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林区灵芝林下栽培模式项目可行性分析
2019-11-29周祥斌
张 平,周祥斌
(广东省连山林场,广东 清远 513200)
1 项目简介
为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实现林业枝条等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可充分利用粤北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拟开展粤北林区优良灵芝种质资源收集并进行创新利用,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高菌种质量;以林地废弃枝条作为部分营养来源,加工制作成适合灵芝生长的营养菌棒或栽培培养基,变废为宝,循环生产。制定林菌(灵芝)安全生产规程,提升产品竞争力;摸索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新模式,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培训当地林农,掌握林下灵芝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建立示范基地,培育种植大户或企业,推进林菌(灵芝)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当地林农的种植效益,推动广东省林下经济新发展。
2 背景与意义
林菌循环经济模式是林下经济、林农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林菌模式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农民种植积极性以及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林菌模式在林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2年底,全国林菌总面积173.33万hm2,总产量294.58万t,总产值375.69亿元,带动农户75.66万户[1,2]。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1.6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8.88%,但广东省林菌经济发展无论是在规模、品种方面,还是在模式、产值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福建、河南、湖北、江苏等省份。目前广东省林菌模式仍处于自发阶段,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林下栽培平菇、香菇等品种为主,栽培模式落后(家庭作坊式)、技术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产品质量不可控,产品附加值低等,未能充分发挥林菌模式的巨大经济效益。粤北林区资源丰富,环境气候条件适宜发展林下食用菌。立足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收集优良灵芝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利用,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高菌种质量;制定林菌安全生产规程,提升产品竞争力;摸索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新模式,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培育种植大户或企业,推进林菌(灵芝)产业集群发展,对推动我省林下经济发展新飞跃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国内外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各地根据当地资源气候环境、生产栽培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探索出了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粮、林油、林菜、林草、林菌、林药、林牧、林禽等。与其他模式相比,林菌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显著[3,4]。菌棒的培养基质可由森林抚育和采伐的剩余物组成,林内的湿度、温度、光照、营养等生存条件更加适宜各种菌类的生长。生产后的菌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再次循环利用。林菌模式利用的食用菌种类可分为野生食用菌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食用菌种类约2000多种,我国约981种,分别隶属于48个科,136属[5~7]。野生食用菌种类多,多数野生食用菌只生长在特定的森林中,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这些森林一旦遭受破坏,食用菌便随之消失,因此野生食用菌一般采取自然保育或培育的方法,如松茸、松露、鸡油菌、红菇、牛肝菌、红椎菌、鸡枞菌、松乳菇、羊肚菌、块菌等[8],通过人为保护、有序采集和生境恢复等技术,实现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三明市大田县林下保护地培育红菇,云南省宜良县小哨生态村包山拾菌有偿使用模式,云南保山市松茸采集权制度模式等均极大地保护了森林和林下资源,有利于实现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工可栽培食用菌约70种,其中大规模商业化栽培有20余种,如香菇、木耳、灵芝、平菇、茶树菇、杏鲍菇、银耳、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9]。目前可林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已包含了大部分人工驯化栽培品种,根据食用菌子实体分化所需温度分为低温型(香菇、鸡腿菇、双孢蘑菇等)、中温型(茶树菇、灰树花、黑木耳等)和高温型(灵芝、金福菇、姬松茸等)3种[10],关于林菌模式食用菌种类选择的研究,主要以温型为基础展开。筛选适宜林下栽培食用菌菌种,是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林下栽培食用菌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首先,要根据栽培地的气候条件、生态条件、林地资源,并结合食用菌自身生物学特性进行筛选[11,12]。其次,要充分考虑栽培季节和食用菌品种组合搭配等。再次,要根据当地优势栽培原料、栽培管理难易程度、栽培经济效益以及栽培目的等进行选择。
林下种植菌类作物不但有利于提高林地利用率,减少肥料和水电的使用、提高种植效率,而且在保证林木持续生长的同时,增加菌类产品的产出,显著增加了单位林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的典型[13],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 项目研究目标与内容
4.1 项目确定的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各地食用菌适宜品种、原料基质、栽培管理模式等都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品种和栽培管理模式等是获得较好林菌经济效益的关键。本项目立足粤北林区资源气候环境条件等,筛选适合当地林下栽培的优良灵芝菌种、优良配方,摸索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林菌栽培新模式,培训林农,提高林菌栽培管理技术,为我省林下食用菌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在响应党中央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探索我省粤北林区的保护和林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2 项目研究开发与示范内容
(1)筛选优良菌株。粤北林区灵芝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鉴评及创新利用,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灵芝菌株。
(2)筛选优良栽培配方。以林地废弃枝条作为部分营养来源,加工制作成适合灵芝生长的营养菌棒或栽培培养基,实现林业枝条等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3)安全高效的林下灵芝栽培技术规程编制。根据灵芝生长特性,结合当地林区生态环境、栽培管理特点,从栽培基质、菌包制作、子实体培养、产地环境、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的过程进行标准化界定,撰写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4)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的林菌(灵芝)高效栽培新模式。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成立菌包制作中心,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讲解等指导林农进行分散出菇,建立以集中制作菌包、分散出菇管理的高效栽培管理新模式,建立制包中心1个(中心产能每天制作灵芝菌包1000袋)。
(5)示范推广。建立林菌(灵芝)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个,培训林农100人次以上,带动周边林农20户以上,示范推广林菌(灵芝)100万包以上,增加林农收入,提高林下资源种植效益。
4.3 项目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
(1)重点:筛选优良灵芝菌株、摸索综合效益高的林菌(灵芝)高效栽培新模式。
(2)难点:针对林下复杂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危害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确保灵芝健康成长。
(3)关键技术问题:①稳定、优质的灵芝培养基配方筛选及制作技术;②林下灵芝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4.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灵芝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菌株鉴评→优良菌株筛选→培养基配方筛选及配制→林下灵芝安全高效栽培技术→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的林菌(灵芝)高效栽培新模式→技术培训、示范、推广。
4.5 主要预期创新点
创新林菌(灵芝)栽培新模式,改变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效率低,设备重复投资、效益低),由龙头企业采用现代先进技术集中制作菌包,通过技术培训、指导林农进行分散出菇,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风险。
4.6 预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采用废弃的木屑、米糠等林农下脚料作为原料,生产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的灵芝产品,变废为宝,栽培后的废渣可以用作林木、花卉及其它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再次还田利用,其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低碳、绿色、环保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森林植被也起到明显的保护和培育的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示范推广林菌(灵芝)100万包以上,产值达600多万元(每袋产值6元计算),经加工后产值预计超过1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