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有雅长林场森林近自然发展思路与对策
2019-11-29张后花韩俊学韦灵敏
张后花,韩俊学,韦灵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雅长林场,广西 百色 533000)
1 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1,2],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加强定向培育与保护利用相结合[3],加大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
2 经营规划
广西国有雅长林场近自然经营规划初期为2019~2025年,基本完成雅长林场商品林现有森林资源第一次间伐、套种、补植补造珍稀乡土树种等工作,2026~2050年按近自然经营模式进行抚育、择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促进森林向珍稀树种-多树种混交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达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经济价值。
3 近自然林发展思路
为更好地经营林木资源,依据林场立地条件、功能分区等综合确定来编制森林经营措施类型,把经营措施类型分为2个类型,分别为保护利用型、提质增效型。
3.1 保护利用型
本类型主要针对林场内的公益林地,主要以营造水土保持林、环境保护林为主体,提高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目的。为提高和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服务基础,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将公益林区内的界定为细叶云南松种质资源保护地的森林,分布于红水河、南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向水一面坡或200 m范围的区域的森林,施于严格保护,其它区域的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管理办法进行。
3.2 提质增效型
本类型主要针对林场内的商品用材林区。为提高营造林质量,促进森林经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破解林业生产中的林地生产力低、科技应用率低、经济收益低、森林质量低等问题,致力推进“高产、高质、高效”三高基地建设,发展大径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营造混交林;在经营措施上,着力加强现有林培育管理,实施集约型人工林栽培,建设珍贵树种造林示范,现有林改造培育示范林,并以点带面,全力推广高产栽培、科学配方施肥、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新技术,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形成林地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增长的森林培育经营格局。
4 近自然林发展对策
4.1 马尾松人工复层林
培育对象为雅长林场林区内部分马尾松林分,培育目标是马尾松50年、珍稀树种胸径大于60 cm的优质大径材。建成经济价值高、生态稳定性强、森林多功能效果突出的马尾松~珍稀阔叶树种异龄混交用材林。培育模式为异龄复层林,主要经营方式为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适宜发展区域:珍稀树种以红椎为例,结合马尾松和红椎的地理分布范围,垂直分布高度在300~1100 m。适生于由花岗岩、砂页岩等发育成的酸性红壤、黄壤或赤红壤,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土壤肥力较高的立地生长较快。主要技术措施:马尾松造林后第10年进行透光伐抚育,除去全部被压木和少量干形不良的上层木,保留马尾松100~120株/亩;第20年进行第一次择伐,保留60~70株/亩,同时选择目标树20~25株/亩,目标树选择要符合森林规划目标要求,一般要选择自然寿命长、综合价值高、树干通直、树冠丰满、活力旺盛的树种的树种;第30年进行第二次择伐,保留40~50株/亩;第40年进行第三次择伐,保留20~25/亩株。在每次间伐或择伐后出现的林隙、天窗处,次年春季及时进行补植套种红椎等珍贵乡土树种2年生以上容器大苗,植穴规格40 cm×40 cm×30 cm,清除定植坑周围1 m范围内杂灌。珍稀树种幼龄期连续3年进行抚育管理,每年抚育1~2次。第4~5年,对珍稀树种进行修枝整形,清理过多侧枝、枯死枝和部分活弱枝,使其冠幅匀称,逐渐形成明显的复层林[4]。根据林分生长情况,需进一步伐除马尾松,降低林分郁闭度,为珍稀树种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培育马尾松大径材。当马尾松达到目标胸径后,开始择伐马尾松,同时利用珍稀树种天然更新,形成珍稀树种近自然林。林分以后按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经营,单株目标树经营管理,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促进目标树生长和林下幼树更新,培育珍稀树种大径材,实现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
4.2 云南松人工复层林
培育对象主要以雅长林场场内云南松为主的林分。培育目标为云南松60年、珍稀树种胸径大于60 cm的优质大径材。建成经济价值高、生态稳定性强、森林多功能效果突出的马尾松~珍稀阔叶树种异龄混交用材林。培育模式为异龄复层林,经营方式为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适宜发展区域:珍稀树种以红椎为例,结合云南松和红椎的地理分布范围,垂直分布高度在300~1100 m。适生于由花岗岩、砂页岩等发育成的酸性红壤、黄壤或赤红壤,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土壤肥力较高的立地生长较快。主要技术措施:云南松造林后第10年进行透光伐抚育,除去全部被压木和少量干形不良的上层木,保留马尾松70~90株/亩;第20年进行第一次择伐,保留50~60株/亩,同时选择目标树20~25株/亩,目标树选择要符合森林规划目标要求,一般要选择树木自然寿命长、综合价值高、树干通直、树冠丰满、活力旺盛的树种;第30年进行第二次择伐,保留35~40株/亩;第40年进行第三次择伐,保留20~25/亩株。在每次间伐或择伐后出现的林隙、天窗处,次年春季及时进行补植套种红椎等珍贵乡土树种2年生以上容器大苗,植穴规格40 cm×40 cm×30 cm,清除定植坑周围1 m范围内杂灌。珍稀树种幼龄期连续3年进行抚育管理,每年抚育1~2次。第4~5年,对珍稀树种进行修枝整形,清理过多侧枝、枯死枝和部分活弱枝,使其冠幅匀称,逐渐形成明显的复层林。根据林分生长情况,需进一步伐除马尾松,降低林分郁闭度,为珍稀树种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培育马尾松大径材[5]。当云南松达到目标胸径后,开始择伐云南松,同时利用珍稀树种天然更新,形成珍稀树种近自然林。林分以后按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经营,单株目标树经营管理,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促进目标树生长和林下幼树更新,培育珍稀树种大径材,实现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
4.3 西南桦人工复层林
培育对象为对未适地适树林分,受自然灾害或人畜干扰严重,林木生长不良、林相残破的林分。培育目标为培育目标胸径桦木50 cm、珍稀树种大于50 cm的优质大径材。培育模式为异龄复层林,经营方式为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主要技术措施:桦木造林后第7年,对西南桦进行一次透光伐抚育,伐除部分生长慢、干形差的西南桦,保留密度60~75株/亩。第12年,进行一次间伐抚育,保留西南桦30~40株/亩,保留郁闭度约0.6。次年,在西南桦林下套种红椎,套种密度为30~40株/亩。套种红椎后第7~8年,林分郁闭度达0.9以上,此时进行目标树选择并进行适当修枝,修去枯死枝及部分活弱枝,对影响目标树生长的树木进行适度间伐。以后根据林分生长情况,每隔5年左右需进行一次抚育间伐,伐除干扰树,直到林木达到培育目标胸径50 cm以上[6]。
4.4 多树种混交复层林
实施对象主要是树种不明显的人工林,选择土壤条件更好的林地,土壤厚度应在60 cm以上,石砾含量少,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同时,所选林地立地条件应满足拟种植乡土树种的栽培要求。培育目标以培育珍稀树种大径材为主要目的,同时营建乡土树种中小径材用材林,改善林分结构,形成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稳定性强、森林多功能效果突出的乡土树种混交复层用材林。培育模式为异龄混交林,经营方式为人工集约经营。主要技术措施:对主要树种不明显的林分进行疏伐,在林隙或林中空地适当套种珍稀乡土树种(1~2种),造林后当年抚育一次,并追施复合肥0.15 g/株,造林后连续抚育追肥4~5年,形成乡土树种复层林;根据林分生长情况进行抚育间伐,及时调整密度,以利于林分的正常生长,间伐强度(株数)为25%~30%,以后根据林分生长状况调整林木株数。
4.5 西南桦大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培育对象为立地质量较好,林木总体生长状况良好。培育目标为培育西南桦大径材。培育模式为同龄单层林,经营方式为人工林集约经营。适宜发展区域:西南桦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山地、南亚热带以及部分中亚热带地区,垂直方向上以800~1500 m较适,西南桦是喜光、喜温凉树种,不耐荫蔽。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在土层深厚、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最为迅速。
主要技术措施:造林后第7年进行透光伐抚育,保留密度80~90株/亩,第11年进行第一次间伐抚育,间伐强度控制在30%~40%,保留郁闭度0.7。第16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同时选择目标树15~20株/亩,间伐强度(株数)控制在25%~30%,保留密度25~30株/亩。以后根据林木生长情况,伐除干扰树,促进目标树大径材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