负主要责任,在事故发生之后,为减少舆情事件风险放大,需要将焦点放在明确问责对象上,进而通过事故引导大众重视高空坠物问题,在生活中尽量通过一些措施来避免这类惨剧的发生。

从这些例证中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事故本身影响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更多程度上媒体焦点的出现是由人们的方式习惯所给出的,媒体焦点需要有一个责任担当成为明确问责对象,媒体围绕该焦点推动组织风险事件传播。大多数人会认为媒体就是大众期望的表达者,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媒体从各个方面也需要契合公众社会期待。所以在发生风险事件之后,及时有效的官方责任承担回应是非常重要的,而媒体报道在公众认知评价这些回应时则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层面因素的影响,其对放大风险认知的影响非常打,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在公众与专业系统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也相对提高了风险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使舆情事件信息风险放大,对社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和负面情绪。这些风险事件往往从个体风险感受出发最终发展形成社会性风险氛围,风险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很容易会造成社会混乱和情绪化,严重危害到社会舆情的影响。产生社会治理等问题。因此在接收或者传播网络信息时,需要注意警惕这些信息的内容,以减少抑制风险信息的出现和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舆情信息
订阅信息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