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地矿科普 共享绿色未来
——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

2019-11-29石学斌

科技传播 2019年18期
关键词:观赏石展厅晶体

石学斌

1 时代背景

2017 年11 月,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成功举办,来自各界的专家相聚一堂共商地矿科普大计。其中,会上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表达三点愿景:第一,希望科普跟地矿相结合,我国的科普事业任重而道远,在地矿方面的科普更是要加强;第二,希望地矿资源二次开发,培育科普产业;第三,希望加大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科普平台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地矿科普展览。

2 矿物晶体的概念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1],常见的矿物例如石英、方解石、云母等。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体,少数为非晶质,例如蛋白石等。自然界中矿物常以集合体形态产出。

3 博物馆发展地矿科普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设有矿物晶体陈列展的博物馆主要是一些地质类和自然类博物馆,其中重庆自然博物馆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自然类博物馆,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旧石器、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八大学科。其中地矿标本作为重要展陈内容之一,大力发展地矿科普,具有重要意义。

3.1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新时期博物馆工作重心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为“物”服务转变为“人”服务,更加注重科普教育职能。科学普及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工程,博物馆更应该身先士卒,以提高全名科学素质为己任,将地矿科普纳入常态化工作之一,丰富大众的地学知识体系。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地矿科普常设在地球厅“地球瑰宝”栏目,展厅矿物晶体琳琅满目,例如灰色巨晶冰洲石、绿松石、水胆玛瑙等,走进这一空间,游客彷佛置身于美妙的晶洞,无不感叹地球造物之灵秀,赞叹这些矿晶的精美。基本展陈设计首先介绍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这些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观众意识到基础能源来之不易,旨在倡导大家保护地球矿产资源;再从矿物晶体的颜色、光泽、硬度、晶系等方面,图文并茂,结合具体对应标本,教大家认识基本的矿物晶体类型;最后列举宝石矿物的一些光学特性,例如变色效应、猫眼效应、星光效应等,介绍了宝石4C 评价标准,让观众学习一些鉴定宝玉石的基本方法。展厅还设置有触摸屏、矿山开发模型模拟操作等展示手段,营造集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的科普效果。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地矿展厅有效丰富了观众的地矿知识。

3.2 推动科普旅游文化发展

文化自信、全民科普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可依托自身平台,结合旅游产业,与多方合作开发崭新的科普文化旅游路线,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普事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例如,2018 年7 月19 日,重庆自然博物馆与桂林市观赏石协会签订了《桂林市观赏石协会与重庆自然博物馆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本着共同发展、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结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重庆自然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有职责有实力担当起地矿科普文化旅游这一重任,而桂林观赏石协会较博物馆拥有更丰富齐全的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雅石、陨石等资源,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石文化传播、科学普及和市场开发的第一线,具备强大的市场资源和资深的经验积累,双方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推动地矿科普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8 年8 月17 日,重庆自然博物馆与重庆长江黄金邮轮公司签署“诗与远方 文化融合上游轮”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推出了由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江黄金邮轮有限公司联袂打造,桂林市观赏石协会承办的“大地瑰宝地矿精品展”,展览取得显著成效。展会共展出85 件珍贵精品,非常精美,各具特色,涵盖矿物晶体、化石和陨石三大类,分为自然元素、宝石、硅化物、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荧光矿物、古生物化石、陨石等九类展区,同时还提供具有重庆自然博物馆IP 的文创产品,将博物馆科普带入家中。这流动的博物馆丰富了长江黄金游轮旅客的旅行生活,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启迪人们思考地球矿物岩石的形成作用,这是一场与地球的对话。

3.3 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地质矿产资源都是粗放式开采,不仅破坏许多漂亮晶体,更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地球经历几十亿年的变迁,带给人类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毕竟都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也引发了许多地质灾害,例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总结五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当中提到我们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博物馆发展地矿科普,将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提高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形势迫在眉睫,保护地质环境,这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重庆自然博物馆在黄石地矿科普大会上荣获了“孔雀石杯”地矿科普二等奖的荣誉称号,这是对重庆自然博物馆普及地矿科学知识、倡导资源环境保护理念工作的认可。

4 博物馆地矿科普工作中的不足及建议

尽管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地矿科普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有更多发展空间。首先,常设展厅地球厅的矿物晶体标本数量和种类上需要更新和增加。在地球的内生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丰富的地质矿产,人类文明史以来,开发和利用了许多地矿资源,而博物馆有限的展厅只展示了部分代表性矿物,定期更新标本陈列,不仅能让观众见识更多的地矿瑰宝,还能让博物馆本身“活”起来,定期换血,吸引“回头客”。藏品的多渠道来源,是保障展厅陈列标本更新的基础,博物馆可与矿山、观赏石协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购买、接受捐赠、托管等方式丰富自己的藏品资源,跟桂林观赏石协会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展厅标本缺乏详细内容介绍。众多矿晶只有一个名字标签,普通观众只管它叫什么,却对它一无所知,博物馆应当在晶体标本附近增设相应知识卡片,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例如将该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特有的属性编入二维码,有兴趣的观众可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进行深度了解。

最后,缺少地矿方面的临展及相关科普活动。仅仅依靠常设展厅无法充分发挥地矿科普职能,更多需要走出去、引进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地矿科普,例如联合学校开展地矿知识竞赛活动、借助“4·22 地球日”等节日开办地球主题宣传活动等。另外博物馆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培育研学专线,开发科普科考市场,结合实地考察矿山遗址、地质公园等,带领大家走进博物馆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地矿!

习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博物馆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无论是地矿还是古生物方向,都需要专业人才对藏品进行研究,深入浅出,转化为更能让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成果,激发大众兴趣,营造积极的科普环境。由于受专业限制,地矿科普相比于其他方面投入较大,因此,要想发展好地矿科普这一课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资金和政策上面给予强大支撑。同时应当积极与市场接轨,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源,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

5 结束语

新时代下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矿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边开发边保护,助推地矿工作转型,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携手共创地矿科普事业的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观赏石展厅晶体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观赏石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石器·观赏石特色之赏
光子晶体在兼容隐身中的应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