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内忧外患格局下颓势难改
2019-11-29宋雨编辑张美思
文/宋雨 编辑/张美思
回顾2018年,欧元走势未能延续其在2017年的亮眼表现,整体疲弱。尽管4月底前依托经济面稳定向好,叠加美元指数走势低迷,欧元/美元相对强势,但之后在美联储持续升息以及政治局势动荡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元/美元持续下行。截至2018年年末,欧元/美元收于1.1452,较2017年年末的1.1993下跌约4.51%。展望2019年,多种迹象表明,欧元走势仍难言乐观,短期内缺乏上升基础。
第一,多项基本面经济数据差于预期,预示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一是GDP环比增速下降。2018年前三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分别为0.4%、0.4%和0.2%,远差于2017年四个季度平均0.7%的增速。二是受到外需疲软的负面影响。美国的汽车关税威胁已导致欧盟出口量出现下降。三是核心国家齐陷泥潭。即便排除脱欧在即的英国,德法两国也未能在经济上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截至2018年12月底,欧元区、德国以及法国在经济周期先导指标——PMI指数上不仅未见好转,甚至刷新了近几年的低位。12月,欧元区综合PMI录得51.1,创近45个月的新低。核心的制造业数据方面,龙头国家德国12月的制造业PMI为51.5,创33个月来的新低;法国12月的制造业PMI终值降至49.7,低于50荣枯线,创2016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态势与2017年欧元区制造业的繁荣景象差别明显,增加了商品生产领域在2019年度拖累整体经济的可能性。
第二,欧洲央行虽然结束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背后缺乏强劲经济的支撑,货币政策进一步正常化的难度较大。欧洲央行在2018年12月宣布于年底结束历时3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但与此同时,也调降了2019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和通胀预估。笔者认为,这表明欧洲央行现阶段结束量化宽松的举动只是迎合市场预期而做出的妥协,在缺乏强劲经济支撑的情况下,其未来进一步实施货币正常化的操作难度较大。最明显的一个制约,是通胀低迷难以提升利率水平。
受能源价格大幅下跌的拖累,2018年12月的欧元区消费CPI已下降至1.6%,创出2018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剔除波动率较大的能源及食品后的核心通胀率也依旧低迷。这说明,欧元区后续通胀上行的压力仍然有限。欧洲央行的预测和基于市场的通胀预期,在后续几年内均处于2.0%下方。尽管当前数据表明,欧元区失业率下降且工资处于增长加速的阶段,但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疲软状态,将继续对欧元区的核心通胀构成压力,增加了市场对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及加息前景的担忧。
当然。欧洲央行仍有可能在2019年年内跟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经济体央行的步伐提高指标利率,否则负利率将极大挤压欧洲央行的政策空间,削弱其在面临下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时的政策灵活性。但如果201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维持低速,欧央行则有可能以更为谨慎的态度来推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第三,内外部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或对欧元区的经济基本面造成进一步影响。外部风险方面,美国对欧盟发起关税制裁,意在压缩美欧之间的贸易逆差。这有可能对贸易依存度极高的欧洲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不过这对于欧元的影响要弱于欧元区内部的风险。内部风险方面:其一,虽然英国即将在2019年3月正式脱欧,但之后英国和欧盟的前景仍难以预期,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其二,法国近期因上调燃油税引发的“黄背心”事件以及默克尔宣布无意连任,也增加了欧元区政治的不稳定性。其三,意大利的主权债务风险,依然是2019年最有可能引发欧元区经济下行的风险因素。2018年年底意大利政府就其2019年的预算案与欧盟展开交锋,虽然最终双方各自让步,达成妥协,但意大利的巨额主权债务和赤字风险依旧存在。一旦风险爆发,欧洲央行加息的步伐将很难迈出。即便欧央行能在2019年加息,此后的资产再投资计划也可能受到意大利危机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经济动能趋缓、货币政策正常化前景并不乐观、内外部风险重重的情况下,2019年欧元依然缺乏强势上升的基础,更有可能伴随着经济数据及风险事件的演进而有所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