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养老服务技能竞赛对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反思

2019-11-29林璐

科技与创新 2019年20期
关键词:竞赛养老岗位

林璐

基于养老服务技能竞赛对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反思

林璐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2018年,高职院校养老服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养老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面对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以及养老服务产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把握发展契机,顺应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改进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综合能力的培养。

养老服务技能竞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综合技能

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4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在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养老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紧缺,这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机遇。与此同时,2018年高职院校养老服务技能竞赛首次进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行业赛提升至国赛,导向性和影响力增加。因此,在以赛促建、以赛促教的竞赛理念下,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和改革?值得探讨。

1 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技能竞赛概况

2018-0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养老服务技能竞赛在北京举行。共2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9支代表队、64名选手参赛。竞赛分实操笔答和现场操作两个环节。在实操笔答环节,参赛选手应对给出的一份老年照护案例提出解决方案。选手在现场操作环节应根据设定情景,在15 min内完成三个具体操作的综合技能项目。本次赛项设计旨在全方位地考核选手在养老照护岗位的素养和能力。

2 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技能竞赛分析

2.1 赛项设计反映行业需求

根据《2016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5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在院老人约214万人,其中介助[1]约40万人、介护[1]约24万人,共计约64万人。如果按照不能自理老人与专业护理人员1∶3的配置标准,仅此部分老人至少需20余万专业照护人员[1]。而目前养老机构内服务人员总量仅为19万人,且人员流失率和流动性较大、专业度不高,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紧缺。

行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赛项设计中得以体现。养老服务技能竞赛以养老照护为背景,基于养老照护人员的核心岗位技能而设计。根据养老照护岗位工作过程,整合三个考核项目,涵盖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培训指导等内容,赛项设计反映出现阶段中国养老服务行业对专业照护人才的迫切需求。

2.2 竞赛内容紧扣典型工作任务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赛事技术规范要求、大赛裁判等,基本都是由行业、企业根据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和确定的[2]。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技能竞赛实操笔答案例均是由养老院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来。现场操作环节的三项考核内容均来自养老照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竞赛内容紧扣岗位,涵盖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要点和专业素养,全面考察选手的知识应用能力、照护操作执行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照护问题的临场应变能力。然而,在竞赛过程中很多选手更关注考核项目中的操作,赛后的总结会上裁判也提到不少选手未能将自己置身于养老照护人员角色,使得操作应试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2.3 赛项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养老服务做的是“人”的工作,特别是面对生理机能不断退化的老年人群体,更需要专业照护人员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素养。养老服务技能竞赛旨在全面展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风采,检验学生的养老服务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实操笔答还是现场操作,考察的是选手的职业技能水平,更是对职业精神内化程度的检验。在评分细则中对仪容仪表、精神风貌、服务态度、沟通交流等都做了明确要求。然而,不少选手在竞赛中未能考虑到老人感受、照护舒适度及安全性,在人文关怀方面表现欠缺。

综上,养老服务技能竞赛紧贴行业市场,反映了行业市场对养老照护岗位的巨大需求,以现行的养老服务工作流程为技术标准,贴近岗位、贴近服务对象,强调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综合素养的考察,是未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因此,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密切关注技能竞赛,以此为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进一步反思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竞赛检验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立足实际,培养出养老服务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 基于技能竞赛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3.1 构建“技能+素养”的课程教学框架

结合养老服务技能竞赛中赛项设计内容、评分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3]。养老服务技能赛项主要检验学生的养老服务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综合能力。因此,应深入调研老年照护岗位工作任务,提炼岗位关键能力,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构建“技能+素养”的课程教学框架,注重课程内、课程间技能与素养的衔接和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3.2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养老服务技能赛项在内容考查上越来越综合、全面,这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因此,应不断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行业、岗位、竞赛的变化,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规划与设计。对集中实践类课程,学生直接面向和接触行业、岗位,课程教学的调整和改革尤为重要。目前,一些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类课程往往安排在学期末两周,短时间内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素养养成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因此,可对三年集中实践类课程进行整合,采取实训时长累积制,从技能+素养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分层次、分阶段设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训任务。

3.3 构建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测评手段单一,学生职业能力被片面量化,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内化和提升[4]。这点在技能竞赛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技能竞赛,顺应高职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工作,应构建多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看,多元应兼顾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从评价主体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从事与“老人”打交道的工作,在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应该增加来自服务对象的评价[5-6]。

4 结语

养老服务技能竞赛是行业动向、职业发展的风向标,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参加养老服务技能竞赛为契机,关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推动人才培养更适应行业、岗位、竞赛的需求和要求。

[1]东方网.中国养老人才缺口显著,护理员需求至少15万[EB/OL].[2017-7-26].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 13news/auto/news/china/20170726/u7ai6964384.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5-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3]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2-26.

[4]张艳英,罗薇薇,曾扬.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人才培养——以高职金融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254-257.

[5]杨静,张文玉.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研究——以我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考察对象[J].科技视界,2015(10):205-300.

[6]江草安彦.老年介护技术教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G712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0.041

2095-6835(2019)20-0097-02

林璐(1989—),女,福建南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竞赛养老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养老生活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养老更无忧了
创新思维竞赛(3)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