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手抄报教学实践为例
2019-11-29秦名连
秦名连,李 静
(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6 ;2.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6)
1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背景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价值判断,对人类自身的行为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在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人类征服自然,索取自然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就打破了原有的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局面,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也愈发凸显。同时,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一系列惩罚、报复,泥石土地石漠化、持续的雾霾天气、水体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调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首先必须从人类社会自身出发,探索建立新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人类的生态行为,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发展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广大高校青年学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其生态意识,是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之举。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帮助在校大学生们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明确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生态安全,培养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1]。
2 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2.1 何为生态道德教育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规约人类的实践行为,有计划、有目的对受教育对象进行生态理念、环保意识、环境道德的熏陶,促使他们自觉形成生态道德思想,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最终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换句话说,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基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引导受教育者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呵护自然环境,自觉地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文明素质。生态道德教育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从传统德育的角度出发而衍生出的一种关于如何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德育形式[2]。
2.2 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高校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当下,高校必须紧贴时代脉搏,通过各种渠道培育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其生态保护认知的水平,培养一批美丽中国的合格建设者。目前,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尤其是通过思政理论课这个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观。此外,在选修课的设置中,有针对性增加生态保护相关的课程,丰富学生的生态知识获取渠道。部分高校还会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环保的实践行动,以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普及生态保护理念。
2.3 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有可能会影响到高校生态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1)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3]。笔者于2017年9~12月对贵州省内的1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9份,有效问卷447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89.4%。其中,372名受访者指出,本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另有44名受访者认为在校期间,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环保实践来进行,其余受访者认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并没有进行或者没有参与过。通过这一调查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上还主要偏重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略显单一。虽然课堂教学在理论的讲授上能够更加系统,但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一线的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
(2)已开设的生态道德教育相关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量严重不足[4]。以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重新修订的思政理论课教材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在谈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个章节时,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篇幅仅有1页,仅占到该章节总篇幅的2%;同样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一书中,对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阐述,也仅占到全书篇幅的1.3%;在《形势与政策》时事出版社2017~2018春季学期使用教材中,共有8个专题教学内容,但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专题却没有体现,因此,老师和学生均无法充分地从所用教材中汲取足够多的生态道德相关的知识内容。
(3)教师队伍中,有环境保护或生态伦理学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5]。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从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老师中,并没有任何老师有环境学科的受教育背景,仅有1名老师曾经参与过生态环保教育的相关培训活动,而类似的师资情况在许多高校都存在。因此,授课老师专业知识背景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将会制约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手抄报在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
面对当前高校生态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除了要不断加强授课老师的业务水平外,通过创新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许能够为解决当前的教育窘境打开新的思路。笔者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所授课班级启动了手抄报与生态道德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学效果也明显回升。而手抄报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手抄报是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后的辅助教学同样值得关注。目前,高校广泛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利用校内各学生组织承办的一系列精彩校园文化活动,将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与学生活动的主题相融合,使得学生在组织和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性强,往往会给学生有一种灌输知识的印象[6]。因此,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与指导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大赛相结合,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在手抄报制作过程中的,各板块知识如何选取、如何安排、如何串联也会引发学生进行认真思考,这也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3.2 手抄报主题鲜明,能够与生态道德专题教学完美融合
目前,除一些农林院校或设有环境生态专业的二级学院外,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方面均采取的是专题教学的形式。专题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鲜明,重点在于如何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课堂,老师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讲授,让同学们能够对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有一个初步把握,但这堂课的实际意义在于倡导同学们如何做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因此,将手抄报的制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手段,也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思考,探寻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并以绘制手抄报这种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3.3 手抄报作为一种校内实践活动,易于组织管理
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不仅组织难度大,而且教师还不得不考虑参与实践的班级规模、学生校外人身安全、实践点的选取以及实践基地是否具备接待能力等问题。而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内资源,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风险。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与环境保护主题相关的手抄报,学生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制作来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指导老师也能够轻松驾驭。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7]。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倡导学生不仅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中讲道德,也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中讲道德。高校要从人才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站位高远,关注课程资源和师资培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不断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好人才储备。