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主编主体性发挥在期刊建设中的作用
——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为例
2019-11-29向美林戴鹏鹏
向美林,戴鹏鹏
1 概述
近几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以下简称《学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7 年、2018 年连续两年《学报》影响因子位列全国高校学报类第一名,2017 年复合影响因子为3.550、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2.114 及人文社科影响因子1.977,“三项数据”在全国高校学报期刊方阵中均位列第1名;并成为唯一连续两次荣获最高资助额度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8 年,《学报》首次荣膺“全国百强报刊”荣誉称号。《学报》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部学报而跃居为全国核心期刊,创造了西部
期刊办刊奇迹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现象。主编作为学术期刊办刊、治刊的主体,是期刊的领头羊,对学术期刊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期刊的风格一定程度上会受主编的风格影响,期刊的发展方向与主编的办刊理念、价值取向紧密相关,甚至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以及期刊的发展也受主编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影响。而《学报》在当前学术期刊面临重重困境的大环境下却成功逆袭,因此探寻《学报》主编李建军在期刊建设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主编的主体性意识在学术期刊中如何贯穿可以为我们探究学术期刊建设中主编应该承担什么角色提供了一个思路。
2 主编应秉持人文情怀
宋代理学家程颐曾经说过“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即人文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情怀则是对这种文化现象的关怀,它超越了对个体生命的追问,超越了对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怀,是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怀,是对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的关怀。主编是否有人文情怀,关系到其主编期刊时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有了人文情怀,主编的视角将以其主编刊物为依托,将其对人、人类社会的关怀融入到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办刊理念中去,使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公布和公开学术成果的阵地,还会承载主编所关怀和关注的人文境界和审美理想,使学术期刊因蕴含有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而超越一般学术期刊的思想性和价值观,以此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研究深度和学术研究水平。
人文情怀是李建军主编办刊的原动力,也是他改变学报办刊模式的最大突破口。
首先是“打问题聚焦战,显本土情怀”,李建军主编明确意识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地处新疆,就应该发挥学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之一的作用,关怀、思考新疆社会的发展,他认为“中国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紧要问题、大问题、真问题,也是新疆社科学术期刊的紧要问题、大问题、真问题”,于是从2014 年开始在学报推出“治边方略”特别策划栏目,开辟“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专栏,邀请全国知名新疆问题专家学者针对新疆问题展开学术探讨,当新疆问题专家马大正的《论百余年来新疆反分裂的几个问题》一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的《新疆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一文等对新疆问题从横纵多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探讨的文章陆续发表后,在学术层面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多个权威媒体期刊转摘。
其次是率先“推出汉英俄三语言办刊,显国际化情怀”,新疆地处中国西部,是“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又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中国打开中亚的门户,李建军主编为“抢占中国新疆问题话语权,中亚研究的政治和学术话语权”,精心策划“中亚研究”专题,邀请中亚研究专家探讨中亚学术热点,同时考虑到俄语在中亚地区流通广,于2015 年学报增设了俄文类“目录、标题、关键词、摘要”,这是国内期刊届首次使用三语办刊,深得国际学术圈认可。
李建军主编置身新疆,主动思考,以学报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以情怀为动力,积极关注新疆问题,展现出其浓烈的人文情怀,同时也让《学报》在学术圈的影响日益加深。
3 主编应有强烈的办刊热忱
西方学者将工作价值取向划分为3 个层次,最低层次为谋生,第二层为职业,最高层为事业。不同层次的工作价值取向,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将工作当作事业的最高层次,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主动性、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最高的,从以往经验来看,也是最高层次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最大,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将工作当事业的热忱之心。热忱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一个主编的热忱表现于对期刊出版活动、团队培养、期刊建设等多方面的积极主动,而这份积极主动源于爱,爱是热忱的源泉,热忱则是成功最大的动力。唯有对办刊有一份不带功利色彩,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积极探寻期刊发展方向,才会主动组建良好的办刊团队,才会勇于创新,勇于开拓,为期刊凝心尽力的谋发展,促改进;唯有热忱,才能激励主编将办刊当作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创造。
在语义网的七层结构中,根标记语言(XML Schema)层、资源描述框架(RDF Schema)层、本体(Ontology)层主要用于标识Web信息的语义,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所在[3]。通过对万维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元数据”,语义网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在语义网的整体设计中,URI、RDF框架模型和本体的引入,打破了信息资源知识组织传统的、平面的、单维的链接模式,形成了立体的、异构的、多维的语义链接。
李建军主编于2002 年加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7 年过去,《学报》由曾经名不见经传,在全国632 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400 多位的期刊,成为影响因子位列全国高校学报类第一名的全国核心期刊,连续几年获国家社科基金最高资助,创造了西部期刊办刊奇迹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现象。《学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主编李建军的办刊热忱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李建军主编在《我另一个孩子名叫“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写到的一样,他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这个事业上的“孩子”能茁壮成长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期刊的出版活动中,如何提升稿件质量是李建军主编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认为主编执行终审权时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为此学报在审稿方面实行“双匿名”审稿制度,从稿件源头上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同时每一期稿件每一篇文章主编必须做到自己亲自校对、审核,严把稿件质量关。
在团队培养中,他强调编辑学者化,推行“综合素养提升工程”,他认为想把学报办好,必须加强编辑自身的建设。编辑在刻苦专研精通编辑出版和管理业务,通晓期刊出版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走编辑学者化道路,他提出“和作者交朋友”的编辑工作理念。如何能成为作者的朋友,达成学者化是基本条件,只有在某一学科方面有建树、有思考才能和作者对话,进一步交流,和作者的关系良好,也能为后续的约稿搭建更好的平台。为此,编辑部每年都会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战略,一方面引导编辑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另一方面在编辑部开设“丝路星空·学报会客厅”,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既让编辑了解学术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又开阔了编辑视野,提升了编辑队伍的素质。
4 主编应对期刊有清晰的定位
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不一样,不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期刊办刊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它不依赖市场发行收入来维持办刊,对发行的多寡要求不高,看重的是学术期刊在学术圈中的影响力,学术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凸显的价值。但不能说学术期刊因为没有经济效益的压力就没有竞争压力,只要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必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如何让本学术期刊在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主编对期刊清晰而准确的定位尤为重要,主编是期刊的总策划师,期刊的发展方向、定位策略、出版活动,无不体现主编意识,作为团队的领头羊主编对学术期刊有清晰定位,则能带领团队将期刊建设的更好,更有知名度。
李建军主编曾经说过“要用开放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实践编辑行为(包括重新审视办刊理念、期刊定位和编辑精神等);要把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精神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1998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了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办法》的颁布,一方面促进了高校教师的学术热情,但另一方面也使“综合性、内向性、拼盘化和同质化”成为学报最显著的特征,在思想取向和行为上产生了“等米下锅”“有稿就行”的被动心态。
为击破学报所存在的困境,李建军主编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战略定位,提出“千万别把自己的刊物当成学校的‘自留地’”,打破“学报为学校自留地”的思维模式,精准的提出“全球视野、前沿聚焦、问题探究、丝路情怀”的办刊理念,并以此为办刊指南积极践行。他认为学报作为学术期刊,首先应是全国研究学术成果的平台,展现学术思想的窗口,应起到引领学术走向、推动学术发展的作用,强化“专题策划、问题聚焦”的办刊策略,展现编辑主体性,转被动为主动,广约稿、约好稿、约名稿。2015 年以来专家约稿率基本超75%,国内学术名家如胡鞍钢、何茂春、赵华胜、文建东、张日培、周庆生、王义桅、胡定荣、郑秉文、吴遵民、霍旭初等都曾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发表过学术成果;其次是转综合为专题,精策划、期策划,积极辨析、整合、挖掘学术资源,真正意义上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走上以问题为中心为,以专题为核心的办刊模式。
到2017 年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基本形成了以专题为主的模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策划”“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人工智能专题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专题研究”“供给侧改革专题”“‘大数据’专题研究”“人口均衡发展专题研究”“网络治理”等专题的系列推出,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达成了以专题来反应国际国内学科前沿问题、关注国际国内学科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学科本体论建构的学术平台。
5 主编应具有新闻敏感性
新媒体、新技术时代的来临,它的即时性、快捷性、便利性、个性化等诸多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式阅读、图画式阅读成为众多读者的首选。新媒体相对学术期刊来说最大的优势即是即时性、快捷性,地球东端所发生的新闻在多媒体的运用下、新技术的支持下不需要一分钟地球西端的人就能接受并知晓,这也是传统纸媒受到冲击的最大因素。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相比报纸类受新媒体、新技术冲击要小,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如何转变编辑理念、编辑角色和功能,也成了学术期刊主编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对新闻的敏感性就成了主编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对学术期刊的敏感性可吸收报刊、新媒体、新技术的合理优势,转化为学术期刊的内在力量。比如吸收新媒体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学术期刊不像新闻传播那样追求快速、及时的时效性,但学术期刊是引领学术的载体,学术期刊的主编需要对学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以便于敏锐地捕捉到学术界正在关注或即将关注的一些问题,经过主编的组织与策划,编辑们的约稿、作者们的创作,快速出版,而促进新的学术热点形成,达成先抢占、后引领学科建设机制。
学术期刊相对报纸类对时效性追求不高,但只要学术期刊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内,就无法置身其外,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要获利,抢占先机是重要的一环。
新疆地处偏远地区,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影响,新疆的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相对东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李建军主编在学报建设中多次利用新闻出身对新闻敏感的先天优势敏锐捕捉学术热点、焦点,抢先机,抓热点,同时结合新媒体的便利、快捷的特性,与知网、维普等互联网媒体的合作,启动网络“优先发表”战略,缩小地缘、资源的差距。
如2013 年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李建军主编就敏锐的捕捉到“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今后的学术研究热点,立即组织编辑邀请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撰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并于2014 年2月在网络优先发表,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受到极大的关注,被多家权威媒体转摘,截至2019 年4 月引用率达600 余频次。
201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李建军主编把握到这篇报告的重要性,立即督促编辑邀请邸乘光教授撰写《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文,从撰写到编辑、出版不到一个月时间,于10 月31 号在网络上优先发表,到2019 年4 月为止,这篇文章在知网下载量已达52 000 多频次。
在2015 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提出以后,李建军主编敏锐的感觉到“供给侧改革”将会成为国内学术热点,积极组织编辑部推出“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系列专题,文建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罗良文《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孙亮等《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贾康《供给侧改革及相关基本学理的认识框架》等多篇文章陆续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形成学术共振,取得良好效果。
分析原因,除了作者本人在学术圈有一定的名气,产生学术名人效应外,更重要的是李建军主编将新闻敏感性运用在学术期刊建设中,敏锐捕捉选题,挖掘专家,抓紧排版,从而抢发、优先发表,起到先声发人、抢占市场、引领市场的效果,抹平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地处西部地区的地理劣势。
6 结束语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在传统纸媒艰难生存的境遇下,却创下了西部期刊办刊奇迹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现象,这在学术期刊界是非常突出的,其取得的成就和学报主编将人文情怀融入期刊建设中、对期刊的发展具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吸收新媒体时代“即时性便捷性”优势等因素是分不开的,这一切都是主编作为个体在期刊建设中主体性作用的体现,这说明主编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