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栏目捕捉选题方法再探
——以福建电视台《第一帮帮团》为例
2019-11-29洪炜
洪 炜
1 卧底应聘,勇揭行业黑幕
如今,社会上行业中的一些“内幕”“黑幕”“潜规则”已经越来越隐蔽,依靠常规的“你投诉,我拍摄”的方式,已经无法获取第一手画面、爆料、内情等信息。为此,《第一帮帮团》栏目调查板块,结合社会热点,主动策划,找准突破口,以记者卧底应聘的方式,进入一些“有问题”的领域,应聘时间有时长达一个月,并用隐蔽摄像机,拍下核心违规镜头,在电视栏目进行曝光。
如《双11 快递业暴力分拣乱象》《深挖保健品销售忽悠内幕》《踢爆美容店布草卫生》、《直击连锁餐饮“口水菜”上桌》《投资公司拉人话术内幕》等有极强冲击力的选题,调查记者均以卧底应聘的方式,直接进入违规企业内部,以员工身份接触内幕,使用隐蔽摄录设备,拍摄到大量如快递暴力分拣、忽悠老人家高价购买保健品、美容店用擦脸毛巾拖地板、知名连锁餐饮店将客人剩菜重新打包、投资公司让业务员网络扮美女吸引客户投资等触目惊心的画面和声音,同时这些节目进行曝光后,由于锁定了视频证据,直接影响乃至改变了事件本身的走向,相关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局、邮政部门、卫计监督局等部门均积极回应,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有效打击。
2 角色扮演,深挖违规线索
在《第一帮帮团》舆论监督类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爆料只提供粗放式线索,而没有具体事例,必须通过暗访调查进行操作,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如何根据不同选题,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接近违规事件的核心,取得关键人物的信任,成为拍摄取证的关键。如《三明大田野生动物贩卖黑幕》,野生动物卖家隐藏地点极其隐蔽,交易非常警惕,记者为了拍到野生动物贩卖地点和交易内幕,假装买家与其接触,卖家三换地点后,记者均未露馅,这才同意带记者进入关押野生动物的场所;在《注水猪肉流入漳州某中学》节目中,记者为了进入屠宰场和学校,伪装成猪肉摊贩,还专门弄来卖猪肉的全套行头,才得以进入核心区域进行拍摄取证;《宁德非法采砂“傍”上市政工程》节目中,为了拍到非法采砂的证据,记者伪装成建筑包工头,凌晨3 点在江上与“沙霸”对话聊天,深挖出违规工程竟有政府部门“包庇”这一惊人信息。
暗访调查取证,不是简单地拿着秘拍设备就能拍到关键镜头,它不仅要求记者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还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对自己扮演的这一社会角色要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能够“扮什么像什么”,同时懂得随机应变,才能够打入内部核心,获取一手证据。正是由于详实的证据,节目播出后才引起巨大反响。《福州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内幕》引起省商务厅的高度重视,《注水猪肉流入漳州某中学》《宁德非法采砂榜上市政工程》还分别获得省领导的批示,直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3 多维报道,反思事件原因
在城市台众多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很多栏目的编辑思想并无整体规划,对民生的理解也很狭隘,认为只要和传统时政新闻、会议新闻有区别就是民生新闻。真正的民生就是要切实关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1]在《第一帮帮团》的日常节目中,还善于进行总结,敏锐捕捉当下社会热点,将多个同类型“个案”发现一种“现象”,以系列报道的形式,紧扣“帮忙”定位,通过媒体,搭建百姓——部门——社会的沟通渠道,促成问题解决。如《未成年人高额手游消费谁买单》《一地三名谁为准?》《名下多出信用卡 谁的责任》《预付卡消费陷阱》等节目中,分别涉及未成年人付费、地名重复、个人征信、预付卡消费、异地购买海景房、房产改造、黑校车等社会热点问题。《第一帮帮团》并非简单曝光现象,而是对这些社会案例、受害人进行分析,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而且对政策是否滞后,监管是否有漏洞,管理是否存在盲区等多角度进行反思。
在节目中,《第一帮帮团》不仅仅采访受害者一方,还帮他们联系部门,以促进问题解决的立足点,跟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连续数天的系列报道。《危房改造为何15 年不批》节目中,记者为一栋15 年的危房审批,跑了近10 个部门,最后发现系相关政策不完善,解释不详细导致,福州鼓楼区政府专门协调多部门一起解决此事。从一个简短的爆料到多集的系列报道;从舆论监督到帮政府部门建言献策,《第一帮帮团》常规报道的节目,经常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靠的就是对现象的总结和对事件的多维度报道。它要求记者用执着的精神和扩散性思维对待每一个选题,不忘初心做到帮忙不添乱。
4 帮忙到底,温暖社会弱势
当前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在于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带来的商业利益而忽视了节目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1]在《第一帮帮团》的节目中,栏目始终紧抓民生新闻定位,深入接触广大基层群众,运用媒体手段,对最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最大的关怀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自身资源有限,出现问题不知道找谁,媒体就成为了他们求助的对象。基于这“帮忙到底”的出发点,《第一帮帮团》的节目相比其他同类节目,少了一些冰冷和生硬,有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如《八旬老人被儿子遗弃楼道》这一题材,一度曾引起10 多家媒体的蜂拥采访,帮帮团调解有一套介入这个选题后,不仅在时效上进行第一时间播出,同时同步跟进事件进展,联系当地救助站、居委会、街道、派出所进行帮忙,人民调解员上门做儿子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将帮忙过程呈现在电视荧屏上,形成了长达一周的追踪报道。最终在帮帮团的多方努力下,解开老人与儿子之间的矛盾,父子重归家庭。
电视节目要好看,除了要有戏剧冲突,更重要的是要有温暖,要有正能量。在选题策划和制作中,《第一帮帮团》始终将“解决问题”“实在帮助”放在首位,兼顾情、理、法,在事态萌芽阶段及时介入,真实记录当事人的真性情,通过记者帮忙的积极推动,从一个选题,衍生出系列节目,最后,在一帮到底的帮忙精神指引下,完成帮忙行动和节目制作,用新闻的时效、电视剧的情节和纪录片的真实组织节目生产,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对社会产生影响力。
5 提前策划,直播热点主题
新闻采访活动策划,是新闻传媒或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后,对新闻采访活动进行谋划和筹划,以期得到最优化的结果[2]。2017 年,《第一帮帮团》栏目抓住每个月的宣传重点和热点,辅助特别节日,在每个月都推出适合时效的主题策划和大时段主题直播。如《2017 新年心愿》《福州地铁1 号线开通特别直播》《喜闹元宵 万家齐乐》《3.15 维权进行时》《清明节铭记英雄 传承美德》;6.26 国际禁毒日《禁毒之战2017》、12 月《八闽道路平安行》,这些特别节目均是1 个小时以上,在特别节日当天,与相关部门合作,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形成收视爆点,在部门之中形成良好口碑。
除此之外,《第一帮帮团》还结合重大宣传时期,提前策划,形成系列主题报道,如8 月建军90周年之际推出6 集系列报道《强军梦 我的梦》;在福建金砖会议期间、十九大会议期间,推出7 集系列报道《补短板 惠民生》、15 集系列报道《美好生活 梦想成真》。
无论是直播报道还是系列报道,栏目组在播出时均单独制作宣传片、小片头,以民生视角、人物故事进行解读和拍摄,顺应时效播出后,形成了当月的收视热点和宣传重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系列报道,栏目组均提前一个月进行布置、联系、安排记者做方案,保证在时间节点顺利播出。可以说,利用特殊时间、宣传节点,《第一帮帮团》较好地完成了主题宣传和收视美誉之间的平衡。注重报道的策划和主题,不仅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也改变了传统的民生新闻记者的工作模式,记者们不再是等待突发的“机动记者”,他们要寻觅新闻由头、掌控背景资料、提炼新闻价值、思考电视表现、严密报道逻辑,报道也因此能够由浅表化走上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