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视角下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关键问题识别*
2019-11-29刘天森邢新朋朱越
刘天森,邢新朋,朱越
工业互联网视角下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关键问题识别*
刘天森1,邢新朋2,朱越3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3.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随着全球范围工业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理念的发展,如何将这种现代技术运用于传统制造业地区已开始被研究者所关注,其核心目标在于解决传统产业生产效率较低、经济-环境协调度较低等问题。据此,以中国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分析将该理念应用于制造业绿色转型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更多可行的实践路径。
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绿色转型;关键问题
1 引言
全球视角下,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制造业非环境友好型的运营模式[1]。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与企业运营之间的关系开始被深入关注,这暗示了绿色发展路径正在为制造业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早期研究表明,强制性环境政策使得制造业部门更倾向于执行相关条例的最低标准,因此环境治理的压力长期施加于政府层面。
在此背景下,推动制造业绿色运营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成为环境政策改革的重要目标[2]。这种制度层面的进步表现为,政府强调企业内部管理对于提升绿色运营绩效的驱动作用,即开始关注推动产业绿色运营的最终行为主体[3-4]。此外,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也被建议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和公共管理层面转变[5-6]。总体来看,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缓解环境气候变化的核心主体,制造业的绿色发展路径需要被深入探索。
中国大型制造业企业治理模式体现出政府规制特征,东北作为传统制造业部门的核心集聚区域,在经济新常态及“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需要更积极地开展绿色运营。“十二五”期间,东北制造业在经营规模、产业结构新兴化、产学研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近期研究指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在国有企业中的实践不足,并且老工业基地长期面临资源危机及缺乏新经济增长点的困境[7]。近年来,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正在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及推动商业化的关键手段,其核心理念在于将关联制造业部门纳入统一的互联网环境下,借助云计算及大数据传输推动不同部门对于工业系统构成要素的实时共享,进而形成优势互补,这也符合“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供应链环节全面自动化运营[8-9]。基于上述背景及东北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从“工业互联网”的视角出发,分析将互联网技术与东北制造业绿色运营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这将有助于情景化地构建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预期为优化中国传统制造业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事实依据。
2 研究评述
2.1 全球视角下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运营的影响
近期研究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工业工程网络在制造业运营中的功能,这些研究发现,运用互联网将不同制造业部门运营过程联系起来的目标在于通过资源共享提升运营链环节的整体运行效率,也为各环节的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10]。WOLLSCHLAEGER等(2017年)将互联网引领下的产业运营描述为“产业沟通”,并证实这种沟通会积极作用于市场/服务领域的扩张[11]。传统能源管理领域,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展仍未系统地解决如何将互联网的智能化理念系统地嵌入行业绿色发展体系中[12],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阶段,互联网-制造业运营的核心视角仍然集中于如何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而全球范围内,绿色运营方式仍然给企业带来收益降低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间独立构建绿色运营体系会更大程度地增加运营成本,这也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瓶颈。结合中国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将不同制造业部门的绿色运营过程纳入网络管理流程是中国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关键途径。
2.2 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研究进展
相比中国巨大的制造业经济体量,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这类研究与环境政策的发展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绿色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在于企业层面相对薄弱的参与动机,这将限制绿色转型的实践渠道。随着“十三五”规划更加重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政策也开始关注企业绿色运营对于国家环境治理总体目标的贡献,并建立了碳排放交易体系、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适用于这种运营模式的制度体系,这为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也展现出环境政策对于企业绿色行为的强力支持[13]。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模式展现出以下新特点:通过管理模式创新降低绿色转型成本,主要表现为建立政府-市场-产业组织-企业-公众之间的行为联动机制,即扩展产业链中的参与主体规模以建立共同的利益认知[14];从战略视角建立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发展能力,以降低对传统能耗形式的依赖[15];在“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新的制造业增长动力,并将产业供给结构与城市发展需求紧密结合[16]。
王晓玲等(2017年)指出,传统工业区的核心产业转型需要考虑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即建立产业分工与城市服务之间的关联仍然是较落后地区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17];同时,制造业低碳化及供给侧改革也被建议作为省内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18]。可见,东北制造业的绿色运营进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实现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将所有制造业部门纳入统一的发展模式下。据此,基于工业互联网视角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不仅将推动东北产业结构趋于先进水平,更将为中国其他传统工业区的产业升级提供示范意义。
3 工业互联网视角下东北制造业绿色转型进程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并且该体系在西方国家已被应用于制造业绿色运营。然而,由于工业共生理念在中国实践范围比较狭窄,使得互联网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中国传统工业区,由于工业化初中期的发展特征比较明显,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将有助于其快速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据此,需要充分结合中国传统工业区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运营理念融入到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进程中,描述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具有低碳特征的商业模式,以实现基于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条件下的绿色创新体系构建。
具体来说,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进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揭示工业互联网理念应用于中国传统工业区产业转型的适用性。运用工业互联网解决东北制造业绿色运营问题的基础在于这项技术能够适用于中国传统工业区的一般运营模式,据此,将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揭示全球视角下的工业互联网理念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东北制造业部门的常规运营环节,这也为具体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绿色转型路径奠定基础。
基于工业互联网视角,识别影响东北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因素。不论是绿色转型的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存在影响转型质量的关键要素。本文从工业互联网的一般运行环境出发,并以该环境作为绿色转型路径设计的边界,通过对东北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提炼影响企业绿色转型进程的关键要素及其不足之处,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运行边界提出完善措施。
在工业互联网的运行边界内,设计适用于东北地区产业情境的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基于工业共生的运行原理,本文将绿色运营过程的关键要素嵌入到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中,探索如何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将低碳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对于以传统资源为主导的制造业,需要将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功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运行状态充分融合,识别出工业互联网系统内的哪些功能可以支持绿色运营关键要素发挥预期功能。
本文将结合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剖析如何运用互联网手段推动制造业初级绿色转型向高级绿色转型的演化,以提升互联网环境下东北制造业绿色运营效率。
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理清当前阶段东北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一般模式选择,识别出哪些环节需要互联网环境提供支持,并实证考察这些环节中的关键构成要素功能。基于此,开展针对工业互联网与东北制造业绿色转型模式关联的探索性案例分析,以明确受访企业如何认知互联网环境对于企业低碳化的影响,进而明晰互联网环境下,哪些要素可能会驱动绿色绩效的提升。进一步开展针对东北制造业企业的大样本调研,对所构建的研究假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量化展示互联网环境下,关键要素如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进程。最后,针对存在缺陷的原因,开展政策和企业管理层面的优化措施分析,可视化地展现互联网环境下东北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
4 研究小结
本文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制造业绿色运营,从互联网环境驱动的视角展开分析,分析过程充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一般运行规律,将绿色运营过程的关键参与要素嵌入到该网络环境下。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进展来看,通过网络技术将不同制造业部门纳入协同绿色运营体系应成为中国政府深入关注的议题,基于对这项问题的认知,需要深刻理解如何运用互联网手段解决制造业的绿色发展问题。总体来说,本文充分基于全球工业工程网络发展动态,指出了将工业互联网理念应用于制造业绿色运营领域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而较好地聚焦了前沿研究热点。
[1]PINKSE J,KOLK A.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climate change:exploring institutional failures and embeddedn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2,43(3):332-341.
[2]ARORA S,CASON T N.An experiment in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Participation in EPA’s 33/50 Progra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8(3):271-286.
[3]CAMPBELL J L.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946-967.
[4]ETZION D.Research 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1992-present:A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4):637-664.
[5]张世秋.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变革之道:从部门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90-94.
[6]许士春,何正霞,龙如银.环境制度工具比较:基于企业减排的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11):2351-2362.
[7]杨天宇,荣雨菲.区域发展战略能促进经济增长吗——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0):88-99.
[8]CHEN Y.Integrated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perspectives and enablers[J].Engineering,2017(3):588-595.
[9]LI H,SI H.Control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a multiscale challenge[J].Engineering,2017(3):608-615.
[10]ZHANG Y,GREGORY M,NEELY A.Global engineering services:shedding light on network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6,42(1):80-94.
[11]WOLLSCHLAEGER M,SAUTER T,JASPERNEITE J.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J].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2017(3):17-27.
[12]LI J,YU F R,DENG G,et al.Industrial internet:A survey on the enabling technologies,applications,and challenges[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ails,2017,19(3):1504-1526.
[13]彭江波,郭琪.金融促进节能减排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3):63-67.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5-14.
[15]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1(7):5-14.
[16]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17]王晓玲,董绍增,张亮,等.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uppl1):202-203.
[18]邬德林,张平,孙伟仁.黑龙江省碳排放现状与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55-58.
G424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0.003
2095-6835(2019)20-0006-03
刘天森(1990—),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制造业绿色运营。邢新朋(1985—),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朱越(199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治理。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3072019CFJ090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9JLC11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9GLC004)
〔编辑:严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